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2 07:13: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打破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传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自批、互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提高。

  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我认为互动式作文评改方式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主导,营造互动批改的氛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这个“教”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示范、鼓励、点拨,使学生先有所依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总体把握: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写作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评判这些文章时,要走出成人角色的评判误区,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平线上去品评、去发现,去让学生通过写作表现率真、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写生活、写真情实感,让自己的作品保持个性,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

  (二)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互改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三)明确要求:在写作前提出作文的十项要求,以指导学生写作以及评改作文:一、格式是否正确;二、卷面是否整洁;三、错别字几个;四、病句有几处;五、标点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的结构: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十、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是否形象生动。这十项标准是常规性要求。

  (四)教师示范: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改。此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批改:将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体投出来,结合写作要求对学生予以点拨,使其明白如何评价一篇作文?怎样发现作品优点?熟悉各种修改要领: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

  (五)操作指导:包括批改步骤的确定;各种批改符号的介绍运用;批改过程对学生的巡视指导、排疑解难;如何写批语;共性问题的归纳与分析;过程的组织控制;课后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的再度浏览批阅等。

  二、学生主体,实施互动式批改

  在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做好了一系列的铺垫后,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以及写作能力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自批自改:让学生自主评改作文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小组互动式评改:《课标》在“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学生学会了自改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指导。教师先从学生习作中选出极富代表性的文章一到两篇,投影或事先抄在黑板上,或提前印刷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对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情感、文面等各个方面进行评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的使用和学会做旁批。

  2.分组批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与作文评改的几方面相对应,组内有几位同学,便批改几篇作文,每位同学批改一方面。这样,每篇作文被批改达六七遍,优点与不足也就完全显露出来了。同时,批改者通过批改,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再与自己的作文相比较,也明白了自己写作的优劣得失。各类学生皆得其所,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

  4.教师点评。教师应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批语,再次批改。教师的批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宜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批语做较大的改动,以防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互评互改中,学生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胁,无拘无束,学生此时既是“教师”又是读者,角色不断变换,在评改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合作,思维活跃,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因为他们能创造性的审视、评价他人的习作,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使这种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增强信心,体验成功。

  总之,以上方法都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为老师减了负,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果。夸美纽斯说得好:“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让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求实探索,为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而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闪射( )

  火烈( )亢奋( )

  晦暗( )羁绊( )

  搏击( )辐射( )

  ⑵境空:

  ①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③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束缚( )

  闭塞( )欢乐( )

  摆脱( )冰冷( )

  恬静( )困倦( )

  ⑵简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知识。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实施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一、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3.学会一种诗意的表达。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齐读一首词。

  (PPT)出示: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为背景,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元宵节。

  词的上阙描绘咯额一幅张灯结彩、人舞龙灯的场景,下阕则渗透出作者的深情、忧伤和愤恨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以意境取胜,成为了千古名句。

  同学们来看,这首词把灯火、灯笼作为抒怀的凭借和陪衬,但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则让灯笼则成为了主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吴伯箫,走近他的散文《灯笼》。

  二、预习字词检测

  现在检测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有三组字词(PPT出示)。

  请一位同学来下面三组词。

  神龛( ) 斡旋( )

  司马懿( ) 褪色( )

  幽悄( ) 思慕( )

  霍骠姚( )

  锵然( )

  马前卒

  熙熙然

  不甚了然

  三组字词我们需要注意第一组字音,第二组需要重点关注字形。

  例如:司马懿中的懿是第四声,它的意思是美好的,例如懿旨,太后或皇后颁布的诏令。霍骠姚中的骠的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除了这个音还有biāo,当它作为勇猛这个意思来讲的时候,就读piào,例如骠勇、骠悍,在读biāo音时,它是指一种白斑的黄马,组词为黄骠马。但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膘肥体壮是不是这个字呢?请注意,应该是肉月旁的膘,它是指肥肉。

  第二组字形请同学来说一说应该需要它的哪个部分。

  第三组词都是由古语转化而来,在本文中的语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解释得很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是古语在现代文中的运用,含蓄而典雅。不甚了然,甚是非常的意思。然,可解释为:……的样子。

  请大家齐读以上字词。

  三、了解灯笼

  既然作者通篇都在写灯笼,那你了解多少关于灯笼的知识呢?请同学们来介绍下灯笼。

  明确:中国的灯笼叫灯彩,它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来象征团圆,另外它也是喜庆的象征。按照造型来分,可分为宫灯、纱灯和吊灯;按照内容,可雕刻山水、花鸟、虫鱼等他,还有工人赏玩的跑马灯。

  四、结灯笼缘

  大家介绍得很好!其实,灯笼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在点灯未出现或未普及前。不仅如此,它还承载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有一首小诗说得好:缘是一种存在于相遇者之间的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为一段文学而引起共鸣,因为一次邂逅而难以忘怀,因为一次回眸而魂牵梦萦。而吴伯箫和灯笼结下了不解之缘,缘起于他孩童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请默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有哪些人、哪些事和哪些物呢?

  五、忆灯笼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让作者那么的难以忘怀。而灯笼是见证者。默读文章3—11段,请用句式“那年, ”概括作者都回忆和联想了与灯笼有关的哪些事。

  明确:事件+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那年,挑灯迎祖父回家;

  那年,母亲叮嘱记心头;

  那年,母亲挑灯迎我上下学,如今已怅惘;

  那年,村头高挂红灯,消除孤行客虚惊;

  那年,跟着龙灯跑半夜,梦随蜡火开花;

  那年,族姊远嫁,朱门却以褪色;

  那年,纱灯描红,喜欢的就是那份雅致;

  那年,宫灯下,有人寻一脉幽悄,也有汉献帝暗自垂泪。

  那年,塞外点兵,将军挑灯看剑,我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六、抒灯笼请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归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吴伯箫散文追求的是一种含蓄而蕴藉之美,这得益于作者的一个写作习惯,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习惯是什呢(PPT出示内容):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文中哪处情感打动了你,使你感同身受?找出来赏析并做书上做批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明确:

  七、明灯笼志

  吴伯箫不仅有脉脉深情,也有豪情壮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散文的自由笔法下,流淌着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悲壮而激越的家国情怀。

  阅读背景链接,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PPT出示)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精心策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山河,也击碎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竟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缓一腔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这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请大家带着一种激越、悲壮的情感来齐读老师改写的这首诗歌吧!

  (PPT出示)

  最壮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

  夜深星阑时候

  将军 挑灯看剑

  你听

  正萧萧斑马鸣也

  我愿 就是那 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

  一把烈火!

  八、化文为诗

  本文充满诗情画意,课前已布置大家选取你喜欢的段落改成一首小诗。现在就请展示你的诗作吧!

  结束语

  同学们写得很有诗情,读得也很有诗意。

  最后,推荐给大家课后阅读篇目,这些都是吴伯箫的散文,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今天的课就到这,同学们,再见!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2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课重点。学生还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故乡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活动2【讲授】故乡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活动3【活动】故乡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活动4【练习】故乡

  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活动5【测试】故乡

  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明确: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活动6【作业】故乡

  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关于闰土外貌描写的三个语段。

  2.理解阅读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授课人: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

  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3、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反复品读,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简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那么唐代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五、当堂检测

  1、背默本诗

  2、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六、抽查清

  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教学难点

  赏析这首诗歌并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诵读

  五、教师范读,学生比较点评;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六、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

  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七、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八、积累:.

  艺术手法: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背景:

  1、这是本人从小学转教初中语文的第一节课,虽然是初一,但是在教学上还是有很多困惑。

  2、班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自己六年级是教过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校小学生升入的,剩下的则是其他两所学校考入的。

  3、这也是学生们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对初中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都充满着好奇。

  教学创意设计: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明白怎样学好语文(怎样的老师——怎样的语文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好语文)

  教学简要环节:

  1、不熟悉我的学生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熟悉我的学生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学生自己探讨语文课应该怎样学上。

  4、探讨什么是语文。

  5、探讨怎样学好语文。

  6、协商布置作业。

  教学实录选萃:

  一、不熟悉我的.学生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师:我是本学期大家的语文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携手,走向语文。那么,有些同学不认识我,你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希望老师幽默,不要太凶。

  生:希望老师的作业比较少。

  生:希望老师知识渊博、说话风趣。

  生:希望魏老师是一个可爱的人。

  生:希望魏老师是一个温柔的人。

  二、熟悉我的学生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师:认识我的老师向大家介绍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注意,要具体,要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或者先具体后概括的的结构方式。

  生:魏老师是一个上课严肃认真,是严师,下课和我们打成一片,是益友,嬉皮笑脸的。是一个上课“辣”,下课“甜”的老师。

  生:魏老师的作文课教得特别好。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设一个圈套就完成了一篇作文。

  生:魏老师是我见过得秀的老师。课上的既严肃又活泼,对同学都一视同仁,可后又像一个我们的好朋友。

  生:魏老师是我最见过得最会偷懒的老师。作业都是让我们学生自己相互检查批阅,作文都让我们自己点评。

  生:魏老师是我听过得最凶的老师。听班同学说,魏老师一生气,眼睛就睁得比灯泡还大,声音就像老虎的一样。

  三、学生自己探讨语文课应该怎样上。

  师:好,现在大家都听到了有关我的介绍,各个侧面都有,但都是一面之辞。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有更深入地了解,用一句歇后语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那么,你觉得语文课应该怎样上,你才会喜欢?

  生:老师应该提出问题,让我们自己讨论,然后我们自己解答,不能什么问题老师都讲清楚了。

  生:老师还是应该作业让学生自己批阅,特别是作文,在相互批阅中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学习其他同学的好句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生:老师可以让我们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带着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什么是语文。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听出,对学习语文大家都很自信,都相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学好。那么我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和语文打交道,整整六年了,你认为什么是语文?

  生:语文就是“语”和“文”组成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心声的话就是“语”,写下来就是“文”。

  生:语文是生活的殿堂。

  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语文就是美的,美在它可以记录生活中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大自然的时令变迁,美在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心声,可以看到异地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学好语文。

  五、探讨怎样学好语文。

  师:既然语文是美的,我们就要学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生:学习语文就要三多,多说、多读、多写。

  生:学习语文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细节。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既然语文是美的,我们学习语文就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多发言,积极主动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多读书,和文学大师的心灵接通,多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就能学好语文。而且,如果说语文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构成这座大厦的的每一块砖就是每一个词语,就是每一句话,所以,我们要学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才能学好语文。

  六、协商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是一节见面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同学们还觉得缺少什么?

  生:布置作业。

  师:布置怎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写一篇作文,就写今天的第一节课。

  师:这节课怎样写?可以写人——魏老师。可以叙事——第一节语文课。可以抒发感受——对人、对事、对语文。任选一种写法。

  生:还应该有预习的作业。

  师:怎样预习?布置怎样的作业?

  生:课文读熟,字词会写,课后问题要思考。

  师:这就是作业,这可是大家自己布置的作业:作文和预习。既然是自己布置得就一定要说话算数,一定要完成,而且要书写工整。

  生:词语抄几遍?

  师:写会为止。愿同学们真正学好语文。下课。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心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终读课文

  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

  17小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

  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

  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

  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当前,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要强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手段学习,汲取先进的教改经验,并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自身角色的顺利转换。

  一、研究学生特点,做学生沟通交流的贴心人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与学生经常性开展沟通交流,为教学活动打好情感基础。

  一是研究学生学习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初,就要通过对学生入学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具有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并以此为参考,合理制定针对每一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差异化原则,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是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学生渴望独立、自由、自主,但其自身阅历与思维深度不足以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在这种思想的矛盾与交织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己教学工作的需求,对教学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分析疏导,消除影响语文学习的不良情绪,让学生更加安心地开展语文学习。

  三是研究学生内在需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尤其要听取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样的渠道,广泛搜集改进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与优化。

  二、吸收先进经验,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路人。

  一是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只有走出去开拓眼界,才能够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技巧技能。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学习而耽搁的教学时间,完全可以在教学效率提高的增值中得到回报。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珍惜学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教研深造机会,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改革的能力。

  二是认真开展业务学习。一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育刊物,以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历教育,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履职能力,为全面提升教学成效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到先进的经验,关键在于怎样消化吸收和合理运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学以致用,理念联系实际,否则,学到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促进作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穿插灌输各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手段,并且在教学改革经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发现不足予以纠正,在学习借鉴提升的螺旋上升中提高教学履职能力。

  三、掌握电教手段,做教学现代化推进示范者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具备基本的电化手段运用能力,积极引领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与运用。

  一是要科学运用电教手段。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部分教师使用频率过高过滥,也有的过于迷信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要控制使用的频率,保持在恰当的水平。同时,要摆正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多媒体的辅助配合之间的关系。让多媒体手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主导整个教学流程。

  二是要尝试自主设计课件。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在兼顾学生实际差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高自主设计能力,能够通过自主设计素材,运用专门软件进行编程设计,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实际。

  三是要学会使用维护保养。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中,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会熟练使用,还要掌握必要的维护保养技巧。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无法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都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学会一些基础的软件安装、故障排除等技能,为多媒体手段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四、开展课外活动,做教学资源整合的多面手

  初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履职能力,就是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整合好各种教学资源,成为资源整合的多面手。

  一是要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要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深化理解,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续写课文结尾,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延伸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材主题思想感悟的认识。

  二是要建立课外兴趣载体。课外兴趣活动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师满足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建立文学朗读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增长知识,全面发展。

  三是要整合校外基地资源。在整合校外基地资源环节,教师主要应当做好纽带连接角色,组织学生按照确定的活动主题,到相关单位场所开展专门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能够放眼课内外,走出单纯课堂教学模式的制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03-2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2-17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16

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03-17

初中语文春酒的教学设计04-10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5-09

初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05-15

初中语文特色教学设计04-2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3-31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