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9 08:59: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新课引入手机电池创设了教学情景,通过两个演示实验作为探究教学,让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 “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通过一个医学小故事,让学生帮助格林太太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五、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杯稀硫酸溶液、一杯蔗糖溶液、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七、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手机,你们都喜欢用什么款式的手机,为什么?手机待机时间长短与什么有关?这些电池虽小,但是,在生活中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你们知道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原电池。【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3.在第二个实验中连接电流表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2.铜片上有气泡

  3.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 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设疑】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flash 铜锌原电池”] 配合课件演示。

  演示实验分析:1.电子流向。2.电极及电极反应。3.电极的判断。

  [生师讨论解释] 原来,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这一反应可表示如下: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 = zn 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 2e = h 2 ↑(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 zn 2+ + h 2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巩固提问] 1.原电池中,电子从哪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回到哪极? 2.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哪极是较活泼金属?哪极是较不活泼材料? 3.原电池中,正负两极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4.原电池组成的条件是什么?(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再复习演示动画]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 2 so 4 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同学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实验,动手操作看其能否形成原电池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3.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趣味实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原电池呢?实验“水果电池”

  【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解决问题】1.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她整齐洁白的牙齿里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虽然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头疼病仍无好转。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格林太太并为她治好了头疼病,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怎样治好格林太太的病的吗?

  【课堂练习】 2.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

  3.a、b、c都是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a与c插入稀硫酸溶液组成原电池时,c电极上有氢气产生。a、b、c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为()

  a.a>b>c b.a>c>b c.b>a>c d.b>c>a 4.请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 2+ = cu + fe 2+ 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4-15)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会进行简单的原电池设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三、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一节干电池、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引入】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池。大到宇宙飞船、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照相机、手机,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是如何产生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两件怪事:怪事一,这是怎么回事,怪事二,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这三个问题都与我们要讲的原电池有关。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怎样?今天我们就想通过一些实验一起来研究一下原电池的原理。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上的分步实验进行,完成前三步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实验指导】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氢气)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若是铜失去的,将还会出现什么现象?(溶液变成蓝色)

  若是锌失去的,电子如何到达铜片?

  (通过导线)

  3、若电子通过导线定向移动会形成什么?

  (电流)

  如何检测有电流通过?

  (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电流计,检测有无

  电流)

  请大家做第四步实验,并留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结论:有电流流过,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说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师生小结】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经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氢离子从铜片上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

  [问] 化学反应总伴随着光能、热能等的相互转化,在实验三、四中是否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呢?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过渡] 我们把这种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的概念:

  上述装置我们称为cu-zn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多媒体动画演示。

  【分析总结】 较活泼的金属锌失去电子经过导线定向移动至铜片,溶液中氢离子向铜片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于是电流通过了电解质溶液。

  原电池作为电池的一种,也应有正、负极之分,那么它的正、负极是如何确定的呢?

  【实验指导】下面请大家做第五步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来证明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现象: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正极方向,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计指针偏向铜片方向

  结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综合上述实验和讨论,我们将原电池的原理以表格形式归纳如下: 【板书】2.原电池的原理:

  表格

  【引导】这两个反应是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的,我们称之为电极反应。作为电池的总反应就应是二者的加和。

  大家试着写出铜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并比较其与锌片直接跟稀硫酸反应有何异同。

  总反应方程式为:zn + 2h+ = zn2+ + h2 ↑ 相同点:总反应方程式相同

  【小结】

  它们的总反应方程式是相同的。

  可见原电池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它只是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割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使电子的转移通过一定的电路定向有序的进行,形成电流

  [过渡] 我们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将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实验指导】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cu-zn-h2so4原电池,大家可以据此更换电极材料和溶液来探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活动中介绍】

  1.同学们可以先设计出装置图,然后通过实验看其能否形成原电池

  2.大家在更换电极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清洗电极本身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的实验成果。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板书】

  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练习】] 1)2)

  指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并指出正、负极 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及总反应.【小结】

  原电池是一种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原电池原理,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及其原电池的能量变化。2.了解几种新型化学电池,拓展学生的视野。

  3.自制瓜果电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巩固原电池原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观察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重视过程的研究。3.培养学生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原电池原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干电池提出设问:干电池中的电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实验]:

  (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3)在上述实验(2)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锌片和铜片单独放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没有。

  (2)用导线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3)实验(3)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教师提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1)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锌片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3)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4)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什么变化?(5)从能量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共同讨论,寻找答案,探究原电池的原理。

  播放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电子转移这一微观现象。[电极方程式]: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zn+2h+→zn2++ h2↑

  [教师提问]:用其它金属或石墨作为电极,将导线相连同时放入其它溶液中,能否产生电流,组成原电池?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提供的'实验药品及仪器]:

  铝片、锌片、铁片、铜片、石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导线、电流计、小电珠、音乐集成块、酒精溶液、烧杯等。

  学生通过共同讨论,设计出如下的实验并进行操作。[学生实验]:(1)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盐酸中。

  (2)铁片与石墨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铜溶液中。(3)铝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4)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酒精溶液中。

  每组实验的导线中间可随意连接一个电流计、一个小电珠或一个音乐集成块。[实验现象]:实验(1)、(2)、(3)中电流计指针偏转了,小电珠亮了,悦耳的音乐响起了;实验(4)没有现象,说明没有电流产生。

  [学生书写电极方程式]:略。

  学生通过进行有趣的探究性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准确结论。(1)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a、两个相连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是正极。)b、电解质溶液。(2)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3)原电池的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教师陈述]:干电池就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干电池中的电流就是这样产生的。

  [巩固练习]:

  1、有a、b、c、d四种金属作电极,将a与b用导线连接浸入硫酸铜溶液中,b上析出铜;将c、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c上有气泡产生;将a、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电流从a沿导线流向d;将b浸入c的盐溶液里,b上有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d c a b

  (b)d b a c

  (c)d a b c(d)b a d c

  2、有a、b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放入盛有c溶液的烧杯中,b棒质量增加,则装置中可能的情况是()(a)a作负极,c是硫酸铜溶液

  (b)a作阴极,c是硫酸铜溶液

  (c)a作负极,c是硫酸溶液

  (d)a作正极,c是硫酸铜溶液

  3、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有锌片和石墨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关于此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为负极

  (b)锌片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值增大(c)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石墨

  (d)h+向正极移动,发生氧化反应

  4、下列叙述中: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度;②生铁跟稀硫酸反应比纯铁慢;③镀层破坏后,白铁皮(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被腐蚀,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d)①

  [拓展知识]:联系生活,介绍几种新型的化学电池:如燃料电池、银锌电池(纽扣电池)、海水电池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家庭实验]]:每个学生回家设计一个瓜果电池,并通过实验巩固原电池原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4

  一、探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 【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师生小结】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

  【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的作用

【最新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6-12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04-24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优秀10-09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06-02

(优秀)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01-16

(精品)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6篇11-17

铅球教学设计最新04-22

《燕子》教学设计最新04-28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最新10-14

《小鹰学飞》教学设计最新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