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4 10:33: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

  2、积累诗词名句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

  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诗词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诗词名句,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养成好的诵读习惯。今天学习的古诗词五首就需要我们背诵的。

  (二)、诵读方法:

  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四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如果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授新课:

  第 一 首:离京

  一、作者、背景简介: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有害物质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四、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离 京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浩荡(比喻)—离愁—(衬托)日斜

  落红 ———————————护花

  (自比)

  脱离官场——————不忘报国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25岁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小官,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诗很著名,尤其“咏史”和“无题”最著名。本诗是客居四川时所作。

  二、范读:

  三、诗意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终身潦倒,四处漂泊,此时正在四川做幕僚,与亲人团聚遥遥无期,第一句就用问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团聚的无奈。然后,以景衬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绵绵,以使池塘涨满,孤灯只影,更能引起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词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可见谈话时间之长;“共”,更能见关系之亲密;“西窗”,西,鸟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鸟栖,故以为东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实指西面之窗。诗人由实转虚,设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烛,促膝畅谈此时的巴山夜雨、吟诗寄北的情景。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不仅使思念之情表达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转化成对未来的希冀,格调更高,情味更浓。

  四、名句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如今常用“剪烛西窗,共话夜雨”来表达怀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时再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唐代诗人

  归期难定 思念 剪烛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长 共话夜雨

  (孤寂思念) (拟想会晤)

  六、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理解名句含义。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余映潮老师语文教学课的代表性篇目之一,集中体现了他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可行的做法。这次在许昌市一中亲耳聆听了余老的亲自作课。

  这节课是余老师和七年级9班的学生一起上的。余老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余老把课堂活动安排为课文感知和阅读理解两大板块。感知课文,余老以“今天,我们学习《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语,简洁的直接导入。同时屏显《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文本内容,要求孩子们齐读课文,并对同学们的朗读简单评价。

  第二个小环节是介绍背景知识,内容有:寓言、伊索、《伊索寓言》和背景知识。通过对寓言的文体知识的了解,余老着重让学生明白并批注:寓言和小说、童话等一样,属于文学作品,它是“运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在背景知识介绍中,余老则是理清了宙斯、赫拉、赫尔墨斯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余老强调了这则寓言以“神”为主人公。

  第三个小环节里,余老带领学生积累语言,区分了“雕像”与“现象”两个不同的“像”与“象”的区别,指出“像”是人工创制的图像,一般有外在形态,“象”是自然因素,是自然形成的物象。强调了“庇护神”中“庇”字的读音和字形。

  课文理解,余老用“一课四练”来组织安排课堂活动。

  第一练,练习读课文:读出故事味,读出人物的神采。余老先示范读书,再要求同学们用讲故事的语气、语调读课文。纠正了学生齐读的读书现象,要求学生各自“旁若无人”的读书。

  这一过程,有余老自己的示范读书,有学生的各自个性表达的读书,有学生的齐读,更有余老对朗读要点的指导读。如:对“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白送”这些关键语句,采用语调上扬、拖音、语调下沉不同的音调,厚重(重音)、轻巧(轻音)不一的读音,欢喜期待、轻蔑等不同的语气,读出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时双方的不同心理,使赫尔墨斯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余老在这一过程着意于训练学生的朗读的技巧,通过一再指导关键语句的品读,“要读出味道”,收取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练,概写训练:写一个句子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要求:1,使用“通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句式;2,运用一两个四字短语,或者修饰赫尔墨斯的品质,或者概括寓言的道理。3,时间为三分钟。

  学生展示朗读自己概括的语句时,余老又增加了一条要求:前面同学使用过的四字短语,自己必须回避,选择另外的不同的词语加以修饰。

  第三练,概括描写、具体描写训练。问题一,这则寓言怎样分为两层?各写了什么?明确:故事和寓意。第一层,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并且指出同学们以后遇到的很多文章或文段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展开的。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着眼点。不管是写景文,还是叙事文,还是讲道理的文章,概写一笔和细写几笔是一种常用的段落形式,它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着眼点之一。

  问题二,怎样把故事在细分为两层。提示学生可以从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辨别纠正学生的回答,共同得出结论:故事的第一句话“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是概括描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是具体描写。

  接下来,余老对学生进行了有思维梯度的`短文阅读训练。分别出示了《中国石拱桥》、“香港的灯”、《呼兰河传》中的段落,让学生辨别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掌握了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的写作内容的辨别。

  再下来,又结合课文,分析讲解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方式,以及叙议结合的寓言写作方式,又引入《蚊子和狮子》一文,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这种写作方式。

  第四练,品析训练:训练一,“笑”字的欣赏。问题呈现:“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笑”字写出了什么?“笑”字又表现了什么?

  在学生不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个银元”在奴隶制的古希腊是很贵的,值很多钱,但是相对于掌管商业的神赫尔墨斯来说,又算不了什么。因此,他屏显出示了以下内容,供同学们思考,并批注:释然的笑;情不自禁的笑;骄矜的笑;暗自得意的笑;幸灾乐祸的笑。

  对这个笑的理解品析,加深了学生对赫尔墨斯多重性格的理解,也开掘了学生深层次研读文本的能力。

  问题二,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雕像者的回答,赫耳墨斯的雕像可以“白送”。赫耳墨斯绝然想不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果,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雕像者的回答让故事情节有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表现手法,就是“陡转”、“反差”。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这是它最高妙的手法。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得到(如欧亨利笔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习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习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习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文学常识

  二、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及衬托手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接触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们一样,刚刚踏进初中的校门。他叫贾里,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同龄人之间,应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与他聊聊,深入了解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标,齐声朗读。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初识贾里。

  1、贾里到底是怎样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吗?

  2、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贾里对自己的评价,那你眼中的'贾里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贾里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贾里形象。

  提示:(一句话或一段话),运用描写,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的贾里。

  四、对话贾里,深入剖析。

  1、老师辗转联系到了贾里,他表示很高兴和大家做朋友,并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说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看,他的消息来了。

  贾里:Hi,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阳光3班:Hi,贾里,Can we help you?

  贾里:最近有些疑惑解不开,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伟人,自认为伟人应敢爱敢恨,就找了邱士力来恨,可结果令人纠结,我们成朋友了,矮个伟人都有范儿,我也去健身,无疾而终,伟人都是弄潮人,赶着时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坏衣,我的伟人A、B、C计划全泡汤,这是为什么呢?

  阳光3班:A计划失败:同学不是恨的对象,立场错了。

  B计划失败:改变形体无异于伟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计划失败:年龄小,打工不切实际。

  总之:动机不当,不切实际。

  贾里:平日里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无人问津,拿了本“破书”就轰动校园,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呀?

  阳光3班:你不怕吃亏。

  贾里:看来伟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只配做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阳光3班:小事包含着伟大的一面,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

  贾里: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会努力做好小事,成为一名真正的伟人的,再见。

  阳光3班:祝你早日实现你的梦想,再见。

  2、假如细胞可以移植,你觉得贾里还应该移植哪些伟人细胞?

  五、总结全文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效率。

  题目:初一算是结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初一说再见了,班主任査老师调离学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份自我介绍,贾里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介绍时要求有姓名、性别,优缺点,获得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1、贾里的故事幽默风趣,欲知前情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新传》

  2、贾里的死党鲁智胜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们用人物分析方法来解读鲁智胜。

  七、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秦文君)

  贾里自评: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评贾里:有梦想、不怕吃亏、锲而不舍、勇于实践

  不切实际、不够细心、

  小说主题: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 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童话。这篇美丽的童话,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最后让他重见光明。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本身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文笔优美,富有文化内涵,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 过程和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2)、有创造性地改写课文,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盲孩子的心声。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合适的画面和《爱的奉献》音乐,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兴趣,更主要的是真切感受童话的“爱”的氛围,诗一般的意境。在朗读中,激发联想想象,在每个学生心中,再现文中所展现的画面形象。

  2、采用分组探究,合作交流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向思考,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小游戏导入:做起来,腰背挺直,闭上你的双眼,用双手整整你的衣领,拿起桌上的笔,在草稿纸上写“我是一个盲孩子”七个字。然后谈谈你在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二、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把握情节

  1、品读1--7段,思考:盲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这一部分的那些语句可看出?试画出来读读并简要说明。(“寂寞”)

  2、是谁为这样一个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影子)因此,当人们夸赞他的影子说:“看,你有一个多么好的影子啊!”“他总是告诉人们”什么?(“它不只是我的影子,它还是我的朋友。”)分角色读出人们的夸赞,影子的骄傲、自豪、炫耀。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读7--28段,共同分享盲孩子的快乐心情(注意读出语气,节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读后进行自评,互评并总结朗读方法。

  讨论:影子是一个怎么样的`朋友呢?影子和盲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以盲孩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我是一个盲孩子,影子是我的朋友,他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

  4、影子的陪伴让盲孩子感到了快乐,但作为一个盲孩子,他最大的快乐,最渴望的应该是什么呢?(光明)自读29--------51自然段,体会盲孩子初见一点光的过程和喜悦心情,找出体现他心情的句子和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展示你的朗读。

  (第46段,读出惊喜、激动的感情。)

  5、略读52---------88段,最后,盲孩子终于获得光明,他是怎样获得的?概括此情节。

  (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

  6、盲孩子见到萤火虫是那么的欣喜,他获得光明更是快乐得无法形容,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合作读80--------88自然段,分享他的快乐吧!

  7、小结:如果将刚才观看的四幅图组成一组连环画,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这组连环画的内容?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了快乐--影子,萤火虫,太阳和月亮的关爱使盲孩子获得了光明)

  三、感受形象,领会主旨

  1. 一个寂寞的盲孩子,最终见到了光明,大家可否想过,是什么改变了盲孩子的人生,让他走出黑暗,重获光明?

  A. 身边朋友的关爱

  B. 自己的顽强,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2. 盲孩子重见光明,影子获得生命,这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是童话的生命,作者这样想象,是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A..我们要多关爱身边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

  B.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C.无论遭遇什么不幸,都应热爱生活,追求光明的未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话动画片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作者简介

  袁珂,神话学家。

  四、关于神话

  五、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六、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七、探究品味

  1、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3、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4、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八、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九、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十、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一、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3、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2、细读全文,理解精辟的语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主题的特点;

  2、 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小桃树的特点及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植物呢?说一下自己喜爱的理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在逆境中成长,那它的命运和结局怎样呢?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课前安排学生在早读课朗读课文。)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识记下列汉字。

  伫孱 嵬 懊丧 执着 颤抖 矜持 赤裸 猥琐 轰轰烈烈

  (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 孱 踏青 垂垂暮老 血气方刚 祸不单行 矜持

  2、 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小桃树生命的成长,并思考问题:

  课文围绕“小桃树”写了哪些情景故事?记叙的顺序是什么?(理清文章的思路)(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指导:(1)抓住线索,整理结构,注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插叙:现在—————过去—————现在

  分组汇报情况,得出结论,注意用语要简洁。

  (三)深层探究:(小组讨论,最后归纳结论。) 1、 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讨论明确: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还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讨论明确: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五)把握手法,拓展探究。

  1、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陋室铭》分析)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文章由物及人,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2、 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自由发言,指名回答)

  只有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战胜自我,赢得灿烂的人生。

  3、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就是扣住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同时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扣住”可怜”这个词,从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遭遇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另外,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另外,教学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到人的环节中,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屏幕上出现三峡自然风光图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风光?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整体感知

  1、读得熟:

  ⑴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阙嶂曦襄溯湍山献漱峻属裳

  ⑵听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

  ⑶指名读,分组读

  2、看得懂:

  ⑴听读课文,注意着色字词意思

  ⑵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质疑解疑;反复读,熟读成诵。

  四、品读课文,品析美景

  1、当回小导游:

  (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几幅图画与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体诵读相关语句。)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郦老夫子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来当回小导游,把三峡的绝美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可以从地貌特征、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

  (在编写、解说导游词的基础上明确: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征:山高岭连

  山水画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水枯谷凄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备: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一字一景,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五、质疑探究

  1、本文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说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

  3、请你也问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七、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谓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考虑、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出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教学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预习

  1、划出自身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诗歌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维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缺乏,课外私下推荐。)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分组讨论

  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示。)

  六、总结

  科学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漫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维护地球上接近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科学诗

  首尾圆合1~2节:问句引发想像

  收放自如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7节:回应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学8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124班教学工作,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个学期来,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以教书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后进生,关心他们的纪律和学生情况,鼓励他们的学生。

  2、贯彻班风、学风评比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的学态发展。

  1、备课:课前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教案。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针对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差的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法。

  2、上课:课堂上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图让学生学有所得。

  3、作业和辅导:作业的布置适量,有针对性,重点放在句形转换、完成句子,作业都能做到全批全改,并做好评讲工作,对学生的辅导方面,做到有耐心,有方法,因材施教,平时一些无心向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教育,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成绩也有较大的进步。

  4、考试: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了多次考试,每次的考试,都能做到查漏补缺,从中改正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分成听、说、读、写几方面进行教学。

  听:平时放录音,让学生跟录音读,训练学生的听力,并且利用撑握英语进行训练,还找一些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

  说:充分利用早、晚读,鼓励学生大胆读书,平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英语,课堂上多让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读方面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先教识学生怎样做这些题目,平时让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短文,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贯彻新题型和新课标的要求,作文教学主要传授写作方法,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短文写作,强调字数和书写这些硬件的东西,平时提倡学生利用时间用英语写一些简短的文章,从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抓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时间,全级各科任老师互相配合,统一教学法进度,顺利完成了本期的教学任务。

  2、同班主任老师互相合作,完成了本期的分工任务。

  3、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多联系,沟通,互相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总之,本人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收获,也有失落。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佳绩。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并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2、搜集昆虫的相关知识,激发热爱昆虫的感情。

  课前学习:

  1、以协作组为单位,去郊外观察某一种昆虫,并作好记录。同时,借助书籍、网

  络资源对所观察昆虫作进一步的了解。

  2、复印一篇你所喜爱的描写昆虫的小品文,并在文后写上推荐理由。

  课堂内容:

  第一块:推荐、欣赏科学小品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向同学们推荐一篇自己喜爱的描写昆虫的.科学小品文,并阐述推荐理由。认真听

  2、组织学生在协作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篇在班内作交流。班内交流,了解更多的昆虫知识。互评推荐理由。

  第二块: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任务:结合课前的观察记录与感受,就你所观察对象的外形特征、动作、生活习性等任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250字左右的观察日记。并将设置一、二、三等奖。写作

  2、组织学生在协作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并将评价内容及修改意见逐一附在文后。根据协作组的评议结果,将佳作在班内作交流,互评。

  3、设置一、二、三等奖,并请同学交流活动感受交流

  课后学习:

  1、课后将文章进行进一步地修改,并将修改前后的文章分别进行打印。

  2、学生联系学校,将文章整合成册,人手一份,仔细阅读,提出建议与意见。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反思】

  《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根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1.A木兰之歌B木兰出征C木兰从军

  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

  (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学生自渎一遍,然后明确:

  1.“唧唧”注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了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始冷了,它催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情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

  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军的?“从此”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

  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

  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为什么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为这里不是重点)

  7.诗里是怎样描述战后人们对木兰的热情?木兰的表现怎样?

  8.“问所欲”可否换成“问所需”?“愿”为什么不说“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辞?(借代)“儿”为什么不说“女”?

  9.“相扶将”说的谁扶谁?

  10.第七段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11.诗中对偶句与排比句有几处,请找出来。

  四.如有时间,教师说白话,学生说原文;然后教师说原文,学生说白话。

  五.结课,作业。

  本诗通过对木兰离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叙述,塑造了一个为国立功而又不图名利富贵、叱咤风云而又感情细腻的女英雄形象。反复诵读后,在练习本上抄写全诗,翻译成白话;做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木兰诗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从军(详),征途思亲。

  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略)。巾帼不让须眉

  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2

七年级语文《勇气》教学设计04-27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04-20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学设计04-03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15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04-26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1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15

语文的教学设计12-06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