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6 09:42: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四、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体会一老一少的决心。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来重演这有趣的一幕,请男同学当老爷爷,女同学当小妹妹,请捧起书做好准备……

  五、总结。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

  知识技能:

  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光辉、水天一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聚好的语段。

  3.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识,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

  感情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具:

  图片、或相应的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金碧辉煌回廊环绕三层三檐水天一色碧波万顷

  一、导入

  读了这些词,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这就是江南第一楼的美丽景色。

  板书课题齐读:27、江南第一楼

  释题:“第一”是什么意思?

  师: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呢?它有何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岳阳楼,去饱览它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指名说中心句,板书: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3、齐读中心句,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可以加上关联词。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浩瀚的洞庭、动人的传说。

  三、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去看看,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品”字形,请学生画一画。

  1、楼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来说说?(壮美)从哪些词你体会到了岳阳楼的壮美?(飞檐高高翘起)

  师: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庄重而精致。

  2、阳楼不仅外观壮美,更让世人惊叹的是它的内部结构,整座楼,没有一根钉子,一块砖。

  出示课件:

  3、指导读

  四、指导学生自由学课文

  师:老师带着你们欣赏了壮美的楼阁,走进岳阳楼的大门你会看到什么,老师想请一位小导游来为我们介绍。

  不朽的诗文:

  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一个人——范仲淹,简介范仲淹: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虽然仕途坎坷,受到同僚的排挤,但他始终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北宋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重修岳阳楼,并请他的好友范仲淹写下千了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文章气势磅礴,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嵩高人格的文化积淀,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齐读,背诵

  师:《岳阳楼记》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此岳阳楼声名鹊起,名扬天下。

  4、历代文人骚客经过岳阳楼都会留下传世名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的洞庭湖写下了《望洞庭》

  指名读古诗,齐读

  浩瀚的洞庭

  1、登上岳阳楼可以欣赏到什么美景呢?

  师:站在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引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学生接读洞庭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名读

  3、出示课件欣赏

  4、多美的洞庭湖我们再读读,配乐齐读。

  师:浩瀚的洞庭湖为岳阳楼披上了一件秀丽的外衣。

  动人的传说

  1、指名介绍动人的传说

  2、学习:翡翠似的小山,指君山

  齐读这一句

  3、哪几个词让你感动?

  4、指名读这个动人的传说。

  5、引导学生学习一个有关君山的传说。

  五、小结写作方法

  1、本文不但语言美,结构也美,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移步换景

  2、布置作业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六、总结

  欣赏了江南第一楼,你有什么感受?

  师:虽然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从此你对岳阳楼不再陌生,它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它就是——江南第一楼岳阳楼。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对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了解孙悟空这个聪明、勇敢的神话英雄人物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内容提纲简单复述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照故事的发展,拟完提纲,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题质疑

  1.播放《西游记》中石猴出世的部分。

  由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开头部分引出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和这节课要讲的故事《孙悟空龙宫借宝》。(板书课题)

  2.看课题质疑(谁、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畅。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3.指名读课文,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策划借宝。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孙悟空为什么要去龙宫借宝?

  2.小组讨论:孙悟空是怎样“策划借宝”的。

  3.同桌互读课文。谈谈在这部分课文中,你对孙悟空有了哪些了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二)借宝途中。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回答:孙悟空遇到了谁,他们是怎么做的?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三)借到宝物。

  1.学生默读3、4自然段。

  2.思考:孙悟空在龙宫里试了几样兵器,结果怎样?

  3.引导了解、感悟。

  这些兵器各有多重?

  孙悟空是怎么样试用这些兵器的?

  4.画出对孙悟空借宝时动作、语言的描写,说说你从这些描写中对孙悟空有了哪些认识。

  5.孙悟空来龙宫借宝,龙王是怎么对待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瑞气腾腾”“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体会金箍棒的神奇与孙悟空对金箍棒的喜爱。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7.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哪句话表现了孙悟空的高兴?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阅读全文,积累词语。

  2.说说喜欢孙悟空的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练习复述,巩固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掌握复述方法进行复述。

  3.学生复述,大家评议。

  二、打好基础,积累内化

  1.把描写孙悟空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课件,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2.小组讨论本课生字在读音和书写方面要注意什么,并进行分类。

  3.教师强调识字难点。范写“称”“念”其他生字生自由练写。教师重点指导共性的问题。

  4.做识字游戏。

  四、回顾课文,扩展阅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摄影照片。(出示水滴)见过吗?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水滴。(晶莹剔透)呵,这是水滴给你最初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水滴有关的课文。学完课文后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认为小水滴仅仅是晶莹剔透,还会有很多赞叹的词来送给它。齐读课题。

  二、读词语

  昨天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

  三、学启示

  师: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2、学习一二段

  A、师: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哪些段落给我们介绍了滴水穿石的现象呢?(1、2)

  师: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这样一段话:出示:“在这块的石头的上方??奇观”接连不断,让你感受了什么?(滴了多久?几百年吗?几千年?几万年?仅仅是几万年吗?几万万年甚至更久)省略号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让你又感受到什么?(时间长了水滴的力量惊人)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把石头滴穿呢?几百年过去了——(引读)几千年过去了——(引读)几万年过去了——(引读)这就叫——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B、滴水穿石成就了太极洞内这一大奇观,但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课文中哪段话讲到了雨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句子读一读。(出示: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滴穿?

  不是写小水滴吗?作者干吗要写雨水呢?雨水这段似乎和课文没有关系,那可以删除吗?(这是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将水滴和雨水的.对比更加有力的证明了小水滴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难怪书上这样说——出示第二自然段“水滴的力量??做不成呢?”你听懂了吗?它其实就是告诉你——(指名改陈述句)用书中的两个词概括一下,滴水穿石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再读启示。到这里我们看作者的目的好像已经达到了,该讲的好像已经都讲了?看来文章应该这样来改写,你们看行吗?为什么不行呢?学生交流(不能删除事例,用事实讲话更有说服力)是的,用事实讲话是这种文章常用的办法。

  3、学习事例

  师: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给我们举了三位具有水滴精神的名人故事,他们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故事。

  1、李时珍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写成本草纲目。

  2、爱迪生毕生孜孜以求于电学实验研究,竟有一千多项发明。

  3、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天天挥毫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终于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师、概括的非常完整,这就是同学们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光有概括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想一想,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A、李时珍:(出示句子)谁来说说从哪儿感受到李时珍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李时珍从小就有一个理想,是什么?(立志学医)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几年”“不懈努力”“终于”等词充分体会李时珍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根据学生找出的词句,老师随机将相应词语点击成红色。) 小结:在这二十年里他经历了多少磨难,甚至可能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就像一块块顽固的石头阻碍着李时珍走向成功,但李时珍如水滴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战胜了它们,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们来看一份资料。请位同学读,注意突出数字。(出示:李时珍先后查阅800多种书籍,经过27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1578年写成《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卷目及药物绘图1127种,各类药物按类编入,共1892种,还附有治病药方11096条。自17世纪,被翻译成拉丁、法、日、朝、英,俄等文本,成为驰名中外的药学巨著。)从这些数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呕心沥血。是什么成就了这篇巨著呢?是李时珍持不懈的意志。读了这段文字,联系我们的课文,你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拿起书,让我们带着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B、爱迪生(出示句子)从哪儿看出爱迪生有滴水一样的精神?

  1、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迷恋”“毕生孜孜不倦”“竟??一千多项”等体会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指导学生朗读。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正是爱迪生的写照!

  C、齐白石(出示句子)师: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是说齐白石作画的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就是滴水石穿精神的表现,到了晚年他每天还要作画三幅,要做到这一点太难太难了。

  师:是啊,我们来读下面的文字,感受什么叫“不叫一日闲过。” (出示:齐白石老人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师: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齐白石对艺术的追求非常非常执著。90多岁的老人还能画出这样的画,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敬佩呢。

  师:是呀,只有这样他的作画的水平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在让我们的目光聚集大屏幕静静地欣赏几幅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画吗?

  美不胜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画才能如此逼真,如此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感悟作者选材的精当。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三个名人故事,虽然年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是有一个高度相同的,一起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3个人物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呢?这3个人物有古今的,有中外的,例子不限于一个时期、一个国家,很有说服力。

  总结: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代表,选择这三个人作为材料,说理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可见作者构思之严谨,选材之精当,让读者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的。选材的典型性

  师:从滴水穿石的现象,你还想到了谁?(引出文中省略号的用法)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小结:出示句子:你看,??取的成功的吗?

  5、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

  师: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四、课文延伸,自我提升

  你是一个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吗?生说比如:学习钢琴、学习特长?? 小结导读“滴水穿石”启示的句子:无数事实证明——读句子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所以,我每个同学从小就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有一个前进的目标。愿每个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愿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2、写一篇有关这篇课文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举例)

  持之以恒雨水水滴(对比)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⑴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⒉能有感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见到老师都会微笑着喊一声老师,您好!那么当你们长大了,那时你们见到老师会说什么呢?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指导

  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⒉正音:崇高、浸透、塑造、笑盈盈。

  ⒊指名读,指导长句的读法。

  ⒋学生自读课文。

  三、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⒉哪个词语点出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⒊从那看出教师的工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那……不……是个什么句子?

  ⒋练习朗读,重点指导反问句。

  ⒌齐读。

  四、讲读第二段

  ⒈自读。

  ⒉出示笔尖飞舞……茁壮的新苗

  抓住笔尖飞舞、春蚕、笑语盈盈、甘露等词语理解,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课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句生动形象。同时指导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⒊指导朗读。

  ⒋指名读。

  ⒌总结:引导学生有感情读课文,同时从涌起、情不自禁体会到祝愿的真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记住生字的书写。

  ⒉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出示生字词大声念读。

  ⒉铺、浸、禁选择正确的读音。

  ⒊霞、耀、崇口头扩词。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⒈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铺用熟字哺记忆。

  浸用熟字侵记忆。

  霞用熟字假记忆。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三、练习背诵

  ⒈自由练背。

  ⒉同桌互背。

  ⒊指名背诵,其余小声跟背。

  ⒋齐背。

  四、课堂练习

  ⒈抄写词语。

  ⒉背诵课文。

  《老师,您好》教学随笔

  这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的语言是含蓄的、意象的,很多时候诗中的词不能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于含蓄的诗意的基本理解,也就不能很好的体会诗的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对诗意和诗情的教学是难点。例如“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这里的“甘露”教参是说是“教师的心血”,练习册上也有这个词语理解。课上我没有机械解释这个词,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想像“甘露”对于“新苗”的重要作用,想像新苗在甘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样子,进而想像学生在教师的辛勤、和蔼地教育下快乐成长,在感情朗读和想像迁移中,学生对的“甘露”一词有了真切的理解。

  “古今中外,地北天南”,教师的教育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而看到每一项创造发明,人们往往只想到是创造发明者本人的劳动,而忽视了其中也有老师的辛劳,在这两句话教学时我联系了名人们成长的经历,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与他们的老师分不可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与徐特立,邓小平与汪云松,张良与老人之间等等,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之中有了老师的点拨或帮助,以至于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如此的转变。

  课后,我年级组的老师,以及王老师和张主任给我进行了点评,还是有一些不足,比如应拉近诗句与生活体验的距离。体会诗句的意境,这些还是自己在课堂上忽略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2、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老师巧妙的做法是对“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使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举手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有问题请教老师也要举手。举手会有什么秘密呢?现在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小组合作探究、导引释疑

  1、在学习中,“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当时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方法提示:a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 b结合实际,谈自己遇到类似困境时,最希望什么?c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我的心情。

  2、正当“我”伤心时,高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后来又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帮我进步的?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 方法提示:a有感情地读3、4自然段来感悟 b结合重点词句理解 c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全班展示

  预设:

  当“我”不会回答问题举手露馅时,心情会怎样?应怎样用读来表达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并适时指导朗读。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最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脱离困境或鼓励自己走出困境

  “举手的秘密”是指什么?后来我走出困境了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中,使我能体会到高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关心和鼓励、、、或在遇到困境时,别人的鼓励、尊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和勇气,从而走出困境等)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我”克服了困难,并拥有了快乐的童年。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2、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写在小纸条上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露馅儿(不自信)———从容(自信)

  秘密(老师的爱)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出示鹅的图片。

  你想说什么?你想用你熟悉的哪首诗来赞美它?

  (美丽、洁白)(《鹅》这首诗)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 课件出示丰子恺先先生的简介,学生了解。

  二、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只白鹅)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的高傲,并说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3、读自喜欢的部分,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白鹅的高傲的。

  4、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将白鹅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交流讨论

  1、姿态

  (1)学生先说说鹅的姿态,然后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它伸长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怎么想?(出示鹅的图片)

  (好大的架子,真是目中无人啊;真是傲气十足啊)

  (3)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2、叫声

  ﹙1﹚ 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在什么情况下白鹅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学生可用文中句子回答﹚ ﹙3﹚发挥想象,将鹅拟人化,说出鹅在不同情况中发出叫声时的心态。 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没有主人允许不准

  进来,快回去! 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开喉咙大吼道:外面是谁呀?不许进入我的领地,快走开!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再读课文,你还能体会到白鹅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3、步态

  (1)请大家小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在这段中,作者如何表现出鹅得高傲的,请把它画下来。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课件出示鹅走路的姿势,净角出场姿势)

  (2)、作者除了写出了鹅的步态,还拿它的老朋友鸭和鹅进行比较,你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3)、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再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4)、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这是一种对比手法,这样写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说明了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

  (板书:对比手法)

  (5)、让我们也来对比的读一读。

  (6)、鹅的步态是如此的高傲,那他站在那里时呢?又是怎样的?高傲吗?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7)、师质疑:老师不明白了,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读出是喜爱,可从字面上看,作者好象并不喜欢白鹅,师读不喜爱的语气;作者到底对它怀着什么感情?

  (作者对白鹅是一种喜爱的感情。 作者虽然使用的是贬义的词语,但是那是对白鹅的真喜欢。)

  师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引读有关句子。)

  4、吃相

  (1)、自读5-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a.鹅的吃饭,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吃法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b.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

  (鸡、狗会吃它的东西,站着侍候,一方面防止狗来偷食,一方面方便为其添食)

  师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条理清楚,选材得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因为作者对白鹅充满了爱意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

  四、阅读与练习。

  练笔:请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板书设计;

  姿态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13、白鹅 叫声 厉声呵斥 高傲

  步态 大模大样

  吃相 三眼一板

  作业:

  抄写文中你认为生动有趣的句子。

  2、练笔: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把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幅春联。

  2.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课前背诵《笠翁对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联》一课。

  师:“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春联的作用是?

  生: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师:缩减句子。

  生:春联增添气氛。

  师: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齐读春联)

  师:诵读这些春联,咱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二、 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

  师:课文接下来讲的什么内容?请大家认真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内容。

  生:课文第2自然段讲:春联最讲究对仗。

  师:春联讲究对仗,用文中8个字解释是?

  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生:课文第3自然段讲: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师:用文中的3个字来概括则是?

  生:“声律美”。

  师:咱们归纳一下即春联的特点。

  师:对仗,即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同时,声调也要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师:文中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绿柳”对“红桃”,是名词;“舒眉”对“开口”,是动词;“辞”对“贺”是动词;“旧岁”对“新年”,是名词。

  师:请大家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的例子,老师稍后会提出更高要求。

  师:接下来,咱们开展“春联里的对仗”小活动,邀请同学来为大家讲解。

  出示要求:(5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剩余的春联里的对仗规律。

  2.选出一名同学为代表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中一幅春联里的对仗。

  3.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这一春联,加深体会。

  (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

  师:咱们读春联要读得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生再读)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不错,老师再出几幅,考考你们。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师:你们太棒了!借着这股热劲,咱们也学学古人,来对对对子。

  师出示对子:

  红桃对( ) 细雨对( ) 蓝天对( ) 地北对( )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天新( )气象( )

  师:其实,只要咱们留心,天地万物都可以成对吟诵。

  师:第二关---连对子

  师出示对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生搭配,并朗读。1—4组读上联,5—8组读下联。)

  师:只要掌握了春联里对仗的小诀窍,这些对你们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师:有一天,我和朋友出去散步,看到有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幅春联,上联是“风拂千条柳”,下联是“雨( )万朵花”。因为破损,第二个字看不清。但老师不知应该补个什么字,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补充,并作说明。)

  师:看来大家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喜欢“落”,有人喜欢“润”,这样细心推敲,反复斟酌,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揣摩”。好春联是揣摩出来的。

  师:祖国的`语言有的无穷奥妙,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更能帮我们感受其美。请大家把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所有春联再美美地朗读出来。

  “春联荟萃”(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师:春联不仅是语言艺术,还是书法艺术。你们看,用不同的字体书写,给人的感受就不同。隶书厚重大气,行书灵动优美,草书狂放率性。看来,春联的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师:齐读第4自然段。

  三、 巩固练习

  生书写自己喜欢的春联。(右边上联,左边下联。)

  四、 课堂小结

  春联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习俗,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文化遗产。现在很多人过年时喜欢买现成的春联,其实,这样一来,春联带来的热闹氛围就少了许多。希望大家以后能好好练习书法,自己写春联,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五、 好书推荐

  《楹联丛话》 《春联琐记》

  六、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幅春联;再搜集两三幅春联,交流。

  2.完成《两导两练》相关习题。

  七、 板书设计

  春联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习古诗

  1、学习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习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

  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 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

  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 ”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是迅的书桌,书桌上( )。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

  1,步行、走路。

  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这句话做文章。

  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5.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了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会回答课后问题。

  2. 懂得应该怎样爱护动植物,并愿意行动起来。

  3. 学习课后生字,掌握联系上下文猜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 进入学习情境。

  1、 学生唱歌:《春天在哪里》。

  2、 背儿歌:《春天的手》。

  3、 背诵诗歌:《春晓》。

  4、 同学们既会唱关于春天的歌,又会背关于春天的诗歌,看来对春天还挺

  了解。那么如果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同学们去大自然中找春天,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后揭示课题)

  [通过唱歌、背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对春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请学生谈自己“怎样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二、 熟读课文。

  1、 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2、 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

  (1)、教师范例。 昨天,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字,可当时又没有字典可以查,也没有别人可以请教,你们说怎么办呢?老师是这样做的:

  (出示句子:昨天,我看见院子里的玉兰花开了,刚要摘一朵,又想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就把它画下来了。)

  “摘”老师不认识,就想:这个字跟手的动作有关系,“刚要‘拔’一朵,”不对,“刚要‘掐’一朵”,也不对,那一定是“摘”了,再一读课文,还挺通顺,意思也对,就是“摘”。

  [猜字法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要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展示思考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种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猜字。你有不认识的字吗?试着猜一猜。(先独立思考,猜字,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评价。)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对照,反思:自己猜对了那些字?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了解了方法后进行识字的实践能够促进对这种识字方法的掌握。对照自己“猜”对了哪些字,及时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到成就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这种识字方法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练读课文,进一步识字。

  4、 教师以多种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三、 学习课文。

  1、 课件展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们找春天,都带来了什么?(学生说后引导读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2、 填空。

  ( )的桃花 ( )的柳枝

  ( )的小草 ( )的桑叶

  3、 读一读,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如果是你,你会带来什么呢?

  ( )的___________

  4、连起来,说一段话。

  (1)、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 )的_________,( )的_______,( )的_________,( )的________ ……

  (2)、与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这一段话表达上很有特点,是极好的训练点。通过课文内容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课外拓展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对春天的了解。]

  5、最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呢?

  6、讨论:你认为谁的作业最好?为什么?

  7、交流。教师以相反的观点出现,与学生争辩,让学生懂得要爱护生命,并说说今后自己打算怎么做?

  8、读一读,背一背古诗《鸟》,感悟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9、听故事:《一棵小树》、《大皮鞋的故事》。

  10、你看到人们是怎样爱护生命的?遇到过破坏生命的行为吗?你会怎样对他们说?

  11、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来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给公园里的标语牌设计一些宣传与吧!(结合语文天地P39内容进行。学生讨论后交流设计的宣传语,教师选择一些写在标语牌上。)

  [学习了课文,学生初步树立起了珍爱生命的意识,朗读了诗歌,倾听了故事,学生的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可是珍爱生命需要学生的行动呀!课堂上,学生可以设计宣传语。这样做不仅深化了情感,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作业建议。

  到社区中宣传要爱护花草树木,要珍爱生命。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等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到社区中做宣传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深化情感,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白公鹅的特点。

  2.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丰子恺与叶·诺索夫笔下白鹅的不同之处。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白公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略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从而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丰子恺与叶·诺索夫笔下白鹅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的不同特点,语言的各具特色。

  三、教学策略

  《白公鹅》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对比的方法,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注重抓关键字、词、句,从关键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关键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恺老先生笔下的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不仅能分辨,还能讲出自己的理由。的确,白公鹅还真不愧对它多出的这个“公”字,叶·诺索夫还把它比作海军上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建立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1)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3.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5.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抽生分段读。

  6.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阅读,感悟,理解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考考大家,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3.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4.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四)对比阅读,领悟写法

  1.引导对比阅读。

  先出示旧课内容,再读新课,画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请生表演走路的样子,生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

  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得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图片欣赏等从美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2.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说明动物的特点和喜爱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文中为例,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五)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如猫、狗、乌龟、螃蟹、喜鹊等,说说观察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动物劳动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二十个生字,会认字九个,会写字十一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

  2.能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葡萄等事物,体会秋天成熟与繁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自己心中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教师导语: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2. 师生交流。

  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欣赏作者笔下的秋天。

  过渡: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读:走进课文,感受迷人的秋色。自由读文,如果有哪个字不太熟悉,想办法自己解决,哪句话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收获。

  二读:个别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留心自己刚才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并找一找文中作者观察秋天的美景后,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三、品读感悟,迷人的秋天。

  1. 交流:作者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课件出示: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2. 交流理解“绚丽灿烂”“成熟”“繁荣”“丰收”“欢乐”,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提出中心话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秋色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天是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

  4. 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

  四、师生交流,体会绚丽灿烂的秋天。

  1. 畅谈交流: 让学生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观察,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秋天“表示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的喜爱。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2. 课件出示:

  结合学生的感受,相机出示秋高气爽、柿树、苹果、山楂树、葡萄等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秋之美,体会读出秋的绚丽,秋的丰收。

  3. 整体回读,配乐朗读。

  五、走近秋天,升华对秋的喜爱。

  1. 播放秋天的录像

  2. 说秋天,此刻,你眼中的秋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3. 赞秋天,此刻,你要对这美丽的秋色说些什么?

  六、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教师出示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引导学生互相教大家记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 学生独立写字。

  八、拓展延伸

  1. 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

  于秋天的文章、诗词。

  2.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生活积累,为阅读学习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语文学习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

  3.抓住重点,体会秋的美丽。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提倡个性化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到秋色是绚丽灿烂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读法,让学生从同学和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体会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内容与课文结合较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对这些优秀诗文进行诵读,进而达到积累、欣赏的目的。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5.激励学生更多地积累。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并评议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轻描淡写的态度,激发学生争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情感态度。

  3、 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写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已经非常强了,他们在平时的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非常关注自己的感受。比如:课下做游戏时的输赢或喜或悲,捡起不是自己掉落的杂物时的不情愿,课堂上不举手随意说话时的洋洋得意… …等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的抵触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他们在表现出以上行为时很少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造成的影响。

  为了快速而有效的改变学生们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决定利用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平时行为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和事。学会按规则做人、做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作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歌的内容。在有朗读、有议论、有交流、有自我反思的学习活动中,把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自觉的遵守规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心理感受,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资源

  1、 乒乓球比赛规则。

  2、 篮球比赛规则。

  3、以上规则以幻灯片形式出现。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规则的重要性。

  本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运用得当,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在谈话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内容。

  环节二:自学感知,品读升华

  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心理健康对应点,并内化于心,教师必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集中的地方。恰当的点拨给学生,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感染,内心引起波动,达到高层次领会。

  在自学初读的前提下,我提出了思考题:“诗歌从几个事例来写生活中人们的不文明现象的?” 让学生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从人物的行为表现中找对应点,把握住人物的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通过读、想、议、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领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做人准则,使学生懂得规则是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要主动抵制不良习惯,不应被不良行为同化。

  环节三:课后扩展

  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的前提下,通过仿写、讨论制定针对个人的规则、以及相应的家庭作业,来达到巩固和强化的目的。

  预期效果

  用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使学生明白自己平时行为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其他的人和事。学会按规则做人、做事,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自我点评

  本课教学,有以下心得:什么叫规则?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者规则也。“规则”一词看似简单,其实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规则的约束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方便和快乐。每一个文明的现代人都应当自觉地遵守规则。本篇课文为我们创设了四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污涩 ( )怂恿(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 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六、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板书:

  猫

  郑振铎

  “我”三次养猫的故事:1、2、3、

  态度: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情感: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

  六、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第三只猫被冤枉后的心里活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当然,在执教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觉得做的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5-03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19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语文上册10-2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12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篇05-04

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5篇)05-04

人教版语文上册《比尾巴》教学设计03-18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2-26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