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2 16:13: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

  网络学习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清楚、完整地讲述了激光的特点和激光在很多方面的用途。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灼、凸、咝”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下激光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13 激光)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习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

  (1)学生速读课文3~5自然段,填写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片段)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损伤灼伤凸透镜咝咝声钢花四溅轴承啪啪声地震

  2.指导写字:损溅轴啪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做比较,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

  ……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说明文让我们领略了激光的神奇与奥妙,其实在自然界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你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善于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拓宽视野,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好的发明与创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3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

  一、故事导入、兴趣揭题

  1、导语:师:(饶有趣味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声情并茂地)从前,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到郊外去玩,忽然一头熊向他们逼过来。那个瘦子手脚非常麻利,迅速地爬上了一棵大树。而胖子怎么也爬不上去,他急忙向瘦子求救:“朋友,快拉我一把!快拉我一把!”这时,只要瘦子停下来拉他一下,他就可以爬上去。可瘦子好像没听见一样,只顾自己往上爬。眼看着危险一步步逼近,胖子在情急之中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于是,他马上屏住呼吸。倒地装死,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当危险过去之后,胖子对瘦子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胖子会对瘦子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你真是一个绝情的家伙,我再也不会和你交朋友了!

  生:危险之时见真情!只顾自己逃命,你真不够朋友!

  生:唉,刚才太危险了!不过,现在我懂得了交错朋友更危险啊!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胖子说的是“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2.师板书课题:《她是我的朋友》,指导生读好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生根据课题质疑。(预设:“她”是谁?“我”又是谁?“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小组开火车读文,其他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1.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记。

  3.交流: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2)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3)指名生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 输血 迫在眉睫 阮恒 草垫 擦拭 抽泣 捂住 呜咽 竭力等词。(指名生读、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其他生认真聆听,是随机纠正字音。)

  四、学习第一部分(1-4自然段),感知故事起因

  (一)听故事,感知故事

  师: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教师读课文1-4自然段并配小姑娘伤势严重的画面)

  (二)交流汇报,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

  交流汇报: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明白:

  1.一个小姑娘受伤了,伤势很严重,甚至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输血能够救活她,因此需要立刻给小姑娘输血。(相机理解“迫在眉睫”一词,读准字音,明白意思。)

  2.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个未受伤的孤儿可以给她输血。

  (意图:结合对以上几个要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如果不及时输血,就会有生命危险。

  3.交流:

  (1)“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2)用“如果.......就.........说话。

  (3)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4)指导朗读。

  4、小结: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有感情的读1至四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 长 云 ∕ 暗 雪 山,孤 城 ∕ 遥 望 ∕ 玉 门 关。黄 沙 ∕ 百 战 ∕ 穿 金 甲,不 破 ∕ 楼 兰 ∕ 终 不 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二)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共七首,搜集王昌龄所写的另外几首《从军行》,读一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2、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克隆”?它到底奇妙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初读课文,感知教材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1。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每课一得

  (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总结)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挑战自我

  1、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2、请以“我想克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拇指、接触”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风趣的语句。

  4.能由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拇指、接触”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风趣的语句。教学难点:

  能由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谜语导入:五个好兄弟,天天在一起。有骨也有肉,有粗也有细。

  预设:学生们自由谈想法。谜底:手指。

  2.含“手”字的成语积累我最棒!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含有“手”字的成语。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和手有关的成语:

  表示兄弟情深(情同手足)(手足情深)表示动作快捷(眼疾手快)(手疾眼快)

  1 / 7

  表示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表示十分喜爱(爱不释手)表示技能娴熟(得心应手)表示开心(手舞足蹈)形容容易(手到擒来)形容慌乱(手足无措)形容凶狠(心狠手辣)形容权力很大(一手遮天)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3.走近作者。

  丰子恺,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4.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说说哪一根最有用,哪一根最漂亮。

  预设:自由表达。

  5.板书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每天都陪伴着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手指》,来欣赏这篇丰子恺的`作品吧!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拇弦揿搔窈窕秽轧拧纽仓薄庸憎

  要求:把字读一读,给字注音,试着组词,比一比谁组词最正确。预设组词:

  泥浆师傅包袱蘸一下露馅欺诈怔了一下教师指导个别读音。

  2.展示词语,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拇指窈窕纽扣轧伤仓库三弦揿电铃瘙痒拧开薄弱附庸爱憎分明3.学习多音字:薄。

  4.认读生词:拇指接触纽扣相貌养尊处优渺小

  2 / 7

  享乐附庸团结预设:

  (1)小组成员一起读词语,看谁读得最好!

  (2)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并用它们造句吧!

  三、内容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尽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每一根手指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二)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要求:

  (1)指导字音,听一听大家读得准确吗?

  (2)你对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看法呢?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根手指的作用。

  (三)朗读课文交流一下自己读课文的感受!预设交流内容: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吗?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特点:幽默风趣。

  四、理解感知

  1.再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号,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爱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预设:总分总。

  3.课堂交流:

  你从哪里读出来“总—分—总”的结构呢?

  (1)开头总写手指各有作用。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5)分写每一根手指的作用和形体。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S版语文第12课《提灯女神》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不是…….就是…….”,“不仅……还……”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3、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南丁格尔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以及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介绍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

  2、全班交流:南丁格尔不顾家人反对当护士;志愿参加贫民紧急救护工作;解除伤病员的痛苦,并给予安慰,以及人们如何纪念她。

  二、以情读文,感知信念。

  1、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想:南丁格尔是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边读边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演读妈妈与姐姐的话,想象说话后再读:如果你就是南丁格尔,你怎样对家人说?

  3、齐读并体会南丁格尔的坚定信念。

  三、品读事例,感受魅力。

  (正因为南丁格尔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她才会自愿救护贫民与解除伤病员痛苦,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南丁格尔,去感受她的人格魅力吧!)

  学生默读5--9自然段,分组讨论:

  (1)、文中南丁格尔的哪些行为使你深受感动?

  (2)、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

  1、学生交流: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使人感动。理解霍乱,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具体语句。

  2、学生交流:因为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所以伤病员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3、朗读感悟“不是……就是……”,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并造句。

  4、齐读“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表示慰问。”体会“不仅……还……”,并造句。

  5、配上音乐,学生写话。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伤病员的母亲安慰重伤的儿子:儿子,()。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死亡士兵的`身份安慰他们的父母:妈妈,儿子对不起您,()。

  6、自读文中第8--9自然段,交流感悟南丁格尔的卓越成就。

  四、配乐读文,升华情感。

  配乐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人们怎样永远纪念她?学生交流情感。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带着感动与对南丁格尔的敬佩再读课题。

  2、老师朗诵汶川地震中的优秀护士材料。

  3、课后查找伟大女性的故事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信念坚定

  12 提灯女神    无私奉献

  卓越成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填空: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出示表格)时间地点景物///

  2、同桌讨论并填空。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4点半中天门/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南天门石阶7点10分日观峰日出

  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板书:找一找)

  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担心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

  A山势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a.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c.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B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a.正音:涨(zhǎnɡ)

  b.比较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变幻莫测”(板书)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板书)的感受。指导朗读。

  c.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读写结合,拓展积累。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黄山的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___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___。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提示:注意写出山的静态美和云的动态美,注意排比句式。)

  (3)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险”: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板书:险峻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5.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6.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先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观看泰山日出影像)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日出的壮丽。

  1、默读描写泰山日出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3、指导朗读:作者笔下的日出是美丽的,是壮观的。我们怎样才能把如此美丽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四人小组练习朗读,交流。

  4、在音乐中师生合作读有关的句子,体会日出的壮丽。

  四、小结

  师:游览了雄伟的泰山,看到了日出壮丽的景象,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家人。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赶快开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精神,从中受到启迪。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课堂上,以疑促读,以读为主,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深入文本,了解人物特点,读懂课文,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揣摩,在揣摩中领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4、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1、进行课前预习,读通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找来《爱的教育》这本书读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为什么?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节充满爱和感动的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2、学生质疑,师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体育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节体育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书写,要求把字写得正确、美观、规范。

  重点指导“膝”、“憋”两个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入手简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顺学而导,深入文本。

  (一)解决“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自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涅利爬上横木顶上的困难之大。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爬上横木的同学名字以及描述他们爬横木的'语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3)反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读有发现。

  (4)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和在对比中进行交流体会。

  (5)指导朗读。

  3、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的认识。

  (1)涅利那么瘦弱,他为什么能爬上横木顶?

  (2)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老师和同学关心、鼓励涅利的语句。

  (4)反馈交流。

  (5)教师出示描述涅利爬上横木顶这一过程的语句,学生边读边联系上下文体会:涅利是个怎样的孩子?

  (6)学生交流。(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自信、自立、努力、坚强、锲而不舍……)

  (二)解决“体育课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大家是如何赞扬涅利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赞扬涅利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语句夸一夸涅利。

  (4)拓展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涅利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发对涅利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母亲的细节描写。

  (1)听到这么多赞扬涅利的话语,涅利和他的母亲感受如何呢?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对涅利母亲细节描写的语句。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为什么“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②涅利的母亲怕同学们会怎样?

  ③为什么涅利的母亲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学校这边看?

  (5)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对孩子的爱进行交流汇报。

  三、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勇敢、快乐

  四、布置作业

  1、推荐读《人生更短的东西》和《快乐生活的哲学》两篇文章。

  2、写读后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梦想”是什么?)

  1、自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3、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⑴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一)学习1、2自然段

  1、读第一、二自然段: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二)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习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5、讨论:

  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从书本中勾画出: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课外延伸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等感受。”《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有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⑴……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⑵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①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②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练习设计】

  1、给加点词语换上合适的词:

  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⑵岂不枉送自家性命!

  ⑶但有过往客商……

  ⑷可趁午间结伙成对过冈,请勿自误。

  2、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水浒传》这部小说刻画人物生动而鲜明,武松留给你___、___、而又___的印象。

  今天的你应该从武松身上学习什么?摒弃什么?

  3、通过课外的阅读,你还知道《水浒传》中哪些人物,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特点吗?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些运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深化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资料链接】

  课本剧《景阳冈》

  人物:武松、店小二。

  道具:武松的古装衣着,头巾,哨棒。

  武松:(手拿哨棒上)连续赶路,走了几日,真是又热、又渴、又饿了。(抬头一看,喜悦地)啊,前面有酒家!(入内,找一张凳坐下,放下哨棒,大声地叫)喂!主人家,快拿酒来!

  小二:(急匆匆地)哎,来了!

  武松:(咕噜一口饮下,抹嘴)唉,好酒。有肉吗?快拿些来吃。

  小二:好的!(退下,又上)来啦!熟牛肉一盘,二斤三两!(又筛一碗酒。)

  (武松又咕咚一声喝下,小二又筛,武松又喝下,小二欲走。)

  武松:(扯住小二)店家,怎么不筛酒了?

  小二:(指指门前旗上大字)客官,你没看到门前旗上的大字吗?

  武松:什么大字?

  小二:三、碗、不、过、冈嘛!

  武松:我正想问你呢,这是什么意思?

  小二:(得意地)嘿,我们店里的酒啊,是上好的老酒,凡是过往客人,喝了三碗就醉了。喝醉了酒就过不了前面那座山冈了。

  武松:哈哈,你真会讲大话,我喝了三碗为什么不醉啊!

  小二:我这酒呀,叫做“出门倒”你现在不醉,等一会儿就醉了,不信,你试试看。(欲走)

  武松:(拉住小二)别胡说,快去拿酒来,怕我不付你钱吗?

  小二:(无奈地又筛洒,连筛了十八碗,摇头叹息)唉呀,喝了十八碗了,不醉才怪呢!

  武松:(付钱给店家)真痛快,一连喝了十八碗,什么三碗不过冈。(欲走)

  小二:(拉住武松)客官,不能走,不能走啊!

  武松:为什么不让我走?又不少你酒钱!

  小二:你不知道吗?这景阳冈上有大老虎啊!

  武松:你别拿大老虎来吓人了。(欲走)

  小二:你看,这是官府的榜文,有假吗?这大老虎啊,已经伤了三十几条性命了。你不能去送死啊,不如今晚就住下,明早再走吧!

  武松:哈哈,我知道了,你是想要我在你店住下,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就拿大老虎来吓唬人。

  小二:好了!好了!我一片好心,你反当恶意,你要走就走吧!遇到老虎可别怪我呀!

  武松:就算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提着哨棒出,小二退下)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深入理解: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表演顶碗

  19顶碗少年

  深爱启迪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清脆的玲声又把我们带入了紧张而又愉快的一节课,不忙着上课,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字游戏,看看屏幕上的这个字是一个什么字呢?

  2、猜不出没有关系,看老师来把它变一变,(出示第二幅画)猜猜看,这个是什么字呢?对,这就是一个梦字。看着它你想到哪些与梦有关的词语呢?(美梦成真、梦寐以求、魂牵梦绕)

  3、可你知道吗?当梦成为梦想,它需要迈出多么漫长的一步。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做就是几千年那!今天,它终于实现了。它就是梦圆飞天。(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甲骨文、小篆、楷字对“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走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美丽,同时也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同时抓住这个主旨展开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词语组,指名读:

  戈壁大漠 执行任务 腾空而起

  激情澎湃 神奇美妙 梦想成真

  2、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大家肯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轻声快读全文,读完以后,我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3、真佩服我们班同学的读书水平。难度大些,能不能读出一些激情呢?

  【设计意图】通过词块教学,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这过这一组词语,让学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夹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激情。

  导入:古有飞天梦,今有神五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最激动人心场面,一起来感受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出示:十、九……)这就是神五飞天十秒倒计时,读6-15小节,你从这个十秒倒计时中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板块一:紧张

  1、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心情紧张极了,激动极了。)哪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紧张呢?

  2、出示:“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2、特别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深刻的体会?(一秒一秒)是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逼近)已无退路,势在必行;(绷得紧紧的)不仅心绷得紧紧的,拳头也握得紧紧的,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似乎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急促的可以去掉吗?)内心的紧张激动可想而知。

  抓住这些词语,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想一想,人们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紧张呢? 生自由回答(再过几分钟,飞船就要点火起飞了;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们已经期盼了太久太久;人们为这次首飞任务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成败就在今天……)

  是啊,这一刻,人们期盼了太久太久!当它降临时,我们怎能不紧张呢!

  4、再读体会。

  板块二:激动

  1、再读“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是十秒倒计时!你还读出了怎么样的心情呢?

  2、因为倒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飞船就要发射升空了。谁再来激动地倒数这十个数?

  (指名读,评议:从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了激动。)

  这10秒钟,虽短犹长,它牵动着近14亿中国人的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期盼、凝聚的10秒,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10秒。让我们再和总指挥一起10秒倒计时! 生齐读(“点火”“起飞”)

  3、引读第12自然段:“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直指苍穹。”

  4、这是“神舟”5号升空的场面,这段话中,哪些词仿佛让你看到了升空的画面?让你听到了升空的声音?(烈焰升腾、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托举、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

  5、是啊,这升空画面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尤其是那个形象的比喻,让人记忆犹新。一起来读一读——引读

  6、想象出了那条巨龙般的'橘红色火焰了吗?对了,读书就要这样,能够边读边想,把语言文字在我们的脑中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看到的很壮观,耳边听到的同样震撼人心:地动山摇般的轰鸣!这声音,这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7、视频展示,能读出这气势吗?后齐读。

  8、这气势气贯长虹,这气势让人叹为观止,这气势让人心潮澎湃。我想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在奔涌,请写出你最想说的几句话。

  9、交流。

  10、还有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这样的激动呢?学生自由读一读。

  板块三:自豪

  1、 再读倒计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呢?神五腾空而起,直指苍穹,此刻我们的自豪和骄傲也随之升腾而起。你找到这份自豪了吗?

  2、交流“飞行正常!”

  仅仅三分钟的时间,杨利伟便通过电波告诉指挥控制中心,告诉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飞行——引说:正常!

  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其实在告诉人们? 生自由表达(“神舟”5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指导朗读第十四自然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么有气势啊!层层推进。你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自己练一练。(指名读,齐读)这三个“传到”还会传到哪里呢?(交流)

  4、学习第15自然段,练习说话: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人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5、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心潮澎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通过对倒计时的深入理解,把握课文情感的脉络,疏通课文,精读感悟。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情感,始终抓住情感这条主线,让学生逐渐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之中。反复出现倒计时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在共鸣的畅想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四、拓展文本,总结深化。

  1、紧张在充溢,激情在鼓胀,自豪在流淌,读起这别样的十秒倒计!此刻,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你心头荡起呢?(生齐读)

  2、紧张、激动、自豪、期待、艰辛,全部写在了梦圆飞天中。

  3、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写,出示:“浩瀚的太空还写下了( ),留下了( )”

  4、出示句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让我们铭记这难忘的今朝,20xx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5、好一个“终于”,此刻你又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为了这个飞天梦,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来,让我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泻到这个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倒计时中去吧!让我们幸福地站起来一起读!

  6、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超越梦想》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的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孩子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透过文字看情感,穿过情感找共鸣,在情感的磁场中尝试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荡涤,同时在情感的线索上,自然流淌出自己新鲜独到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这个突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意蕴。

  五、课后搜集关于“神舟号”的飞船信息,整理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

  5、梦圆飞天

  美梦成真

  激动 自豪 紧张、期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知荷兰,导入解题,激发朗读课文的兴趣

  1.导语:真的非常感谢同学们精彩的朗诵,你们的朗诵似乎又让我看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来到了甲天下的桂林,感受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更是被金华双龙洞的神奇所迷惑,又被七月天上的春景所陶醉……

  作为回报,我带大家飞越大洋,直达位于欧洲的荷兰,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师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是的: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都是荷兰的特点。但是有人却认为这都不是真正的荷兰,他认为真正的荷兰国是一个——牧场之国

  板书课题,齐读。

  5.什么叫牧场?

  (放养牲畜的地方。告诉你们一点课外知识:甲骨文中的牧字就是作人们放手持鞭子牧放牛羊的形象)

  6.荷兰为什么又能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验,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第2-4自然段。

  牛:

  (1)学生读到有关牛的内容,随即引导学生读另外的相关内容。

  (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有牛犊还有其他牛吗?……)

  (2)随机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威严。”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还觉得眼前的仅仅是一群牛吗?你想到了什么?

  朗读:你愿意读“正在思考”的牛这一句吗?你能读“像贵夫人”的牛这一句吗?谁能当上牛群中无比威严的家长呢?

  (3)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年,难怪,作者写到——出示: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4)师:

  碧绿的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牛!我想这样来形容:

  板书:碧绿草原牛谁来帮老师接着往下说?

  马:

  (1)学生读到关于马的相关内容。随即问:这是一群()的骏马?

  读完一句引导再读关于马的相关内容:写马的还有吗?

  ①膘肥体壮——我们班有没有称得上膘肥体壮的同学?注意理解膘肥体壮:肥壮结实,与肥胖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孩子,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如读不好,可以提示:怎么?一个一个都变成体虚瘦弱的了?再来!

  ②自由——写马自由的语句还有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你想不想来体验一番?指名读。

  (2)师:成群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绝对的自由。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地想写下:骏马飞驰任()(生填)

  猪、羊、鸡:

  学生读到相关内容,随机板书,并展开:

  羊——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完全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用一个字来形容羊,板书:羊闲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如果也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猪的这种神态,你会选择什么呢?拟板书:猪乐

  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闲。板书:鸡安闲。

  2.读着这些内容,想象着——生齐读黑板上的三句话:

  你同意将荷兰称为牧场之国吗?那么,当夜晚来临,牲畜要归圈了(板书:牲畜归圈),牧场之国又呈现出一种怎么样的情景呢?

  指名读第5自然段。

  (1)请问,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静)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指句读。

  重点读: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2)随着牲畜的归圈,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这样的夜晚,板书:夜你来给个词。

  三、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这就是牧场之国,这就是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持有疑意。这句话,文中出现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3.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景象又各不相同。他分别赞叹了——齐读黑板上的四句。

  4.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师生合作:

  师:在牧场之国,碧绿草原牛成群。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骏马飞驰任自由。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羊闲猪乐鸡安闲。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牲畜归圈夜悠悠。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至少选择5个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描写非常优美的散文,但我觉得文章“形”比较散,一会儿写草原上的牛群,一会儿又写低地上的骏马,一会儿又回到草原写起了鸡、鸭、羊等家畜,一会儿又介绍人们如何给牛挤奶,最后讲了荷兰牧场的宁静,所以还没有细细体会到牧场的美丽,又是挤牛奶、又是运牛奶的,不知道该抓住怎样一条支干来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体会。不过,我就是觉得这篇文章将荷兰的牧场描写得极为美丽,课文中的语言也很丰富,美文应该美读,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悟情,在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好好进行感悟、体会。

  仔细思考之后,决定以第一小节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还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其实课文中介绍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倒是“牧场之国”不太容易将句子找准,因为课文上涵盖面比较大,基本上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介绍的,既有牛群,又有奔跑的骏马,还有许多可爱的家畜。当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动物?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对各种动物的理解,也根据书本上的描写,学生也能说得具体。在说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最后归结到课文最后一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想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课文第一小节引出内容,最后小节简单总结,中间通过几个场景的描述,使荷兰的风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2-22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14

五年级下册语文《水》教学设计09-28

五年级语文下册暖流教学设计01-06

五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设计12-16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设计04-14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水04-12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04-10

五年级下册语文《早》教学设计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