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放大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大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大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
能力目标:掌握Flash中遮罩层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Flash中遮罩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利用放大镜看物体,导出主题,播放已经做好的放大镜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制作动画
1、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讲解放大镜制作的全过程,并提示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共同研究放大镜的制作,小组先完成一个作品。
3、学生独立完成放大镜的制作,可以相互帮助。
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FLASH动画相对难度比较大,所以先要讲解,小组学习,主要考虑的是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能够相互帮助,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独立完成,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要掌握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之后,学生完成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主要是对困难的准备不足,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课堂设计的内容过多,难度有比较大,改进方向,这节课可以安排两课时,内容简化一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毕竟学生接触FLASH动画时间还很短,要给他们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放大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放大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2、科学知识: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了解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但思考不够深入。通过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探究学习,完全能满足其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分组学习,讨论交流汇报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孩子们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一个凸起的水面都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做过认真的思考,本课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
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
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通过孩子们的实验和测量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像距﹥ 物距 呈放大、倒立的实像
像距﹤ 物距 呈缩小、倒立的实像
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
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孩子们会发现凹透镜与凸透镜完全相反的'形状与成像特点,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而且影像是正立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
●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通过对凸透镜的学习、了解、探究,发现其成像的规律,以及了解凸透镜的用途。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凸透镜、蜡烛、凹透镜、火柴、实验盘、屏各一,支架三个。
2、学生准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列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媒体课件第一张)[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教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玩过吗?课前布置的放大镜带来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放大镜的镜片,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通过用手去摸、用眼睛观察、小组的讨论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知,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中间厚 边缘薄 透明的镜片(又名凸透镜)
(判断)
(出示课件第二张)[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解凸透镜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观,不管其为何形状,只要符合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镜片这三个特点,她就是凸透镜(放大镜),并认识图5凹透镜,观察它有何特点: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后面望远镜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
1、 都玩过放大镜了,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玩的?(放大、聚光)
生:我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字,它可以把字放大;
生:三年级时,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小蚂蚁;
生:老师,我用放大镜在阳光下可以在白纸上写字;
生:(手举的很高)老师,我也玩过,用放大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会出现一个很亮的光点,过一会儿纸就会冒烟;
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是放大镜的两个用途:放大、聚光,你知道它还有什么用途吗?
教师演示:拿一放大镜,对着白色的墙壁(或一张白纸),调节好放大镜与墙之间的距离,这时墙上(或白纸上)就会出现窗外彩色的、倒立的像。(学生表现出非常惊讶的神色。)
生:老师,为什么是彩色的、倒立的像,你是怎么“造出”来的,我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啦,不信你试试。(学生玩一玩)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是放大镜的什么作用?(成像)
2、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它的成像的作用。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屏,要使在屏上呈现一个蜡烛火焰的像,希望同学们能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果你在实验中有重大发现,请在实验记录表上画上一个大五角星。另外我们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实验时注意小组成员的配合,做好实验记录;
(2)、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3)、蜡烛的位置不变,调节凸透镜和屏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1)、放大镜学生比较熟悉,也玩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它的放大、聚光作用,在此基础上认识凸透镜还具有成像的作用;
(2)、在墙上(或白纸上)成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研究凸透镜成像做好前奏;
(3)、做实验,必须要求明确、方法得当,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出示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记录,学生根据数据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中如果难以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去寻找其规律就比较简单了。
(出示课件凸透镜成像实验图)
观察记录表
凸透镜到蜡烛的距离(厘米)
(物距)
凸透镜到屏的距离 (厘米)
(像距)
屏上像的规律
4、 凸透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照相机 显微镜 老花镜
(透镜的组合)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研究望远镜,并讨论、交流,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望远镜的发明史。
板书设计:
玩放大镜
物距 ﹥ 像距 缩小倒立 实像
物距 ﹤ 像距 放大倒立 实像
● 教学反思:
只有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品尝到探究的乐趣,激发了他们进行探究的欲望。
放大镜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
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
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
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的。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的构造怎样?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
(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
(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
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
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
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
(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
(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我们也来试一试?
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
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
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
[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
1.挑战一:
(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
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A.(凸)中间厚、边缘薄
B.(透)透明
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的特点,中间,边缘。
1.挑战二:
(1)出示操作提示:
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
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
(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
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
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五、总结拓展:
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
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
3.放大镜的历史。
(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作用:1.放大物体的图像
2.观察到更多细节
特点:1.中间厚,边缘薄
2.透明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镜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哪位同学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标题: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
特点:(凸 透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放大镜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
能力目标:
掌握Flash中遮罩层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Flash中遮罩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利用放大镜看物体,导出主题,播放已经做好的放大镜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制作动画
1、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讲解放大镜制作的全过程,并提示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共同研究放大镜的制作,小组先完成一个作品。
3、学生独立完成放大镜的制作,可以相互帮助。
设计思想: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FLASH动画相对难度比较大,所以先要讲解,小组学习,主要考虑的是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能够相互帮助,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独立完成,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要掌握的知识。
课后反思:这节课上下来之后,学生完成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主要是对困难的准备不足,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课堂设计的内容过多,难度有比较大,改进方向,这节课可以安排两课时,内容简化一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毕竟学生接触FLASH动画时间还很短,要给他们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放大镜教学设计7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
(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3、总结
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情况,两个成虚像的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察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不论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放大镜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
推理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放大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狐狸与放大镜08-15
狐狸的放大镜07-10
优点放大镜08-18
放大镜作文05-07
放大镜真神奇04-25
自制简便放大镜05-12
放大镜真神奇04-25
放大镜是怎样把物体放大的06-26
放大镜与显微镜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