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
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4.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
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三、品品端午鸭蛋
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
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汪曾祺先生曾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品读先生的语言特色。
3.我们先一起来跟着汪先生来挑一挑鸭蛋,怎么挑呢?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4.鸭蛋挑好了,有什么好玩的呢?
A.挂鸭蛋络子: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B.装萤火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我想最激动人心的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吃鸭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带壳切开吃: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B.空头挖开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C.结合炒菜吃: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D.白嘴随时吃: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C.“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个小小咸鸭蛋让我们品尝到了汪先生在语言上的这种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四、悟悟鸭蛋情节
1.我们刚才在“挑,玩,吃”中品尝到了作者儿时的快乐,童年的有趣,你还能品出了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或特别之味吗?
(赞鸭蛋) (忆鸭蛋? )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品尝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作者津津乐道谈鸭蛋,仅仅是在赞美鸭蛋吗?
在前面的品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种“鸭蛋情结”,他究竟要借此表达什么?
(不仅有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还有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板书:故乡情结)
5.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下作者的这种鸭蛋情节吧。
材料连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进母亲的怀抱。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嘲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二).材料介入: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 (《老头儿汪曾祺》汪明)
面对材料中的省略号,学生可能回答“高邮咸鸭蛋——汪曾祺”,或“高邮咸鸭子——汪曾祺”,在会意的笑声中出示“高邮——汪曾祺”,为整节课画上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笔。
五、课堂小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1.回视我们的生活,请介绍你在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荐阅读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汤》
附: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⑶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⑷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⑹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⑻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节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行文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四、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以民间文化节为主题,本文十分典型的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拈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内容简单但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细读此文,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口味日常生活中动人底蕴。
五、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课型:
预习展示课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这首诗。)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他的家乡,看看他小时候过端午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5分钟)(独学)
(一)出示学习提纲: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遍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简洁的语言给第1段、2-3段、4-5段拟小标题)
三、默读品悟,合作探究。(15分钟)(对学或群学)
(二)出示学习提纲: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他详细介绍了哪种习俗?为什么详细介绍?
2、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呢?跳读其中语句进行品析。
3、根据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咱家乡的鸭蛋”吗?
示例:我家乡的鸭蛋是美名远扬,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会卖咸鸭蛋,必有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4、作者写端午的鸭蛋写了什么趣事?读一读,品一品。
5、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
四、精读赏析,品味语言。(15分钟)
(三)出示学习提纲: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边品味边和小组成员交流体会。
五、联系自身,拓展迁移。(5分钟)
(四)出示学习提纲:
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或物件。
六、教师小结: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注,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愿同学们每一天都生活得快乐!
附:板书设计:
板书: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丰富、独特)(质细、油多)(快乐、有趣)→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
课前根据需要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有关端午节的习俗,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对理解课文极有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氛围,抓住结构和语言这一中心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充分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热爱传统习俗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教法:因势利导,灵活采用多种教法。
1、激趣法:
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要不断地将学生的兴趣保留,留住学生兴趣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如在新课导入部分便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促使学生进入角色。
2、平等对话法:
新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平等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学生一道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过渡时简要精练的语言,探究时热情洋溢的鼓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我们学习的玩伴,老师跟我们一起融入了课堂。从而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
3、引导点拨法:
强调师生平等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课堂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4、激励法:
在课堂中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尽量不对学生说“不”,而是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使其不受压抑,思维始终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疑难之处,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前汇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少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其中端午节是包含文化的节日。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以此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由来。你家乡的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是的,同学们说得挺好,我们吃粽子吃咸鸭蛋还要撒雄黄酒,别的地方还有赛龙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以下画面:赛龙舟、粽子、鸭蛋,鸭蛋络子等)
现在我们就走进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品尝一下这小小的鸭蛋里究竟包含多少节日的滋味。(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进入角色。)
二、明确学习目标
思考: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通过预习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可见大家的认识符合散文学习的规律,和老师也有相同之处。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是:
(多媒体展示)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验生活。
3、深刻反思,关注现实。
三、检查预习
1、过渡:本文出自《汪曾祺全集》,哪位同学能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一下汪曾祺?
抽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补充(简介作者〖课件展示)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正音、解释:
〖课件展示
(抽生读,再齐读)
四、听读课文,感知课文
(听范读录音,熟悉内容)
古人说过:“文如其人”,知其人要读其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的心去品读课文。下面我们请听配乐朗诵,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1、本文开头重点介绍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风俗是别的地方没有的?这和鸭蛋有什么关联?
2、请你以“那是一种的鸭蛋”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高邮鸭蛋的特点。
3、作者对端午的鸭蛋怀着什么感情?
过渡归纳小结:好,下面咱们就听课文录音。(录音:约8分钟)
刚才大家听了朗读录音,现在我们前后两排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合作学习讨论整体感知的三个题目。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回辅导。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抽生答,教师引导点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
(此环节属于理解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五、品味赏析,理解语言特点
1、自读品味(10至15分钟)
过渡:作者把对鸭蛋的喜爱、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都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来。这在二三段中体现更为明显,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两段,把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放声读,说理由,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2、教师归纳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品味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文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亲切、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过渡:我们知道,作者把这平淡无奇的生活写得感人至深,除了他本身的才气能力外,还和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传统习俗的热爱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不得不痛心地看到,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已经逐日淡化,甚至濒临消亡,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一天端午节变成了洋节日,我们还能留住什么?同学们这不是老师的危言耸听。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韩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过渡: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xx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
韩国却要将它据为己有,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端午节作些什么呢?请看网上传真。
(多媒体显示)
提案要案:全国人大呼吁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
申请世界遗产:中韩专家讨论两国联合申报端午成为世界遗产
民间行动:湖南恢复举行龙舟赛,六月龙舟竞渡再现龙之魂
政府行动:岳阳注册端午节网址,政府将其当作系统工程。
七、作业
请以《拯救传统节日,我来做什么》为题写一篇感悟,文体不限。
结语: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理念】
《端午的鸭蛋》一课属于民族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学生不难理解其内容,关键是如何激起他们的兴趣,来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情趣。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领会作者热爱家乡民族文化,怀念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4、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然后引入端午节。
2、端午节有哪些传统美食?我们沂南有哪些特色美食?(煎饼、豆沫等)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食物,你曾经想过用笔去书写它们吗?有一位作家吧端午的美食写在了他多情的文章里,他就是汪曾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端午的鸭蛋》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字词预习检查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由学生小主持主持本环节。根据预习情况介绍作者,朗读字词,师生共同正音,释义,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看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小组内合作完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
第二部分(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
第三部分(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作者写端午的鸭蛋,不光写了端午的鸭蛋,还写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生思考后回答。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抑制不住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四、小结
汪曾祺用优美多情的语言来赞美家乡的鸭蛋,那是浓浓的故乡情,同时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了解了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也拿起笔谢谢自己家乡的美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汪曾祺老先生对家乡的情融入这小小的鸭蛋里,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品味一下他优美生动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一)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注意突出特点。相关词有: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
2、要求学生阅读4到6自然段。感受与鸭蛋为伴的童年的端午的快乐可以
这样的句式:童年的端午是———的,因为———(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并展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高邮鸭蛋,百吃不厌,与众不同,美名远传,流传至今,永远NO.1。
(二)品味“鸭蛋”,体会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找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细细地品一品,并结合课后题说一说。
美句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
生大声美读,后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展示如下:
1、一男生朗读并谈感受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一女生朗读并谈感受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一生谈感受后全班齐读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师总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拓展延伸
1、一个古稀老人都能把小小的鸭蛋写得趣味无穷,是缘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一颗童心,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食品,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你多情的语言去描述它们吧,欣赏它们吧。它们也会像高邮的鸭蛋一样美名远扬。
生开始练笔,一小段即可。
找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四、小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趣味无穷的,生命是多情的,人生是充满趣味的,我们要用我们细腻的心思去感悟,去体会;用我们灼热的目光去浏览,去欣赏;用我们深情的笔调去讴歌,去赞美。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课文情趣。
2、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心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解读文本内在韵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认真品读,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资料
资料(陆建华《汪曾祺和高邮咸鸭蛋》
有人对汪曾祺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第三,前头还有(高邮咸鸭蛋)。”
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高邮咸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走进高邮,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那枚鸭蛋究竟装着什么,让他念念不忘。
二、温故知新
三、明确目标
四、品语言找趣味
《社戏》结尾说再没吃过那夜的好豆,再没看过那夜的好戏。其实,戏并不好看,豆子也一般,作者难忘的.是儿时的记忆,这是最有趣的。有人说,本文的4.5段最为有趣,你能找到相关句子吗?有没有唤醒你儿时的记忆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组内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适时介绍品味语言方法,品出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特产。
五、赏风格感魅力
1、介绍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选例,结合课后题进行品味评析。
3、归纳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b、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c、淡淡的幽默。(增强文章趣味性)d、文言点缀。(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说风俗
1、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并说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2、假如你是周至县的县长,你要举办“中国周至·民俗文化节,”你有怎样的设想,会通过哪些渠道来推荐周至民俗文化?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让你难忘?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以“一说起家乡,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