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2 12:19: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把握本文感情的变化,初步了解草莓的象征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课文,品析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及联想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

  2.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联想、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通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一个草莓品尝,品尝完后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看大家都已经吃完了,有的同学说现在吃草莓更好,还有的说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

  这说明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莓》这篇课文,看看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在不同季节对草莓的不同认识与感想。(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解决本课生字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通过大屏幕形式展示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

  2.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归纳文章段落内容,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1-3自然段主要描写九月的农村景物;4-6自然段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与感悟。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作者由于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作者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2.再次精读课文,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讨论8分钟,思考“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文章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学生通过精读、思考并小组讨论,明白以草莓为题的用意以及本文主旨: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草莓”含义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媒介,即一颗普通的草莓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请学生畅谈自己关于时间与变化的感想,可结合自己事例角度切入,以语文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如学生进入初三,快要结束初中生活进入高中,时间变化太快,由开始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激动到现在的不舍,回想生活中如何虚度光阴的例子,体会时间与生命的珍贵。

  (五)小结作业,巩固练习

  小结:本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奋发向上生活。

  作业:拓展阅读张洁《我的四季》,完成后面练习,体会与本文的异同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

  ③了解一定的诗歌基本知识,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品读法和比较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韩愈看着春雨感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漫步在江畔“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朱熹更是赞美春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抒发自己的抱负。

  那么,还会有什么样的春景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感受西湖的别样风情??

  2、感知全文,理清游踪

  (1)背景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太原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白居易在百姓之间做诗,总是读给年迈的老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如果他们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听不懂就改,直到懂了为止。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 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 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 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小结。

  四、拓展迁移 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

  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

  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

  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

  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样的光彩熠熠,

  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吟咏诵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会读和背诵古诗就行了,所以对于具体的理解和体验教学不够重视,语文古诗教学被简单理解成为背诵和朗读。这样会使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收到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想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在诵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对于古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强教学指导,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古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灌输式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进行注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采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古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的时候,古文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去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只有通过这样的理解性记忆,学生对于其中的内容才会有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效率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优化教学观念,实行文言并重

  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逐句背诵。但是却忽略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所以,想要提高语文古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文言开展教学,全方位加强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应该强化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学生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需要对于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可以在掌握古诗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例如,在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示了诗人爱国的情怀,甘愿为国献身。

  四、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古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古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处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这两句对秋风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诗人的情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真情实感,倡导真情写作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家庭,单调的直线生活导致他们无暇观察和体验生活,无法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背诵范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出现大同小异、苍白呆板的。“情感是的生命”,写作灵感正是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轮回和生命的力量;走进社会,体验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并把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一一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细腻、详实,有真实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整个身心融入作品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作者情感”与“自我情感”自然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合理利用博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之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赶潮流,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时下博客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写作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理想的写作工具。博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它开放性强,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让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很大原因是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为了应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而博客的运用迎合了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他们可以随时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发表在博客上与别人分享,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博客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养成写作习惯。其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还能为师生的互动搭建一个平台,以往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通过周记、命题作文的形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仅仅是通过老师对纸质作业统一批改进行的,反馈信息滞后,交流渠道单一,师生很难尽情地交流,而在博客平台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绪随时书写,教师作为参与者可以随时阅读与评论,双方的交流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再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阅读、转载和评论,在这个开放、共享、互动的环境里获取课本里没有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

  三、运用同伴评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同伴评价,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写评语,给成绩,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这既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比如写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批改写作能力较高同学的作文可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多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觉得难为情、丢面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励这部分同学,为了保住“面子”,不被同学笑话,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写好作文,而不只是应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比较细致,尤其是对错别字的修改和近义词的选择比较准确,可见通过同伴评价还能加深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中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师修养,分享写作经验

  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之外,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写作文不单单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老师不但要发号施令,还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分享写作的经验与乐趣。

  如果教写作的老师不会写就如同教游泳的老师不敢下水一样,是无论如何都教不好学生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的做法颇具借鉴价值:如平时经常在个人博客上练笔,当学生作文出现较多问题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并且同一题目写好几篇,跟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评析。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运用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灯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口头作文的定义以及口头作文的训练功能。

  2.技能目标:了解并掌握口头作文的一些技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口头作文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人间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了解并掌握口头作文的技巧。

  三、教具:

  一幅漫画《砸缸手续批下来了》多媒体课件歌曲《父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述: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出色的口才而成就了一番伟业:春秋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着生花妙口免受人格的侮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完璧归赵,渑池立功;杨利伟靠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口才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难怪有人说口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武器。如何练就出色的口才呢?口头作文训练就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口头作文的定义

  首先是中心明确,有内容、有条理、有文彩的文章。口头作文是借助声音和表情等手段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往往重视书面作文的训练,而忽视口头作文的练习,可如果我们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想到哪说到哪,能写出好文章吗?叶圣陶老先生说:“我手写我口”,因而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加工形式,口头作文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三)口头作文的要求

  ①审准题目,明确主题;

  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③吐词清晰,语言流畅;

  ④仪态端庄,表情大方。

  (四)训练1看图作文

  多媒体展示第一幅漫画《砸缸手续批下来了》,和学生一起欣赏并进行指导。

  a.观察画面上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请学生说说漫画的内容。

  b.再请学生仔细观察,想像一下掉在瓦缸中的孩子会有何反映,高高举着石头的孩子会怎么想,拿着批条的那个人会有什么举动?

  c.分析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合理化建议。

  采用互动的方式,学生讲,学生和老师听。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更正,学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口头作文。

  d.总结欣赏漫画的方法:

  ①要仔细观察漫画,弄清画面的含义,抓住画面的主体。

  ②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③判断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或者合理化建议。

  e.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并组内口头作文,然后指名到台前口头作文,师生点评。

  (五)命题作文

  1.命题式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一样,形式有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我们口头作文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作文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何愁不能文思泉涌?

  2.播放歌曲《父亲》:

  ①学生边听歌曲边看画面,听完后让学生说说画面中有哪些细节令自己感动。

  ②以“父亲”为话题,请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最令自己感动的细节,自己拟题,进行口头作文。老师可以作示范,如:《有爸爸陪伴的日子》、《爱在不言中》、《温馨的一刻》、《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③学生准备3分钟,然后指名进行口头作文。

  ④师生点评。可从审题、材料、构思、中心、语言、表情等几个方面来点评。五、反思口头作文的训练1、基本功的训练方法。

  (1)正音、辨字。

  平时遇到不懂的字要查字典,切忌“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如:如火如荼(tú)不能读成茶(chá),刘禅(shàn)不读(chán)。一些汉字当姓氏的时候,有不同的读法,这也要注意,如朴要读成(piáo)不读(bǔ)。所以平时读书看报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遇到不懂的要查字典,平时做一些积累。字正归音:语速说下去,可以训练吐字的清晰度、气息和声音的稳定性,锻炼口腔肌肉的灵活性。

  (2)节奏控制

  I、恰当地停顿: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恰如其分地停顿能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好的停顿确有很强的表情、表义的功能,常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而且不恰当的停顿还能引起误解。

  II、说话的节奏:说话时如果节奏过于松散缓慢,听者的注意容易涣散;如果节奏过快,像连珠炮一样咄咄逼人,又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表达的内容、语境的不同,节奏也应该不同。一般来说,浅显的文字快于艰深;描述快于阐述;议论快于抒情;激烈快于轻松;欢愉快于忧伤;活泼快于持重。平时可选取一些短文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根据表达情感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节奏进行朗读。

  (3)声气传情

  不同的发声方式,不同的气息状态,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4)体态语言

  人的表情身姿态势传递着一定的信息,能有效辅助有声语言,包括表情、动作和眼神。平时看影视时可适当地模仿一些演员的手势与表情。不同的神态透露出不同的情感。也可自己选择一些文章,边朗读边设计一些手势、动作。

  2、思维能力的训练

  A、思维反应的敏捷性训练:逼问快答,100秒限时答问:请同学设计一组常识性或“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然后向你快速提问,你作快速流畅的回答,看在100秒钟内能回答出多少问题。例题略(可参考中央台《幸运五十二》的做法)

  B、思维的生动性训练:人的头脑是潜力很大的记忆仓库,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但当表达迫切地要用到它时,它却总是躲躲闪闪不“蹦”出来,或者姗姗来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表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那么就应该对头脑里“库存”的语言材料经常地翻翻新,叙叙旧,免得忘了。

  I、语词荟萃训练:近义词描摹:说“冷”偏不说“冷”。就是说到“冷”时,偏不出现“冷”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同义、近义的词或短语去描摹。

  例:说“冷”不说“冷”。

  冬天的早晨,北风打着尖厉的口哨,夹着寒气凉飕飕地扑面而来。北风吹在脸上,像针刺,像刀割。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玉屑似的雪末儿飘在脸上,凉冰冰的。

  还有成语接龙,词语接龙。俗语、谚语接龙等等。

  II、速喻明理:人们常常用打比方的方法,把抽象的、枯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善于打比方,是一种语言的智慧。可常做这方面的训练,

  C、思维拓展训练:

  I、突破惯性训练:人们的惯性思维认为“砖头”是用来造房子的。请你用1分钟说出“砖头”的其他10种用途。人们认为老鼠是害人精,偷吃粮食,损坏衣物。请以“老鼠的贡献”为题说一段话。

  II、反向思辨,并作独白式的讲述:如三个和尚没水喝错,三个和尚有水喝。讲述:三个和尚肯定有水喝,没水喝是“大锅饭”造成的。只要注意劳动调配,明确分工,奖优罚劣,建立岗位责任制,有的挑,有的抬,有的找水源,有的烧水,不仅有质量很好的水喝,而且生活会大大改善。

  良药苦口“良药”应当“甜口”;忠言逆耳“忠言”应当“顺耳”;眼见为实“眼见”未必“为实”。

  3、综合能力训练: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就是对同学们的口头作文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讲故事比赛、演讲、辩论、情景剧或课本剧、小记者的访问、语文知识竞赛、竞选答辩、就职讲话等等,都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发展。

  4、同学们的收获就是我的快乐,练口才的六字“秘诀”:多读、多背、多讲。大家只要掌握了这六字“秘诀”,我相信你们人人会拥有伶俐的口齿,精彩的表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 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 ,却永远

  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春天是个美丽,生机勃勃的季节。

  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面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悟。

  1、春天在林黛玉的眼里是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感;

  2、在李清照眼里是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载不动的忧愁;

  3、在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眼里春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

  4、在韩愈眼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美;

  5、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无限情趣。

  6、我们也学过白居易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词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们知道了:诗可言志,也可抒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古代诗歌。我们总结出要解读一首诗就要做到以下五点:(出示幻灯片)

  二、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王和诗魔,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我们学过他的《草》《忆江南》,大家齐声背诵。

  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钱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苏轼曾经也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常说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那么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过刺史,那么他在诗歌里会怎么样去描写春天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春景。(出示幻灯片)

  三、初读诗歌,划节奏,注意语气,重音。

  1、老师范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 水面/初平/云脚低。(di)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i)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i)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di)

  2、请同学单独读

  3、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 欣赏图片,找出诗歌都塑造了哪些意象? (出示图片)

  1、请同学回答找到的意象。(出示幻灯片)

  2、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请同学来回答,教师补充。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欣赏。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阴,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往返啊。

  五、体验作者锤炼用字的功夫。

  (平、低、几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乱、渐、浅草、才等字的品味)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1:“平”,初春的雨水使湖水上涨,湖面宽阔,徐徐的春风从湖面吹过,吹皱了湖面。

  2:“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3: 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4:“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5:“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6:“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7:“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8:“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找西湖春天的色彩吧。 1:绿,绿柳青青。

  2:“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3:“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4: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5: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6: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7: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 从诗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是骑马游西湖的,所以诗里一定提到了“游踪”,那么请大家找一找诗人的游踪吧。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师:那“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师补充讲解: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也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师:再思考一下:第

  五、六句写了什么? 花草。

  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师: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暗扣标题中的“行”字 。

  师: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扣题中“行”字。

  师:最后两句是怎么结束全诗的? 用抒情方式。

  师: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诗人之所以“最爱”,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师:由此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首诗。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也描绘了绚丽的春景。比较一下,两者都写到了的春景有哪些呢? 1:春花:乱花渐欲迷人眼。 2:春草:浅草才能没马蹄。

  3:春雨:“水面初平”说明已经下过春雨了,再说春草、春花的生长也是因为春雨的滋润。

  4:还有春风,诗中虽然没直接写,但骑马游湖自然能感受到春风的和煦。

  师:很好,同学们既然能这么比较,那我们能不能把思路拓宽,想想我们还读过哪些描写春景的精美诗句呢?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七、这首诗歌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最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可在诗歌中却没有写白沙堤的美景呢?

  八、学习了这首诗,我们的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描写春天的景物的散文 。 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九、布置作业

  大家自学《天净沙 秋思》

  1、查有关作者马致远的资料。

  2、找出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跟《钱塘湖春行》 中的季节、意象、意境、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对比。

  4、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课前预习: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

  一、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 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课堂练习: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 (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更好地体会诗情。

  2、运用已有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区分同音字“异”和“忆”。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文结合,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3、结合“文包诗”的特点,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抓住“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兴高采烈”等词语想象画面,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诗文对照,走入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一、诗曲导入,两相对“情”:

  1、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古诗,那谁能来背给大家听听?

  2、在这些古诗中,有描绘如画的美景,有表达浓浓的情感,还有的蕴涵了动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含有动人故事的古诗。(出示古诗)谁来读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谁能来介绍介绍他?师补充。

  4、那这首诗的背后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一起用心灵的眼睛去感受他内心的深情。

  二、初晤文字,渐生情义

  1、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2、谁来领读?

  一年一度 欢度节日 登高远眺 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

  天各一方 思念兄弟 思绪万千 倍思亲 回忆情景

  ¤ 读准音。

  ¤ 读懂词。

  (1)“欢度节日”和“一年一度”两个度意思一样吗?

  (2)文中欢度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人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是啊,在这么多丰富的活动中,亲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深厚。

  (3)同学们,我们来看“天各一方”这个词语,文中是谁和谁天各一方?是啊,他们一个在山西,一个在长安,相隔千里,真远啊!

  (4)我们再瞧这个“绪”字,绞丝旁,心有千千结,王维想到了很多很多,那么他在重阳节这天思念着谁?

  (5)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他思绪万千,想起了天各一方的弟弟,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在大家的努力下,攻克了词语的难关,掌握了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来到长安,离王维走得近些,再近些。

  三、移情对话,品味“独”“异”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句子并交流。重点:时间长,距离远,年纪小。

  3、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来帮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大家对王维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4、王维来到长安,这个地方对他来说不是故乡,而是——“异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山西和长安相隔千里,中间有高高的华山阻隔,小小年纪的王维,告别父母,告别兄弟已经整整两年了。这两年来……两年来,王维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单衣,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有时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想______________

  是呀,此时此刻的王维,是多么——孤独寂寞啊!(相机体会王维的孤独寂寞)

  5、王维他独自一人品尝着这所有的孤独、冷清、寂寞、伤心,来读好这段话。

  评:你真是王维的知音。

  你读出了王维的心声。

  四、对比唤情,“忆”满心扉

  1、日子在思念中滑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我们一起去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句段)

  (1)指读句段。谁想来读?(2~3个)

  (2)我们在大街上已经走了好几回了,你看到了什么?(边说边指“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是的,这些老人脸上……。小孩子们……

  (3)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4)多么热闹的场面啊,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下吧!(齐读)

  2、那么王维呢?他融入到这热闹的人群中了吗?(引读,他看着……出示句段)

  (1)齐读

  (2)从这儿,你又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突出“更加”)

  预设:别人的节日过得团团圆圆,自己的节日过得冷冷清清;别人的`节日过得兴高采烈,自己的节日过得分外孤独。

  (3)读着读着,我们现在就是王维,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出来,(出示:“我站在街头,想起了家乡的 ,我们一起 。”)(兄弟情;骨肉情;真挚友情)

  3、通过想象,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王维内心的孤独寂寞了,再来读读这段话。

  4、这第一、二节就凝成了诗的第一两行,让我们对照着来读一读,老师读诗句,你们来读文章。(出示第一、二段)

  5、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想起了往事一幕幕,好像看到——“遥知兄弟登高处”,可现实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6、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刚才的方式学习,(指黑板)找到后两句诗对应的语句,自己读读并思考: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又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a、每逢节假日,总要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抓住“每逢”、“总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厚,而且也不是一次出去,是只要到重阳节就会和兄弟们在一起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b、大家欢聚在一起时多么让人高兴啊。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感到非常愉悦开心的。

  c、如今……不能相会……说明他们的心里都感到很寂寞、难过、悲伤……

  7、是啊,王维和他的兄弟们都在思念着对方,由此可见,他和他的兄弟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啊,让我们也来体会下手足情深的深厚情谊吧,齐读三、四段。

  五、拓展延伸,情归“思”字

  1、今天我们走进了王维的心里,品味了他的孤独、思亲之情。思念是一杯苦涩的茶;思念是一封绵长的信;思念更是一首诗,(齐读这首诗)下次我们再来品王维的这首诗,体会思念之情。

  2、温情作业。

  (1)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感受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之感。

  (2)搜集以“思念”为主题的古诗、歌曲等,下次来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03-28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6-12

初中语文春酒的教学设计04-10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9-25

初中语文特色教学设计04-28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5-09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03-17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