《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0 18:09: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 ”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2)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4、 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一、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文章的脉络,完成板书。

  2、从1927年到1943年,过去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192个月,5840个日子。这要是换了一般人,别说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六年前的回忆,都可能会怎么样?但是,孩子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我们知道,对李星华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却是怎样的?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就像在昨天。没错,李星华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非常清晰的。

  二、细读课文,感受品质

  1、过渡:十六年过去了,大钊先生的言行、外貌、神态,对于李星华来说,还是那样清晰,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跟李大钊在当年的反常表现密切相关。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1)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

  (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

  (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

  2、汇报交流,透过人物言行、外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

  预设1: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说说反常表现在哪里。

  (2)对比朗读:请女生读前面三句话,请男生读最后一句话。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的父亲形象

  (4)抓住“含糊”这一神态,理解局势的紧张。

  (6)局势如此紧张,按理说,李大钊先生应该如何了?

  (7)但是他却是如何说,如何做的?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8)从这些反常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预设2: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1)分角色朗读:请男生读李大钊的话,请女生读李星华的话,边读边用心体会李大钊身上的反常言行。

  (2)抓住“几声尖锐的枪声”体会当时危险的境地,以及李星华的恐惧。

  (3)抓住“一阵纷乱的喊叫”体会普通群众的害怕,以及敌人人数众多与残暴。

  (4)对比李星华和普通群众,李大钊的表现。

  (5)抓住“不慌不忙”一词,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以及大钊先生的品质。

  预设3: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说说反常表现在哪里。

  (2)代入李星华的角色,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

  (3)补充真实的历史资料,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加深学生的理解。

  李大钊从被捕到被害,在狱中度过了22天非人的生活。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甚至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

  (4)推测大钊先生应该会有的神情,对比大钊先生真实的神情,体会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以及大钊先生的品质。

  三、深入思考,寻找力量

  1、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反常神态,这样的反常外貌,这样的反常言行,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放声朗读:读出坚定与强大。

  3、关注“平日”这个词语。抓住“平日”一词,引读文本,深入体会这份力量的强大和信念的坚定。

  四、转换角色,真情流露

  1、孩子们,庭审就要结束了。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说完了最后一段话,又望了望我们。那一刻,作为父亲和革命者的李大钊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李星华说啊!而作为女儿和革命继承人的李星华呢,又有多少心里话想对李大钊说啊。引导学生分别代入李大钊和李星华的角色,写下他们的心里话。

  2、学生作品展示。

  3、实际上,李大钊走的那个日子,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那是在1927年4月28日。再看文章的结尾,当李星华悲愤地告诉母亲,李大钊被害的日子是4月28日。我想,不仅是李星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同学们,也一定会记得清清楚楚。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但是孩子们,作为李大钊,作为李星华,他们希望你们记住的只是一个日子吗?他们更希望你们记住的是什么?

  五、拓展升华,传承精神

  1、拓展其他具有这种革命精神的人物。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阵,夺取了红军长征又一次关键胜利。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47年1月12日,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组织,共产党员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她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使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1998年,举世罕见的洪灾肆虐全国。人民子弟兵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创造了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伟大奇迹。

  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生忘死,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所有这些人的心都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2、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传承、继续发扬、继续光大!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孩子们,这样的回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消失。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所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不仅仅是学生,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现代的经济社会钱本位的驱使下,很多都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如何在文本之中,受到李大钊人性光辉的强烈震撼呢?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今天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我和学生们全情投入,几度在课堂上哽咽。

  由于主要是给新老师做一个示范,我的这堂课设计上没有特别出彩,就是一节平实的语文课。一节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这篇文章很感人,但是既然放在了语文课本上,它就不仅仅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而是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也就是我们在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跳脱出课文情结,更多的关注课程情结,用课文落实课程任务。我们都知道,统编教材是双线组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这篇文章在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导语其实在我课程的最后也涉及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的一个重点。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布置学生搜集了李大钊以及1927年的中国的相关资料。对那个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因为本身这篇文章内容真实可信,也算做是一个史料,所以补充了很多和历史融合的内容。这节课上我补充了大钊先生入狱后的资料和其他有着坚定信念的历史人物的资料,补充了课文没有展开的那些空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

  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课文内容,也承载着特殊的教学任务。李大钊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作为父亲的慈祥,让李大钊实实在在地重新“站”在了学生的眼前,“活”到了学生的心中。同时也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坚强和伟大,体现出的一个革命者应有的气节与气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的一面。可能大家注意到了,我的板书上没有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去概括总结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像在新课标培训中,李学红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权为伟人下定语,但我们从文本的细节里,体会到了伟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性格和品质,受到了感染和震撼,这就足够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意志熏陶。

  4、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教学方法:

  1、以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抓住李星华眼中的父亲形象,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父亲”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理解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精神。

  3、多手段辅助教学:挂图、表演、黑板等。

  4、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悟。

  学生学法: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体会李大钊先生的精神。

  3、学习长课文时,注意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体会。

  4、感受文章前后照应方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清明节前夕,我们随着大人一起去给已故亲人扫了墓,跟随老师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了墓,还在周记《清明之行》中深情地写下了对他们的怀念。你还记得自己写的是哪位亲人?为什么要缅怀他吗?

  2、指名说。

  3、是啊,亲人虽已故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所以,在李大钊先生被害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仍对当时的事情记忆犹新,悲痛地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此作为祭奠。(齐读课题。)

  二、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品质

  1、让我们一起走进血雨腥风的1927年,走进1927年的四月,伴随李星华左右,看看女儿眼中的李大钊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读课文,边想边划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认真阅读划出的句子,体会李星华当时的心情。

  3、交流讨论

  (1)指导被捕前对“父亲”的感受:局势越紧张,工作越忙,做事越镇定沉着(讲授法),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对比法)指导朗读“父亲”的话,体会人物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2)指导被捕时,相机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学习体会:“我”的害怕从侧面烘托“父亲”的沉着、临危不惧;宪兵、警察、特务等的表现从反面衬托“父亲”的从容、英勇;作者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则直接从正面表现了“父亲”的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指导运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强烈的'对比。

  (3)指导法庭审问时,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结合社会背景、当时情景分析“父亲”的内心感受及顽强意志。把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以及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放在一起,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化理解。主要运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站在现场感受“父亲”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三、指导感悟,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1、引读课文

  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他是孩子眼中的好父亲,他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座永远矗立的革命丰碑。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式,他工作更忙了〈生读第二段〉,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他……(烧文件句子),面对“我”的询问,一向慈爱的父亲却说……,当工友闫振三被抓后,母亲劝他离开,他却说……面对残暴的匪徒,父亲置之泰然……法庭上,父亲备受折磨但面对我们的哭喊却依然神情……这样一位父亲怎么能不被亲人深深怀念?这样一位革命者怎么能不被千千万万中国人铭记于心?

  2、体会前后照应写法

  李星华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27年4月28日”,我们教室在座的所有人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全中国人民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中前后两次反复出现这个日期,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也使整个事件完整连贯,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强调突出。

  四、总结升华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4月28日即将来临,今天,让我们在这小小的教室里,面对李大钊先生的画像,以我们特殊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表达我们的哀思,诉说我们内心的崇敬。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3、总结:有一个同学在他参加了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以后,在文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谁战死沙场?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又是谁带给祖国繁荣进步?面队烈士纪念碑,缅怀无数为祖国建设抛头颅、撒热血的先辈们,我想大声说: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而我们也将在你们的期望中生活得更加美好!”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我们六一班每一个人的心声。是的,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他们的遗志,在他们的期望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生活。

  五、拓展

  1、摘抄文中的好词句或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纪录下自己的感受。

  2、找一些革命题材的书籍来看,让我们化“深深的怀念”为动力,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美更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李大钊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李大钊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李大钊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李大钊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出示李大钊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李大钊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李大钊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

  1、李大钊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李大钊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李大钊

  1、李大钊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李大钊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2

  教材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单元主题为“理想和信念”。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能充分体现该要素的典型文章,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学习写作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篇幅较长,教学时应化繁就简,集中目标,带领学生关注李大钊的反常言行、反常神态和反常外貌,从中体会他忠于革命,执着于理想信仰,同时又关爱家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循着“回忆”,找到时间节点,概括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透过“回忆”,聚焦品味李大钊不同寻常的言行、神态和外貌,体会李大钊的内心世界,感受李大钊的伟大革命品格。

  4.通过对人物和语言文字的品味,播种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揭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朗读课题,分别读出重音“十六年前”和“回忆”

  2.根据预习,说说课文是谁回忆十六年前的谁?

  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回忆1927年的父亲李大钊。

  学生在课题下方端端正正地写“李大钊”的名字。

  3.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对李大钊有哪些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读一读老师搜集的关于李大钊的生平简介。课件出示: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在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是伟大的革命先烈。

  二、识字学词,交流疑难

  1.认读词语

  幼稚 僻静 避免 局势 严峻 尖锐

  匪徒 军阀 宪兵 侦探 魔鬼 皮靴

  残暴 苦刑 捆绑 执行 长袍 占据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宪兵:是国家军队的特别兵种,被称为军队中的警察。

  军阀:是掌握了政权并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常常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1920年代民国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军阀,统称北洋军阀。当时的北京中央政府,实际上是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政府。

  三、整体把握,梳理内容

  1.切入回忆,梳理节点

  师:课文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啊,192个月,5840个日子,这要是换了一般人一般事,早就可能——(淡忘、模糊……)可是对李星华来说,十六年前的关于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却是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请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李星华的回忆中清晰地记住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交流反馈:

  第一个时间节点:那年(1927年)春天。

  第二个时间节点:4月6日。

  第三个时间节点:十几天过去了。

  第四个时间节点:4月28日。

  根据四个时间节点,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在文中标出。再加上开头第一段的总起交代,全文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至18自然段。

  第四段:第19至29自然段。

  第五段:第30至33自然段。

  2.扫描回忆,梳理事件

  师:整整十六年,会经历多少人、多少事,又会忘记多少人、多少事。但是,对于1927年,对于李大钊,李星华的回忆是多么清晰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情?请从李大钊的角度用小标题简要概括。

  交流反馈,在比较评价中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课文所回忆的四个主要事件:坚守(烧文件、不听劝)、被捕、受审、遇害。

  出示由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构成的内容结构图。

  三、聚焦人物,体会品格

  1.找读细节,形成初印象

  师:其实,清晰地留在李星华记忆中的不仅有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还有李大钊的言行、外貌和神态。请再次走进课文,找一找,找一找、画一画作者对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回忆。

  交流反馈,逐一朗读文中找到的语句,说说对李大钊的初步印象。

  第二课时

  2.聚焦对比,发现反常处

  师:为什么十六年前父亲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板书:言行、神态、外貌),李星华回忆起来会如此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呢?因为它不同寻常!我们先来聚焦文中第一处回忆。

  【品味点一】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引读:父亲一向是个怎样的人?(慈祥、有耐心……)

  (2)引读:可是“这一次”,父亲却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含糊、不耐烦)

  (3)思考:父亲的反常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反常?

  交流明确:局势严峻,为了不让党的机密文件落入反动派手里,父亲只好把这些文件烧毁。父亲这样做既是为了保守党的机密, 保护同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4)再次朗读这段话,引导发现对比的写法。

  (5)从这样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

  交流反馈:一向慈祥、有耐心的父亲与这一次冷淡、不耐烦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着,也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对家人的爱。(板书:对比、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着、对家人的爱)

  3.自主批注,加深体会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李大钊反常的言行、神态或外貌的语句还有哪几处?学生自主品读体会写批注。

  4.交流分享,引导体会

  【品味点二】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分角色朗读这段话,读出父亲“坚决”的语气。

  (2)父亲的反常之处表现在哪里?

  (3)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朋友劝,母亲也几次劝,可父亲却坚决不离开北京,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着。

  【品味点三】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

  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想象情境:听见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朗读体会:读出“可怕”的感觉。

  (3)在这样可怕的时刻,父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4)此时的父亲,应该立刻想办法撤离或逃走呀,为什么却是“不慌不忙”呢?讨论交流,引导读懂:父亲“不慌不忙”是为了不让“我”感到紧张和害怕,同时也说明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有了心理准备。“不慌不忙”的行为,体现了父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革命品格。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5)严峻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跟他们讲任何道理?

  对话交流,引导体会:父亲的严峻态度与好像魔鬼的宪兵、侦探和警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品格。

  (6)分角色对比朗读8-18自然段,感受李大钊的大无畏品质。

  【品味点四】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十几天过了,当李星华在所谓的法庭上再次见到父亲时,发现了父亲哪些不同寻常的外貌特征?

  (2)透过这些不同寻常的外貌特征,可以知道什么?

  补充资料:李大钊从被捕到被害,在狱中度过了22天非人的生活。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3)十几天来,遭受了这么多的酷刑和迫害,正常情况下父亲的脸上应该会是怎样的表情?(无精打采、憔悴、痛苦)可是法庭上我们分明看到父亲的脸上却是——(平静而慈祥)。这是为什么?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4)父亲虽然没说一句话,但他已经用安定、沉着的表情告诉我们……

  小结:孩子们,这些反常的言行,反常的神态,反常的外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无私的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四、领悟力量,抵达精神

  师:事实上,李大钊身上的反常表现又何止这几处。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反常神态,这样的反常外貌,这样的反常言行,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课件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因为有对于革命的信心,李大钊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在朋友和妻子再三劝他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坚决地留在了北京!

  师: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因为有对于革命的信心,李大钊在那个可怕的日子,在面对像魔鬼一样的宪兵、警察和侦探时,却表现得那样——不慌不忙!

  师: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因为有对于革命的信心,李大钊尽管遭受了敌人的种种酷刑和迫害,脸上的表情却始终那样平静,那样慈祥,那样沉着,那样安定!

  师: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因为有对于革命的信心,李大钊就义时神态慈祥,目光和悦,泰然自若。他第一个从容走上绞刑架,牺牲时年仅39岁。

  师:1927年4月28日。这个日子李星华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它!我们记住的只是一个日子吗?更是什么?——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革命先烈的理想和追求!

  认识首尾呼应,体会表达效果。

  开头(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特别强调4月28日这个父亲被难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怀念和悲痛,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完整。

  五、链接拓展,传承精神

  师:(播放背景音乐《红旗颂》)有一种理想,叫做信仰!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像李大钊一样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课件出示:

  1935年,方志敏在江西玉山被俘后,严辞拒绝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劝降,被秘密杀害于南昌。在狱中关押期间,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著作,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新中国的憧憬和向往。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阵,夺取了红军长征又一次关键胜利。

  1947年1月12日,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组织,共产党员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使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

  师: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传承、继续发扬、继续光大!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板书:不朽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透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述,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三、四部分。

  2.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描述了哪些资料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样的人从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但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能够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述,说明了_________。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能够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十分安定,十分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述,这能够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小结:学习了这一部分的资料,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资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练习:

  我明白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日是几号记住,昨日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日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之后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镇定(占领(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透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前后照应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回忆”

  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理清“回忆”

  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李大钊的生平,三、走进“回忆”

  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

  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过渡: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2.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3.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4.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5.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6.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8.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忘我工作

  意志坚决

  被捕时勇敢坚毅

  视死如归

  被捕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07-19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附设计意图05-27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5篇[荐]07-19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05-16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02-10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01-23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学反思03-30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通用)05-16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范文11-04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范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