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3 10:31: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且写下来。

  3、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

  4、体会到母亲在细微处对子女的关爱,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使之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意思。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使之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教具: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白开水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想法的错误,感受到母亲在细微处对自己的关爱。这篇课文以女孩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来写的,那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围绕着这瓶纯净水,女孩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高兴——酸楚——沉静——喜欢

  女孩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归功于母亲的教育。

  二、深入学习

  那么母亲对女儿进行教育时说了什么呢?请你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1、体会母亲一番话的含义;

  (1)“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

  (学生谈理解)

  师:从哪可以看出她家穷?课文哪写了?

  (第1段: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怎么好,母亲几年前就下岗了,在街头卖零布;父亲厂子不景气,工资也不高。)

  师:结合前面学习的《穷人》一课,说说你的理解。(桑娜、渔夫虽然贫穷,但他们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们的心比富人要高贵的多。这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更不是富有就能拥有的。)

  (2)“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投影片)

  师:这三个“穷”字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再穷):物质上

  第二个(心就穷了):精神上

  第三个(那可就真穷了):物质、精神两方面

  2、母女俩在生活中分别是怎么认识“穷”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勾画批注。

  交流女儿对穷的认识。

  (1)第1节:隐隐不安高兴不再觉得很丢脸了(爱虚荣)

  (2)第4节:当同桌说这水不像是纯净水时,她的心跳得急起来。

  (敏感,自尊心强,穷人怕人说穷,更没面子。)

  (3)第9节:大家都沉默了一下,都笑了。……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尊严,非常丢人,长此以往,她会怎样?自卑,看不起自己,就像母亲说的,“心就穷了”。)

  母亲呢?(交流母亲对穷的认识。)

  (1)“街头卖零布”:看得起自己,不觉得穷有什么自卑的。

  (2)母亲教育女儿的一番话:经济上的穷并不可怕,它可以催人奋进,但心穷却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目标。

  母亲说的话,女儿听懂了吗?她明白了什么?(投影片7出示18自然段)

  (投影片8一步步出示)

  母亲说;

  女儿懂得了;

  1、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穷没什么。

  2、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一种过法。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

  3、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它绝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定高贵。耻辱。

  师:母亲的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母女俩的话。老师读母亲的话,同学们读女儿的话。

  师生配合朗读。

  4、母亲说:(投影片9出示)

  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师: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下岗,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设法,改变贫穷的现状。她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教育了女儿。

  (投影出示:如果……多姿的未来)

  师: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三个它指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1)从消极方面看:(投影片)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挡住心灵的光芒。

  师:还可能遮住什么?

  (自信、勇气、积极、进取、向往、梦想……)

  自信失去了,勇气没了,目标模糊了,一切都做不成了,那就是心穷了,心穷了,可就真穷了。

  (2)从积极方面看:(投影片)

  1、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

  师:想象:布料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衣服,说明什么?贫穷是可以改变的。

  换了一种心态,有了信心,有了勇气,有了目标,那就能够奋发进取,促使自己改变生活的现状。

  2、心态再积极一些!可以把它当作是魔术师手中的那种魔布,可以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投影片)想象魔布可以变出什么呢?怎样才能创造精彩的人生呢?把贫穷当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不怕困难,努力拼搏。

  师:未来在自己手中。

  自己再读读这段话,齐读。

  3、女儿正是牢记母亲的话,正确认识改变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句子: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但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是为什么?说说理解。

  (对母亲深爱与感激。母亲的精神激励她实现了自己美丽的梦想,并继续为更绚丽的未来和梦想而奋斗。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比母亲给与她的这笔财富更宝贵。)

  三、评价人物

  1、写出你对文中“她”或者“母亲”的评价;

  小女孩和她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样评价她们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下来。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心不穷……

  2、展示学生的评价……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述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颂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鼓励阅读,及时组织练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1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体会“美丽规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1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体会“美丽规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马路上堵车吗?说说你们看到的情景。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交流生字和新词。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

  1、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让学生倾听,读后有评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

  四、置留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写词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1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体会“美丽规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一、 导入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

  (1)“我们”在赶往澳大利亚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为什么担心会堵车?

  (2)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什么情况?后来“我们”看到了什么场景?

  (3)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看到的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4)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汇报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交流,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了解“我们”乘车去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首先介绍了时间、地点,又点明了事件。

  (2)理解“失衡”的美丽的.图画,“我”受到的一种美的感动。

  (3)体会作者“我”的感受,“规则之美、人性之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题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学生谈感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美丽的规则”。

  2、请同学们从《海瑞骂殿》、《秉公执法报私恩》、《魏征直谏》中任选一篇阅读,并说说读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9、美丽的规则

  美景--失衡--规则之美 人性之美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

  21 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  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熟读精思》全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带六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人,女生人。通过五年多的的学习与训练,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大都比较高,学习意识较强,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有个别的学生学习意识比较差,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本学期将继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学习目标教育、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等,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力求让全班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各方面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尤其在写作方面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有每个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再加上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成长经历、世界观等的不同,造就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注意并重视这些不同,因人而异,个性发展。因此,要改革教法,注重学法。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根据学生不同的类型,设计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重视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材分析

  新统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xx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17篇,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六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三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未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阅读链接”四次,未安排“资料袋”。“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三次,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

  全册6个单元便安排了5次习作,除第六单元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四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学期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10篇古诗词诵读内容。本册要求学会12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四、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

  12.24—2.28《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

  23.2—3.6《藏戏》、《习作》、《语文园地》

  33.9—3.12《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1)

  43.16—3.20《习作》、《语文园地》、《快乐阅读吧》

  53.23—3.27《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

  63.30—4.3《习作》、《古诗三首》

  74.6—4.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

  84.13—4.17《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94.20—4.24《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

  104.27—5.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口语交际》

  115.4—5.8《习作》、《语文园地》、《难忘小学生活》

  125.11—5.15古诗词阅读:《采薇》、《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江上渔者》

  135.18—5.22古诗词阅读:《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

  145.25—5.29复习

  156.1—6.5复习

  166.8—6.12复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解,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交流及表达能力,了解开头和结尾的联系,体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解,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遥知不是雪,为幽暗想来。(宋,王安石)

  已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陈毅)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指导易错字“抹”和“眷”。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那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精读感悟,入情入境。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2.全班交流,重点谈出。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对策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想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那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③你能试着读出外祖父这种思乡之情吗?生练读,指名读

  (2)“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对策

  ①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

  ②你从那些语句体会到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诗句。

  (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的的吗?”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对策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资料,生读。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秉性,保持中国人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清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读着一段。

  (4)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绣着血色的梅花。

  对策

  ①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因为让我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吗?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古往今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想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胸中跳动着一颗中国心。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伤怀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正确听写“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关键词语,能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复述寓言的主要内容,感悟句子的特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吴王为什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

  5、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进一步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大语文学习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4点。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上课铃响之前播放动画片《螳螂捕蝉》。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0、螳螂捕蝉》,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要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后,播放中国水墨画动画片《螳螂捕蝉》,优美的音乐、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想象丰富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复习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是要语言连贯,这样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训练了“说”的能力。]

  二、复述“螳螂捕蝉”

  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这则寓言又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道理呢?先听写四组词语。

  2、一组一组地听写: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眼前的利益 隐伏着祸患

  3、课件出示以上词语

  ⑴核对听写情况

  ⑵朗读这些词语

  ⑶教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听

  ⑷学生借助词语和插图,复述“螳螂捕蝉”这个小故事。(一遍)

  ⑸学生复述,交流评价。

  4、总结:小故事——大道理

  [设计意图:《螳螂捕蝉》这则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把它调整到第一步来完成。为了完成复述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先听写关键词,在听老师复述,最后学生复述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能经历听、说、读、写、看图、思的学习活动,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检查字词、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复述、感知寓言特点和阅读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过渡: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又是怎样呢?(恍然大悟)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⑴理解 “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

  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找出来读一读。

  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大臣的着急,吴国危险的处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然后,联系全篇,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四、品味少年之“智”

  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成功地劝阻了,挽救了吴国。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⑴“拿着弹弓、转来转去” “三个早晨” 说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⑵“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

  ⑶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练习感情朗读。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关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自然会轻松一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

  五、积累中华成语

  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

  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理解“螳螂捕蝉”。( 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只好回军救援,解了邯郸之围。)

  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或记载着一段历史,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

  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

  4、结课,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成语“螳螂捕蝉”,也认识了这么多的中华成语。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沧海一粟。同学们,你想学习更多的成语吗?建议大家阅读课外书籍——(出示书籍封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属于总结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蝉”讲到“围魏救赵”,再到更多的成语,学生对成语这样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向往。此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作业,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

  ◆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

  ◆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正盛,( )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你读懂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严守规则,遵纪守法,讲正气,讲公德,崇尚文明,修身治国,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句的交流。目的是增加语言积累,树立讲正气,讲公德,讲敬业奉公的精神,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引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

  请学生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对句,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拓展交流” 与 “ 阅读平台”

  一、拓展交流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公正执法,严守规则的故事,我们也从中结识了一个个主持公平正义的人物,学了本单元课文以后,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读读宁宁同学的读书日记,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一 天气:多云转晴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放学路上,我看着路边的车辆,眼前总浮现出课文《美丽的规则》中的所描写的场面,我现在还能背诵那句话“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马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这的却是一种“最美丽的景观”,我不禁为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感动,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世界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2、分组合作交流。

  【首先在组内确定交流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回顾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如果学生还愿意交流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和心得,比如文章的表达方法,词句的理解与积累等,也是可以的。】

  3、展示交流范例。

  二、阅读平台

  1、学生自读《女儿要投诉》。

  2、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

  3、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4、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女儿要投诉》讲的是“我”和读小学的五年级的女儿到一家商城的顾客投诉室投诉的事情,表现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赞扬了她的维权行为喝乐于体谅别人的精神。

  5、讨论和交流:你对这位小学生投诉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讨论案例

  一天放学后,初中生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他们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抢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交出20元钱,并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不知该怎么办……

  1、你认为小明可能会想出哪些对策?

  2、请你帮小明决定,应该选什么对策,不应该选什么对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对策: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第二天把钱带来;②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进行报复;③去敲诈小学生,搞到钱后给他们;④向老师家长反映,或向学校领导求助;⑤打“110”报警,或直接向公安部门报案;⑥在被敲诈时,实施正当防卫。

  说理:如:笫一种,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笫五种,这种做法正确,因为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自行报复,而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二、导入话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你的身边(学校或社会),是否有过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发生?你是否见过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你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吗?当你面对这些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以“维权守法小卫士”为主题开一次交流会吧!板书课题。

  三、活动建议

  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1、选择一两件你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回忆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2、向同学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了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3、听的同学可就所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4、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四、活动准备

  选择一两件自己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可列出简单的提纲)

  五、进行交流

  (1) 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哪些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听了别人所讲的事情后,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从而增强法规、法制观念、自觉维权守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六、进行活动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

  ②交流时是否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2) 进行评价。

  【小组成员要有分工,按秩序人人参与,人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看小组代表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能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七、拓展交流,深化交流主题。

  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四、五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习作

  一、引入主题,明确习作要求

  1、上节的口语交际“维权守法小卫士”,你一定很受启发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吧!

  2、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⑴、所写的一件事必须与规则有关,要表明与什么规则有关,这个规则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⑵写清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相关的人都做了什么。

  ⑶习作要写得真实而有条理,要如实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⑷在习作之前要列一个简要的提纲。习作之后要认真自我修改,还可以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二、启发习作内容,感悟习作方法

  1、让学生说一说,想写身边的哪件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2、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规则与维权的一件事,请你们读一读,评一评。

  出示范文:

  3、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例文。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赢的目的。】

  三、让学生写一段精彩的片断。交流片断,并评议。

  四、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五、交流、评改。

  1、集体评议一篇作文。

  评议要点:

  ①题目是否新颖。

  ② 叙述的事件是否真实,表达的是否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③是否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或是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④语句方面是否表达准确、具体。

  2、小组互评。

  3、展示最佳作品。教学后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零点降生”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的变化线索。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3、通过本单元课文异同点的对比,渗透写法。

  4、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对“零点降生”这个问题的看法的前后变化及原因。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导入)有人说,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可是,零点降生,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所要经历的漫漫人生之路真的是凭借何时降生来决定的吗?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经历一段耐人寻味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看看课题,再想想内容,你觉得文章是围绕什么写的,主人公是谁?

  3、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着概括作者的态度转变过程。在学生读完书后出示短语:看能否从中选择几个对作者态度的变化过程进行简要概括。(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自暴自弃;不吝心血,发誓努力;泪如泉涌,愧疚不安,彻底觉悟)

  师:从大家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中我们就能看出,“我”对“零点降生”这一问题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在乎不在乎)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过渡:看着黑板上这几个词语,不禁会让人产生这样的困惑:“我”对待“零点降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在乎到不在乎,“我”究竟有什么具体表现?

  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2——9自然段,思考:“我”对待“零点降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在乎到不在乎,“我”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深入品位文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我的变化原因。】

  (一)在乎时

  表现一“自暴自弃”

  1.“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非常不自信)

  “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在我看来,任何事都是成败在天,与个人努力无关。)

  (板书:成败在天)

  “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甚至有一次还蛮不讲理的顶撞了母亲。”

  2.投影出示:“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过渡:当我得知自己是零点降生的时候,我又有什么具体表现?

  表现二“发誓努力”

  1.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2.听了母亲的话,我一夜无眠,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引读)——今后绝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3.母亲究竟是以怎样一番话语打动了我?投影出示母亲的话。

  默读母亲的话,想一想,母亲想告诉我什么?指名读并回答

  带着你的理解与感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母亲的这段话。

  4.小结

  我是那么强烈地在乎“零点降生”的问题,因为自己不是诞生在那个幸运的时刻,我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把自己一切行为都归咎于妈妈:投影出示:“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当得知自己是零点降生时,我发誓努力,甚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只为了:“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可见是否零点降生对她来说有多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中语言,理解女孩最初对“零点降生”的态度。】

  (二)不在乎

  表现———“泪如泉涌”

  1.过渡:8年后,我成为村里第一个正式的大学生,临行前,我得知了自己不是零点降生的。当妈妈还在为自己当初对女儿的欺骗而感到愧疚不安的时候,她不知道,其实,我早已不在乎了。此时我的表现又是怎样呢?

  2.指名读句子,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8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想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感受“我”此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反复读感受坐着当时的心情,进而领悟妈妈的良苦用心。】

  ★改变“我”对零点降生看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是母亲的“谎言”和她自己的努力。

  ★你们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呀? (善良慈爱)

  有感情朗读7、8段。

  【设计意图】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描写,引导学生品味母亲的用心良苦,为下面谈感受打基础,同时渗透写法。

  ★所以,从那一刻起,作者“我”彻底省悟了,接读。(出示)

  1、是啊,作者曾经因为自己不是零点降生而自暴自弃,但在母亲善意的谎言下,她树立了自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现在咱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对作者、对母亲、对母亲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讨论。

  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辉煌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也就是成败在人,想想在于人的什么?(勤奋、努力、奋斗……)

  (板书:成败在人)

  2、练习背诵:让我们把这个给了我们这么多启示的结尾背下来。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关注不同群体。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心路历程。作者对零点降生态度的变化,乃至于最后的彻底觉悟,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此时此刻,你又有些什么感受要与大家交流呢? (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谈感受,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来,使学生学习表达。

  五、横向比较,学习写法。

  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课文:《母亲的纯净水》、《我看见了大海》、《零点降生的女孩》。现在我们来思考、对比一下这几篇课文有什么异同。(出示课题)

  A相同点

  a)内容:都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b)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爱

  B不同点

  a)前两篇结尾表达含蓄。

  b)本篇课文的结尾从正反两方面直接抒情,表达出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点明了中心。

  c)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三篇课文的结尾,体会体会几个结尾不同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比异同点,体会不同结尾的表达方法,进而学以致用。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的意识,提高欣赏评价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有点迷信的女孩在母亲一个善意谎言的激励下,从自暴自弃到树立信心,最终取得了成功。关于信念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心中始终持有信念,相信只要你坚定信念,付出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借助课外阅读,巩固本课所学,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七、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一定有许多的感受,请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在积累本上。

  2、熟背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效果评价

  1.按原文填空

  如果一个人只听从( )而忽略了( ),是多么( )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 ),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 )。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 ),为自己开掘出一眼( )的幸运之泉。

  2.写读后感:我们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一段令人难忘的心路历程,让人深思,耐人寻味.此时此刻,你又有些什么感受呢?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15 零点降生的女孩

  在乎谎言不在乎

  成败在天成败在人

  事实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无……不……”“无不”等词语造句。

  2、认识文章的中心句,理解课文重点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4、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夹竹桃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在生活中见过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出示介绍夹竹桃的文字,强调夹竹桃的花期有4-12个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板题及作者名。齐读题目。

  3、认识作者季羡林先生: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二、 自读课文:

  1、请同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做下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两行词语:融洽 花团锦簇 榆叶梅 鸡冠花 江西腊 玉簪花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荇藻 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先指名读好第一行,再指名读好第二行,并齐读。

  2)检查课文:

  师过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那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要写它呢?

  A指名读第一段

  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值得留恋和回忆 齐读第一段

  B那夹竹桃究竟有何值得留恋回忆呢?指名读第二段。理解“融洽”一词。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夹竹桃开花的景象十分奇妙有趣。板:开花景象奇妙有趣

  齐读第二段。

  C过渡:作者说“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指名读第三段。分季节看图,春天: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花团锦簇)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等(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秋天:玉簪花、菊花。出示“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指名读,再齐读。

  D看来作者家种常见的花真是应有尽有啊!那么在万花丛中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四段。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夹竹桃开花是怎样的?板:韧性可贵

  E师: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这些。指名读第五段。

  出示:“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指名读。查字典理解“叶影参差”。齐读。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指名读读,说说作者把月光下的夹竹桃花影幻想成了什么?再分“地图”、“荇藻”、“一幅墨竹画”来读句子。理解“荇藻、微风乍起”最后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引发幻想

  是啊,这么神秘又美丽的夹竹桃能不让人喜爱吗?齐读这一段。

  F齐读第六段。板:爱上夹竹桃

  三、理清课文层次。

  按板书分段。一、(1)二、(2)三、(3-5)四、(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随季羡林先生观赏了他家里具有可贵的韧性,又能引发人无穷幻想的夹竹桃,相信同学们获益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寻找夹竹桃,观察一下。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2、你对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课件出示商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课件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

  ●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说话。

  【重点指导字“孝、葫、”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写成“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1、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机板书:商鞅--政治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诚信和聪明

  【引导学生评价,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节课我们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并引导积累运用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门立木》这篇课文,文中的商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做法?

  3、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课文和上节课滞留的问题继续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交流、体会商鞅变法的决心。

  ①阅读第一部分,解决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②阅读第二部分,通过理解重点句,解决第二、三个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阅读第三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写法。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伏笔。)

  ②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呢?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之后,一边走一边嘟囔的一句话。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不算数,试试看吧。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这段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门立木”的言而有信会对变法的实施有深远的影响。)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伙子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两个问题的设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学生对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单寂寞,她用黄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喜欢,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叫做人。接着又造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女娲造人这一经典神话故事,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会认“娲、藤”2个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同学们,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理解词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改善?和同伴交流。

  2、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3、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板书设计:

  天地无人 --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1一4)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劝告要过冈。

  (5一6)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7一11)武松打虎的经过。

  (12)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1)喝酒(2)上冈(3)打虎(4)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1)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

  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xx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设计04-14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12-30

六年级下册语文《手指》教学设计03-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灯光》教学设计04-01

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04-1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4-13

六年级下册语文:《绝招》教学设计04-14

六年级语文下册《灯光》的教学设计04-13

六年级下册语文《手指》的教学设计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