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6 10:34: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学习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特别是十五的月亮。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

  月亮,又是中国文人的爱物。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在中国文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穿越千年时空,北宋词人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明月,又会产生怎样的诗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屏显课题:《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词。还记得有关词的知识吗?

  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水调歌头”是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有长调、小令之分。长调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指名介绍苏轼。补充:(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

  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纵观全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点拨: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3、上阙主要写了两个画面,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点拨:望月——把酒问天、起舞弄影;失意矛盾。

  4、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点拨: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苏轼。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起得突兀、问得离奇。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当然,月圆却人不圆,也有诘责之意。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预设: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天上”“人间”各指什么?朝廷,地方。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6、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寒冷,指的是什么?

  预设: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他怕什么?“寒”。“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7、下阙又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怎样表露的?

  点拨:怀人——辗转难眠、翘首祝愿。豁达、祝愿。

  怎么表露的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为什么“无眠”?因为失意,因为矛盾,因为怀人(弟弟)。“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既然聚散离合是人世间的常态,难以避免,怎么办呢?怨恨有用吗?惆怅伤心有用吗?于是词人豁然开朗,欣然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8、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

  示例: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

  9、词由“问月”始,继而“望月”“责月”,最后“叹月”,其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情绪高涨疑惑——沉思矛盾忧郁——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沉思遗憾

  惆怅——大彻大悟乐观旷达。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矛盾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遗憾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乐观旷达

  10、词在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步步设疑,借月抒情。试作简要梳理。

  点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开篇陡然发问,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达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赞美与向往之情。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样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更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念之情,好像对明月有抱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全词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把“天”“月”人格化,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抒情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优美意境。

  11、怎样理解、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点拨: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四、合作探究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讨论明确: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2、本词想象瑰丽,意蕴丰富,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明确:从仰头遥望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引发联想想象: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中的。于是,生发出月亮上“今夕是何年”的疑惑。联想到月亮的神话传说——琼楼玉宇,想象高处不胜寒的景象。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道出深刻的人生感悟。联想自然,想象瑰丽,意蕴丰富。

  五、欣赏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

  六、小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名作,其妙处很多,值得探究的也很多。那种永恒的魅力,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读读这首词,你都会从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获得最好的精神营养。

  七、作业

  背诵全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7-25

优质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1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07-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05-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鉴赏09-0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精选10篇)11-07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赏析07-2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听课反思(精选12篇)09-1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鉴赏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