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泯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
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