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9 18:31: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板书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贝多芬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梳理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要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指导书写。

  (2)出示词语表中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谱写钢琴幽静断断续续茅屋烛光失明纯熟清幽琴键景象陶醉

  (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随机正音:“纯”是翘舌音,读chún,不读cún;“缕”读lǚ,不读liǔ。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显示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级阅读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虽为第三学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演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2、布置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月光曲》,闭目倾听,说一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使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4

  一、直接入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文题目)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2.引发交流:《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发质疑: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尝试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准。这里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创作经过做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一)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

  1.指名朗读贝多芬弹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引发想象:根据故事的发展,莱茵河边上的小镇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还应该有什么?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2.小结: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可以说这儿的小路是“幽静的小路”。

  3.说话训练: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你猜贝多芬走在这僻静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贝多芬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渡: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5.思考交流: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人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6.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并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1)对话练习:

  一个男的(   )地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指两名学生说。

  7.教师相机采访扮演姑娘的同学:你的这句话真的是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你为什么说“随便说说”呢?

  8.小结:“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体现出盲姑娘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体贴的人啊!

  9.想象画面: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兄妹俩的生活境遇,再练习朗读。

  10.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二)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

  1.引发交流: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继续交流: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弹出来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批注读书: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的?请你圈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你读课文后的感悟。

  4.教师配乐诵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部分,学生闭目想象:月光是怎样的?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自己眼前出现的图画。

  5.交流:月光是这样的清幽,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满”的意思。)这时的贝多芬是怎样弹琴的?(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着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是怎样的?

  (3)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7.交流: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象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过渡:《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离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想象: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

  3.(课件播放《月光曲》)总结引读: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吧。

  4.布置作业:听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设计意图:想象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展开想象与交流,透过文字建立意象,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走进盲姑娘、走进皮鞋匠的内心世界,感受音乐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值得思考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细化理解,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建立在剖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05-02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03-13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03-07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01-25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04-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经典)03-24

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04-07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8篇05-02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8篇)05-02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6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