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聪”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2.创设情境。(播放动画故事“填满房间”)第三个徒弟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填满房间?
3.互动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引导生生之间认真倾听,互相补充)
4.小结: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互相启发,帮小徒弟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说明遇到困难应该动脑筋解决问题。(揭题)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喜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提供动画故事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交际氛围。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1.范例引路。(播放课件:新买的衣服被墨水弄脏了;擦教室的大玻璃窗又麻烦又不安全……)
2.小组交际: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便之事呢?分小组交流。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别人说的时候专心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引导用“有……,有……,还有……”概括汇报,要求具体说清楚是谁提的什么问题或困难,所提问题者可补充。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最常见的`难题)
设计意图: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学生有话可说。各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获得平等交际的权利。
三、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讨论金点子。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与困难,看谁的金点子多,可以帮助谁解决哪个问题或困难,你就找他,把你的办法告诉他。
2.生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3.小结解决方案。
4.评选聪明的“一休”。
5.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小发明?
6.总结:其实,世界到处充满着挑战,只要我们用聪慧的眼去观察,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用智慧的脑去思考,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那时,你将品味到更多成功的乐趣,成为生活中“聪明的一休”。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听、说和交际的能力,所以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将无法进行。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有了与他人交际的机会,激发他们进行交际的主动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习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平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习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习,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p68、69和练一练,P72第1-3题。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过用画图、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解决过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实际问题,并在五年级时能够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倍数关系的问题容易掌握。据资料,有人做过前测,在没任何指导和提示的情况下,约有63%检测对象能做对例1的答案。但学生不太关注假设策略的提炼和升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把握假设后新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媒体出示下面的热身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3、隆重推出例1,并齐读。
4、谈话:例1与热身题相比,这道题主要难在哪里?(上道题倒入一种杯子,这道题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5、揭示课题:这道题怎么解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样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略作解释)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梳理数量关系(基本策略)
谈话:刚才阅读了题目,想必知道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题意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梳理后,汇报并板书: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挑名思考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老师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假设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假设成一种未知量,把大杯、小杯假设成同样的一种杯子。
假设
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3)布置: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在作业纸上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个人独立完成后,同位分享一下,相互质疑,说说思路。
(4)全班展示汇报分享(老师巡视时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解答方法,请学生拿自己的作业纸上讲台展示汇报)。
预设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第一个汇报的同学要口头检验一下)
预设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结果会怎样?6个小杯要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大杯?
预设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5)师精心板书一种方程解答,作为范本,强调方程解答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6X+3x=720
9x=720
x=720÷9
x=803x=3×80=240(口头检验)
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假设
(6)小结,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调整
三、反思过程,提炼策略
思考:
●解答例1的开始,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
●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
●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即:假设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假设是要注意什么?假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四、比较回顾,丰富策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想不出,师提示)如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当成整十数试商,276÷43,把43假设成40试商;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估算出大致的结果,298×41可以看做300×40进行估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把大数假设成小数相等,或者把小数假设成河大数相等,利用和与差的关系求出两个数……
五、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
根据例1的结构特点,换成桌、椅子的价钱素材编题。
出示“练一练”:
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规定学生统一用方程解答,写在书上。核对,师巡视抽改。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2、做练习十一第二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题与前面例1的不同之处(3大4小,而例1练一练均是1大几小)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加上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做练习十一第三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读一读题目,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提出假设,并列式解答。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假设的,怎样解答的。
七、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送同学们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华罗庚爷爷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假设
一个未知量两个未知量假设都是同样的大(小)杯
调整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数量关系6X+3X=720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9X=720。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X=803X=240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附:板书设计
略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大家可能都认识,上学期学习统计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发现了这些数学信息。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数学信息呢?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2、师:最后我再来考你们一道题目,小朋友今年6岁了,妈妈36岁了,你知道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吗?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奖品“智慧鸟”(不同颜色和大小)。
教学设计
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合作与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a、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b、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c、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求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这节课里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开展。这样,小组学习活动就用的恰倒好处,能体现如何进一步地面向全体,达成意见上的统一,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这样的合作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a、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逛公园、动物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
b、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c、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
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d、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
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
e、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f、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且喜欢哪题就解答哪题,同时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从设计上可以看出,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哪种方法思考都及时给予肯定。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
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一开放性活动设计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游戏中,而且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小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本课小结一改过去“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并进一步体现了本课“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正意义。]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1、体会数学问题的来源和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转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促进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结合如上述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同学们静静的思考,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问题,组织讨论:“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难度大,学生必须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材“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呈现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初步数感,并能试着提出问题。接着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以此来体现两个教学层次,一是有指导的提问题,二是创造性的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书面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知识应用。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当学生反复体验到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专家评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是学生初步尝试应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上根据课题的目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从观察中领悟,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整节课以逛公园、动物园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老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3、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
教学中设置了新颖有趣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内容,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特点的弊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如观察“智慧鸟”、观察家里的物品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4、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过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用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使学习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师生关系亲切融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已被我们所摈弃,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在大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如何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综合整节课发现,老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7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解决问题"(P72-7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看一看
师:你看到这副画,想说什么?
生:一和同样多。
师:你怎么知道是同样多?
生1:有5个,也有5个。
生2:和一个一个可以相对的。
师:小朋友都回答的非常好,给你们小组各加一颗五角星。(学生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该小组加五角星。)
2、摆一摆
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7个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数学问题。
生1:比少几个?
生2:比多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进一步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师:今天森林里在召开动物们的运动会,老虎大王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当裁判,大家想不想去,好!那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比赛哪些项目?
1、跳绳比赛
小白兔和小猫在比赛跳绳,我们看看谁能赢?
小白兔比小猫多跳了下?
小猫比小白兔少跳了下?
2、采松果
两只松鼠在比赛采松果,哪只松鼠采的更多呢?
3、钓鱼比赛
三只小猫每人拿了一只水桶,一根鱼竿,你猜它们在比赛什么?
对在比赛钓鱼,它们可认真了?我们赶紧去看看!
看着这幅钓鱼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比赛,哪一组问题提的多,答的好,就能获"星级小组"!
小组讨论汇报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三、自评总结
现在我们来看看各小组得到了多少五角星,哪一组最少,哪一组最多?
你根据各小组的五角星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生:第一组比第二组少1个;第四组比第三组多个,比第1组多2个……
四、课堂作业
P73做一做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9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出现在花坛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学生结合算式说说解题的思路。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精算和估算的区别与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引入新课
1.呈现情境。
2.观察清单,提出问题。
预设1:买空调扇和学习机一共要多少钱?
预设2:学习机比护眼灯贵多少钱?
预设3:买这三种商品应该付收银员多少钱?
预设4:买齐三种商品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
3.选择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问题,明确思路
1.理解题意。
(1)问题是什么?(①收银员应收多少钱?②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每件商品的价钱)
2.讨论交流,明晰解决两个问题的异同点。
(1)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
(2)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需要估算,没有必要精算。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前安排了本环节。
(三)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1.交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558+225+166=949(元)
2.交流“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3.讨论:为什么估得的结果是960元或1000元就一定够了?
4.小结:学生估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往大估”能满足购物需要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计算、汇报交流、讨论比较,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应用巩固
1.反思总结。
(1)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精算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的方法。
(2)总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在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巩固。
(1)练习九的第12题。
(2)将上题的问题改为“准备700米长的网去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练习,让学生体会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必要性。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成人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成人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成人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成人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成人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说出平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并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边听边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表达清楚明白,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从中受到启发,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通过本次课,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启示,让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创新!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说出平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并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教学难点:
在交际中学会倾听、认真动脑,准确、清楚、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随时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和明显的缺陷,适时鼓励和纠正,引导全体学生深人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一寻找原因一联想启发一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生活中,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交流
(1)小组选取组员最感兴趣的话题,一起交流。
(2)讨论:有哪些解决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
3、交流评议。
(1).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中汇报,交流。
(2).评选:“金点子奖”“认真倾听奖”“表达流畅奖”
(三)、总结: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创新!请把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简单地写下来。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解决问题A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04
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6-10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03-2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22篇)07-24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06
解决问题的名言02-05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7-13
学与问教学设计搭配的学问教学设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