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1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1)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四、教学流程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教学生字“爷”(1)比较爷——爸(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自由说(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n 豚 tún 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四、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
人好 丰足
足
景好 满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总共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同时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有特色。本节课,从“表达方法”入手,让学习读中感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写作训练,落实了“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内容简析:
《母鸡》这篇课文语言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的:
1、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2、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学过一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节课,我们以《母鸡》为例,学习“语言直白表真情”。
二、探讨交流
1、在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①集体朗读,思考,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③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再读感悟: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①默读思考,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小结:作者先写了母鸡的叫声,再写了性格特点,欺软怕硬,最后又写了它的性格特点,爱炫耀。语言非常的直白,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再次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①指名朗读。
②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了解作者语言的特点。
三、改写练习
改写前三段语言,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用直白的语言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妖、矩”等8个字,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介绍、神仙、妖怪、规矩”等词语。
2、自读感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妖、矩”等8个字,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介绍、神仙、妖怪、规矩”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一只葫芦】看,这是什么?对,一个葫芦,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可是有故事的宝葫芦。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齐读课题“宝葫芦的秘密”。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阅读到的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宝葫芦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张天翼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张天翼(1906—1985),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南京,在杭州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6、7:字词】
妖怪 规矩 乖巧 撵上 脚丫 拽住 冲着 又瘦又长 烫着 溜开 幸福 舔手 向日葵 罢了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拽 瘦 绍”,前鼻音“撵 舔”,后鼻音“烫”。另外,多音字“冲”在这里读“chòng”,还有一个读音“chōng”,组词“冲动”。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舔 葵 瘦”。
“舔”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上面的“天”的撇注意不要写太长,下面是“小”多一点点。“葵”上窄下宽,注意第四笔是横撇,第六、七笔都是撇。
“瘦”半包围结构,注意病字框里面的部分,笔顺依次是是:撇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 横撇 捺。
(3)词语解释
介绍:沟通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引入;推荐;使了解。
妖怪:除人类和神以外存在于天地中的超自然生命,即由于认知限制,人们暂时难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或事物。
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劈面:迎面,正对着脸。
可怜巴巴: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声明:指公开表态或说明。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8】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宝葫芦的主人王葆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5—18自然段):奶奶从小给我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
第三部分(19—21自然段):我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5、整体感知【出示课件9】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葫芦之前,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
四、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想想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宝葫芦的主人是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名叫王葆。)你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出示课件10】
①“我姓王,叫王葆。”
为什么不说“我叫王葆”?
(这样说,比较正式,有仪式感。)
②“可是我要声明,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为什么说王葆说“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
(因为他和宝葫芦有故事,是传说中的那种宝葫芦和王葆发生过一些故事。)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张天翼先生一道认识了传说中的宝葫芦有过故事的王葆小朋友。下节课我们,来看看宝葫芦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感悟,感受童话的奇妙。
2、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了一个小朋友王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张天翼先生走进宝葫芦的故事,去感受一下宝葫芦的神奇。
二、深入理解,探讨故事
(一)学习第二部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
1、 “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
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都是宝葫芦的故事)
2、【课件出示14】“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
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1)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非常奇妙)
怎么奇妙了?
预设:
① 三遇到了神仙,并得了一个宝葫芦很神奇。
②李四游到了龙宫,得到一个宝葫芦。
③他们从宝葫芦那儿得到了很多好处“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读出宝葫芦的神奇。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分组讲故事,选代表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
注意:可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空白,发挥想象,大胆编创。
预设:
有一天,赵六到地里翻地,因为他是个勤奋的农夫。掘着掘着,忽然感觉锄头底下硬邦邦的。他想:难道底下有宝贝吗?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把“宝贝”从土里掘出来,一看,是一只金灿灿的,长得非常饱满的葫芦。赵六看到了,不禁有些失望。赵六想:“如果挖上来的是一个大元宝,该多好呀!”奇迹出现了,立刻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元宝就出现在他的手心上!
3、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宝葫芦使人们 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4、【课件出示15】“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出示课件16、17】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 “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 “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自己也想要个宝葫芦。童话的故事好奇妙呀!
2、王葆为什么要宝葫芦?他能用宝葫芦做什么?
小组分组交流,展示如下:
预设:王葆想要宝葫芦为自己做事情,自己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预设:有了宝葫芦可以替他做数学题,可以帮助他种好向日葵。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把宝葫芦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内容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宝葫芦使人们: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探讨“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25《宝葫芦的秘密》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
2、读懂文章,回答出针对故事提出的问题。
3、积累好词好句,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感受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生活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和他自己心理不断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而来理解“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一道理。从书中每一个细节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设计理念: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梗概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静静阅读精彩片段来感受人物的心情和心理变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故事梗概,精彩片段赏析,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精彩片段赏析中,揣摩人物心情及心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今天继续来读这本书,看看里边有趣的故事。
二、阅读分享。
1、读故事,根据故事来提问。其他同学抢答。
2、推荐自己喜欢的片段。
3、比比谁读得更棒
同学交流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三、总结回顾
《宝葫芦的秘密》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思妙想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放进书架,珍藏一生。像这样有趣的童话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领略这位童话大师的风采。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25《宝葫芦的秘密》优质课教学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生字生词,也整体感知了整篇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关于王葆的自我介绍。你还记得王葆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吗?王宝是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和我们一样爱听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
请你按下暂停键,默读全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读幻灯)
请你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等待浏览课文的时间)本文主要讲了宝葫芦的主人王宝在得到宝葫芦之前,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先默读5到1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奶奶和王宝性格的句子用直线和浪线区分开,分析王宝和奶奶的性格各是怎样的?(等待画句子的时间)
我们先来看王宝,你是不是找到了这两句呢?第七自然段我不干,我怕烫,我总是一面溜开一面摆手。第13自然段什么剪脚趾甲呀?那不行。我光着脚丫一下地就跑。从这两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葆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
关于王葆还有这三句。在第五自然段,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正是我们的规矩。还有11三段。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还有14自然段,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从这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王宝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
而奶奶呢?看第六自然段。乖小宝来奶奶给你洗个脚。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第八自然段不烫啊,冷了好一会儿了。从这两句来看,奶奶是一位慈爱有爱心的奶奶。
再看14自然段这一句。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奶奶特别擅长编故事。而且呢,还能激发孙子王葆的想象力。
我们再来读15到17自然段,边听边找一找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
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到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对啦,就是奇妙。这宝葫芦真奇妙,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难怪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这么有趣儿的故事。这么奇妙的宝葫芦,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请你出声地朗读出来。(等待朗读一次的时间。)
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思考一会)下面让我们听一听王子文同学的故事。(听)我们再来听一听张筱琛讲的故事。(听)苗楚涵同学也带来了她的故事。(听)最后再听听程禹智的故事。(听)相信你们的脑子里也藏着这样的故事吧。课后可以讲给身边的人听。
大家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一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要什么有什么?你想有这样的一个宝葫芦吗?王宝就常常联想到自己,他也想要有一个宝葫芦。
那王宝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请你认真朗读18到21自然段。圈画出王宝药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儿?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找到了。一共有三件事儿。第一件在19自然段。王葆想要宝葫芦帮助他列式子学数学。第二件在20自然段。王宝想要宝葫芦帮他的向日葵长高。第21自然段。王宝希望宝葫芦让闹翻的同学跟他重归于好。那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王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数学可以看出王宝的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从夏日可以长高可以看出王宝的好胜心强,凡事要比别人做的好。从闹翻的同学可以看出,王宝喜欢交朋友,但是呢却处理不好关系。由这么多事儿可以看出,王宝对宝葫芦的渴求是那么的强烈还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实啊,这篇课文还没讲完。只是整个故事的开头部分而已。后来王葆真的得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宝葫芦。听,他是怎么发现它的?(太阳快要落下去了,河面上闪着金光,时不时破烂拉的一双。就皱起一圈圈的水纹,越当越大越当越大。把我的勾丝当的一上一下的晃动着,这一来于一定全都给吓跑了。我嚷起来是谁跟我捣乱?有一个声音回答。好像是青蛙叫,又好像是说话各路谷歌露骨。什么又叫了几声咕噜咕噜,可是再听听又似乎是说话。好像说是我是我。谁呀?你是谁?回答我的人就是个露骨个露骨,叫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地可就听得出适应来啦,宝葫芦宝葫芦。越听越真,越听越真。)就这样王宝发现了宝葫芦,并且得到了他。
那你觉得王葆得到宝葫芦就一定能得到幸福吗?猜一猜吧!
你猜的到底对不对呢?只有去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才能知晓结果。同时从这本书中你也将学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
如果你有机会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请你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宝葫芦给王葆带来了哪些变化?二王宝为什么会放弃这么神奇的宝葫芦?
最后让我们回顾这篇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宝的自我介绍。可见王宝是一个普通的爱听故事的人。第二部分是奶奶给王葆讲宝葫芦的故事,而且每次都不一样。第三部分写出了王保的心愿,他想要有一个宝葫芦。通过这样的结构图,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我们学完啦,快看看作业是什么?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二再读一读王宝和奶奶的对话,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一写。你和一位亲人相处的日常细节。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再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体会寓言所蕴涵的寓意: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学会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笑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一路花香:板书)
(1)看到花、花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来赞美它呢?(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词语)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常寓言故事里会隐含一个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3)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读通课文。
1、谈话: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朗读时老师有一些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3)在书上圈圈划划,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收获不少吧,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2.认识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4.师:刚才读完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只破水罐很惭愧,他惭愧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去读一读第二小节后,我们再来交流。
2、 学生读文讨论:
(1) 是啊,这只破水罐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挑水任务而惭愧,为连累了挑水工而惭愧,你们看,他多伤心啊!
(2) 出示:“两年后的一天……回报。”
(3)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破水罐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练。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1、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伤心;2、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难过、伤心的水罐。3、这是一只充满歉意的水罐。)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破水罐的话。
(4)破水罐道歉后,挑水工讲了什么话呢?你能找到吗?
(5) 齐读第二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谈话:挑水工为什么要它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会知道了。(生自由朗读)
师:(1)当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去注意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从此不伤心了呢?你从哪些话里面知道呢?
(2)读到这也许好多同学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破水罐只能灌半瓶水,挑水工为什么不扔掉呢?你从哪里读懂了?学生找
(出示挑水工的话)再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
这里“利用了它”,这个“它”指什么呢?利用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浇灌”);破水罐给主人带去了美丽的花,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些花儿只长在你这边),所以给大家带来了(回到课题:生齐读)是它渗出的水浇灌了这一路美丽的景象,让人们陶醉于这一路花香。
3、 小结:挑水工真聪明,他知人善用,恰倒好处地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浇灌了一路鲜花,使这条路上充满了鸟语花香,给自己,给破水罐,给主人,更给所有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带来了 —— 一路花香,带来美的享受。
板贴:
4、让我们一起来把挑水工的话读一读,再次体会挑水工的聪明和良苦用心。
五、抒发感受。
1、听了挑水工这番话,这只有裂缝的水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集体交流)
2、此时此刻的破水罐他快乐、他自信,他不再为自己有一条裂缝而感到内疚、自卑。(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又能够善待自己的不足,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路花香”。)出示
3.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心中……
教学反思: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一路花香》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
围绕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一组词语引出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破水罐和挑水工的话来讨论体会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还精心设计了板书帮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心情的变化,并把这一感情变化为一条线索。但课后心中却有一份说不出的遗憾:
1、 交流有不充分之处。关于学习挑水工这段话,学生在谈感悟时,大都是脱离课文在谈,而我作为老师,没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使讨论交流流于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教学机会有丢失。我们在课堂上如果更多的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更深刻地关注孩子的发展,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学机会。这课堂上在讨论 “破水罐为什么惭愧?”这一问题时,有一位同学非常有条理地说出三点理由,多不简单,他不但学会了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能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学生的能力吗?如果我在此时能够以一种欣赏的话语来评价他该多好,既鼓励了他,又是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可是却因为我的疏忽而丢失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机会。
《一路花香》的教学,使我感到自己的精心设计,就好像砌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一堵“教”和“学”的墙,牵制着我的教,学生的学。或许这种墙,我已砌得太多了,以至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才能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 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 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 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 ,二指明明的笑脸 )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46名,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听、说、读、写的能力比较好,基本知道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强,不习惯边读书边作记号边写下疑问感受;学生不善于合作,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人、做事抓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共十二个主题单元,分别为:《师生》、《明月》、《民族之花》、《收获》、《桥》、《方寸世界》、《地名》、《规则》、《音乐》、《金钱》、《大与小》、《雪》。其中,第七单元《地名》是一个开放性的单元,其余单元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这些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明月》、《桥》、《风雪》等单元从人和自然的维度设计,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建立起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意识;《师生》、《民族之花》、《方寸世界》、《音乐》等,从人与社会的维度设计的,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考和文化选择能力,为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不同文化的关系奠定基础。《收获》、《规则》、《金钱》、《大与小》等,从人与自我的维度设计,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某一单元虽然从某一维度设计的,但它很可能也涉及另外的维度。“语文天地”包括“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初显身手”和“金钥匙”。
四年级教材的体例与前三个年级相同:仍然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每册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四年级学生已逐渐趋向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生字新词和句子,课本对这方面的自学能力要求比较明确。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记摘录笔记的途径来实现的。
四年级上册1—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于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
第4单元后的“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第一项“学写摘录笔记”改为“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习惯。
对摘录的内容不应做统一的要求,但是应该通过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从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教给方法这三方面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五、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六、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每周至少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两篇以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成语或警句。把自己的摘录和同学交流,说自己的想法。
2、利用课堂上的一切机会,精心设计,为孩子创设说的环境,说的情景,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相辅相成。
3、设计好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可以演讲,可以介绍图书、风景,可以朗读背诵,让学生天天说起来,并且每周选择以此进行记录。
4、按学校重大节日、主题或班里实际出题目,发动学生定期给班里的板报、学习园地投稿,用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对班里的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5、给学生收集资料,介绍资料的机会,让他们整理后有序的表达出来。
七、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如何学会读书、思考、质疑,如何查询资料、探究讨论、表达交流,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新意识的树立。从关注过程的角度出发,就会容许学生在学习中
出现错误,会给孩子宽松和谐的足以成长进步的空间,会给孩子更多的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启发。
2、创设情境,进行口语教学,双向互动,体现交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以情激情。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4、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谨防时紧时松,出现“回潮”。
5、注重有目的、有计划的上好作文指导课,丰富学生的积累,调动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八、辅导计划。
(一)优、中等生。
1、引导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学习摘抄自己喜爱的词句。
2、指导预习及自学,课堂回答有难度的问题;负责在小组学习帮教其他同学;每次练习比其他同学适当布置多点思考题。
3、鼓励多写话,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
4、定期为班里出黑板报和雏鹰小报,学习自己选择版式、内容,发展思维和想象力。
(二)学困生
5、课堂上特别提示专心学习,留意给予机会在集体面前发言。做练习前先指导读题、解题,待理解后才做,鼓励不怕困难,尽力而学。
6、作业有错面批面改,直至做对为止。
7、指定两个学习优秀的班干部每天带他们读书、帮听写,复习学过的知识,提高记忆,减少回生率。
8、有一点进步及时表扬,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九、习作计划。
第二周 写老师
选一件事,来记下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时光。
第四周 写心中、眼中的月亮
观察月亮,直到月亮的相关知识。用不同的形式清楚有序地记叙,合理使用标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六周 介绍感兴趣的民族工艺
记述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少数民族的大概和生活习俗。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有序地介绍物品,懂得写说明文的技巧。文章有内容,语句通顺。愿意将习作读给别人听,互相修改。
第七周 收获的成功,喜悦,或者收获的趣事。
懂得收获的辛苦与喜悦,记叙围绕中心,表现出重点内容。看图有顺序,想象丰富合理。
第八周 有关桥的习作。
了解各种桥的作用,在习作中用上积累的材料,写出 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九周 邮票中的(历史、自然风光……)
我和邮票
为邮票写说明。了解邮票的知识,运用积累的材料进行创作,文章真 实,不胡编乱造。
第十周 有趣的地名 地名调查报告
记叙时努力做到资料详实,写有情有意的文章。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第十二周 在规则面前,我……
第十三周 最喜欢的歌曲、乐曲、乐器
我和一支歌(一节音乐课、一次演出……)的故事
想象作文:一件神奇的乐器。
受到美的熏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创造性的习作。
第十四周 金钱
续写:金钱……有顺序地记叙人民币的相关内容, 注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的压岁钱
第十五周 编故事:
小水滴与大海
难忘的一件小事 展开丰富的想象,尽量让故事生动,感人,具有新鲜感。
第十六周 写学期总结。学会认识自己,总结做到全面真实。
写雪。
十、教学课时安排: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1 ~ 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习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第4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一项“日积月累”都是“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统一保底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习惯。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教材做的一种尝试。通过这些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习惯。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这些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不能简化为“制模——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习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3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3人,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
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开始练习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五、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六、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习。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七、教学课时安排:
周 次 内 容 课时安排
第一至二周 第一单元 师生 六课时
第二至三周 第二单元 明月 八课时
第三至四周 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九课时
第五至六周 第四单元 收获 七课时
第六至七周 第五单元 桥 七课时
第七至八周 第六单元 方寸世界 七课时
第八至九周 第七单元 地名 五课时
第九至十周 第八单元 尊严 
; 九课时
第十一至十二周 第九单元 音乐 九课时
第十三至十四周 第十单元 金钱 九课时
第十四至十五周 第十一单元 大与小 九课时
第十五至十六周 第十二单元 风雪 九课时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体会了解鲁宾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宾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对课文进行阅读,体会主人公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卡片。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都有所增强,感知能力得到发展,能初步看到问题的实质,并已学习运用、演绎、类化的思维方法。能通过有效阅读文本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文中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课文以日记的形式反映了最初鲁滨孙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的故事。纵观全文,文章属“日记体”,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前三个月荒岛生活的事件,篇幅较长,行文较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易提炼内容,理清层次,这需要掌握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图像化”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其中利用表格梳理、提取、归纳信息是很适用于本文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从前的学习过程中曾初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图像法,本课重在学习并尝试运用。提炼出主要事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准确概括、归纳却有一定的难度。
方法策略:
以“图像化”策略为主,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为辅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遇到下面几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外面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你独自在家时??;漆黑的夜晚,你需要一个人回家时??;当学习遇到难题时??;从而引出当独自处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时,我们会感到无助绝望,而鲁滨孙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图像化”阅读感悟
1、回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完成三个表格,感悟课文。
4、表达想法,深入感悟。
通过朗读感悟,你认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回到情境,学习人物品质
再次出示导入环节中的几个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现在你会怎样做?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去战胜困难的品质。
(四)、总结拓展
通过总结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绿色宝库的手,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灵及其高尚的情怀,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坚忍、敬业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目标:
1.学习专注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1. 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图片导入:人人都有一双手,可由于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不同,它们绝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关于手的图片,请大家猜猜它是属于谁的手?
生:
妈妈的手(温柔细腻的抚摸着婴儿,藏着浓浓的母爱)
农民的手(手上布满老茧和泥土,藏着农民的辛劳)
医生的手(带着手术用的手套,藏着救死扶伤)
……
2.引导质疑:每双手都有它的特点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一双手)通过上节课的初步了解,这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
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
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他的手做了什么?
……
3.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自探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读课文,边读边用笔把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抓住关键词把你感受到的手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思考:为什么这双手会是这个样子?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细细品味。
二、解疑合探
(一)1.小组合作,汇报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自学时找到的关于手的样子的句子,并简单谈一谈在读这句话时的感悟。
2.转关键词,深入分析张迎善手的特点。
A. 出示句子“ 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方法指导:从哪些地方看出张迎善手的特点?
粗糙(“活像半截老松木”联系实际生活中老松木的样子进一步理解手的粗糙)
有力(“想抽回手没得逞”、“紧紧裹住”说明张迎善得手有力)
读书指导:出示“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读出惊讶的感觉。(差生读,中等生评价后再读,优生再评价再读。比一比谁读的更好)
并且多次阅读后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前面是问句,后面是对问句的回答,这样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出示设问句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
结合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手的粗糙
B.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把______比作 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手的粗和硬)
C. 出示“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阅读感知:从文段中抓关键词了解手的特点,从“没有指甲”、“刻”、“黑且深的裂纹”等知道这双手是伤痕累累的。
D. 出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感知手大的特点,总结列数字说明方法。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组织学生比一比,在直观形象对比中是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总结张迎善手的特点,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手,再对比张迎善的手,想一想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和我们的手千差万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答案。
(二)从文中找出这双手形成原因的句子,进行朗读。
A. 出示: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让学生边读,边做出动作,体会张迎善对树苗的爱惜,再带着爱惜之情读一读,明白张迎善必须亲自用手种树,因此才会伤痕累累,手上布满老茧。)
B.计算器请:
我们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张迎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780000次)
组织交流: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接触了几十万次,这一串数字多令人惊讶,作者在得知这一数字后惊讶的说道: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请尽情地用惊讶的语气读出这句话来。学到这里,让我们想一想这双手的付出,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双手。
生:勤劳的手,坚硬的手,比钢铁还硬的手,无私奉献的手,默默无闻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三)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绿色金库指的是什么?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小结:这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这双手,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张迎善的手。
三、质疑再探
课前的问题大家都弄明白了吗?谁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看着双手老师看到了翠绿的森林,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运用拓展
一双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双手一个奇迹的见证,一双手一个美好心灵的展现!张迎善用他普通的双手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你愿意用你的手为社会做哪些好事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老爱幼……)
五、布置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课文重点课文的2———7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自学,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语:上节课我领略了“架子十足”、高傲的白鹅,那在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眼中课文2、3、5自然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
的白公鹅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腔调、慢条丝理、掂量、涟漪、举步、官司、径直、勾当、属于、主宰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调diàotiáo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涟漪慢条丝理主宰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主要围绕白公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与上课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并试着填下表: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凯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板书: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加板书:公),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我的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2、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板书:荣膺)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3、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这回我要抽同学读。(抽生分段读)
4、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板书:傲)
三、比较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我想考考大家,我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出鹅图,交流想法。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
A、走路的样子(请生表演,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B、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C、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傲气)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我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四、辩论
“不过,你们先别笑。读了课文,有一点我却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叶。诺索夫先生可不喜欢这只白公鹅。”不信,我还有证据——
1、证据一:捣乱
出句“有时??乱羽”
听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我每次读到这都感觉叶。诺索夫讨厌它,你听——(师读)
引导生读出喜爱。
2、证据二:偷食
出句“有多少次?主宰。”
不光偷吃鱼饵,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多讨厌,这回你们无话可说了吧?(导:它知道自己偷东西吗?)
(那作者是喜欢它偷东西吗?板书:傲骨)
3、证据三:“吃惊”
A、出句“白鹅大概认为这个??大吃一惊了。”
B、瞧,作者想到小男孩要把它吃了,该是讨厌了吧?(结合讲讲破折号)
C、听你们这么说,作者是在讲俏皮话啊。
你听听看,当时作者是不是这么说的(师范读,引学生说出讲俏皮话的特点)“讲得有理,那你来试试。”
D、那你看看这幅图,白公鹅要去捣乱了,谁能用叶。诺索夫的调侃的语气对白公鹅说几句话吗?
五、小结
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还有谁喜欢这样的鹅?
六、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
海军上将
白公鹅步态: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教后反思:
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唯一”。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27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9-23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03-14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03-09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3-02
小学语文《白鹅》的教学设计02-26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0-23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