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4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8 08:12: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4篇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1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

  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

  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

  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

  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

  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

  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

  投影、卡片、录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先学:

  1、阅读:作家卡片——高尔基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

  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明确: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

  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

  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

  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

  (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

  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轻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检查:

  ① 卡片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区分下列读音:

  “探、染、欣”是前鼻音, “ 芳”是后鼻音

  补充:

  多音字:假( )期 摇晃( )

  轻声字:儿子( ) 妻子( )

  ② 朗读下列词语:

  瞧 妻子 探望 芳香

  染 休养 欣赏 盛开 姹紫嫣红

  ③还有哪些词语没读懂?

  三、细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读每一个自然段。

  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

  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

  ’愉快……”

  3、听录音,学生体会。

  4、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5、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思考:课文讲述了关于高尔基与他的10岁 儿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分别是哪

  几个自然段写的?

  讨论,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根据上述板书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五、综合训练

  指导写字。

  1、提示:

  “妻、瞧”: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要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

  “染、芳、寄”: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

  “欣”: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

  姿势。

  六、拓展延伸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

  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

  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

  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第 二 课 时

  课前先学:

  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探望 染红 欣赏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养 赏 香 紫 红

  3、课文讲述了关于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的哪几件事?

  二、细读课文。

  (一)导学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思考:这件事交代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交流 小结

  ②试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

  对比分析: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

  高尔基的儿子10岁了。

  自由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交流、板书:只有 还没有

  (2)引读:来到爸爸身边以后……

  (板书:顾不上 一直 各种各样)

  (3)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

  板书:爱

  (4)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

  (色:姥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随机指点: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5、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

  映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指名朗读。

  高尔基此刻心情怎样?为何高兴?

  认识打比方,说说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

  见高尔基什么样的心情?

  (3)试背诵。

  三、细读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映示:“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这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

  5、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

  板书:爱

  6、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给’,永远比‘拿’

  愉快’……”一句的理解。

  7、试背诵第6—9自然段。

  四、综合训练

  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指导: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

  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理解顺序,边想边背。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说儿子栽花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高尔基带来

  了愉快;那么高尔基的信给儿子带来的又将是什么呢?请大家从老师这一

  省略号,展开丰富的联想,选择写一段话。

  (2)出选择性作业。

  A: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字数不限。

  C搜索类似的故事,演小品。

  举例如下:

  A读了您的信……

  B《“给”永远比“拿”快乐》

  C《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3)据时间给予练笔倾吐机会,写最经典的句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配上《

  爱的奉献》背景音乐)。

  六、作业布置

  1、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或《母亲》或《在人间》

  2、阅读:《爱的教育》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10-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03-07

小学语文《忆江南》课堂教学设计01-17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5篇02-22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5篇)02-22

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精选5篇02-2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8篇03-0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8篇)03-07

新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复习导学案设计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