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精华]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师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3 10:08: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师说》教学设计[精华]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精华]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

  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从师学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唐代人们是耻于从师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三、相关知识点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而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四、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读文通义

  1、听范读,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六、师生合作 疏通文意

  (一)讲析第一段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受”通“授”,传授,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判断句式。

  3、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5、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省略句,吾从(之)而师之。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介宾短语后置。

  8、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

  (二)讲析第二段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2、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3、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6、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8、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9、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10、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惑矣:惑,糊涂。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1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6、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17、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18、士大夫之族:族,类。

  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动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谀,阿谀奉承。

  20、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齿,并列,排列。

  2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三)讲析第三段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郯子之徒:徒,类。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四)讲析第四段

  1、好古文:古文,古义,先秦及其以前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3、不拘于时:被动句式。

  4、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古道,古人从事之道。

  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七、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方式、工具、

  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三)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6、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8、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10、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1、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12、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动词,地位低的人,官职高的人。谀,阿谀奉承。

  1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四)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式。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3、吾从而师之:省略句,吾从(之)而师之。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6、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7、不拘于时:被动句式。

  8、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突破

  1、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两个角度阐释:

  (1)从师的必要性: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

  (2)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第二自然段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抨击了怎样的社会风气?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4、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三、艺术特色

  1、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圣益圣、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破”“立”结合

  四、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段落

  论点及主要论据

  作用

  一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 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反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对(三层对比)

  合比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师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师说》教学设计01-03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22

语文《师说》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27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精选11篇)08-20

关于《师说》教学教案设计(精选9篇)05-27

《师说》文言文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08-21

《师说》教案设计(通用13篇)05-26

韩愈《师说》教案设计(精选13篇)04-21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