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1 09:49: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5、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6、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人物语言与神态。

  教学难点:

  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多媒体音频朗读课文,让学生大概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教师指导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逾】越过【老妪】老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犹得】还能够【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多媒体展示课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的翻译,以便学生矫正)

  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6、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不好,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内容:《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复习导入

  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3、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4、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5、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6、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学生写完后课相互阅读比较,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互评)。

  四、总结

  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差吏夜里捉人吏呼怒妇啼苦

  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教学过程】

  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二、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⑵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⑴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⑵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⑶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⑷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⑸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⑹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⑵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课后反思〗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表演

  3、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

  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3分钟)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自读(10分钟)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如闻泣幽咽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词义: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

  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师的积累:

  戍——戊、戌(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苟且偷生

  3.试着理一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吗?——“有吏夜捉人”

  齐读,读出一点故事味

  (三)朗读(10分钟)

  1、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3、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四)品读(15分钟)

  1.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却有一个疑惑,文中鲜少描写石壕吏,却为之起名为《石壕吏》。请你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小结,其实这首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鉴赏的地方,语言的简省来源于“尺水兴波”的艺术构思。

  藏答于问、明暗结合

  语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简意深、

  3.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故,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独”的语音、语调的处理。

  五、作业:

  1.改写《石壕吏》为一篇记叙文。

  2.背诵《石壕吏》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六、课堂小结。

  赞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笔书尽安史乱。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妇看。

  致辞娓娓辛酸泪,貌似绵绵却不然。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贫困潦倒之苦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文章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07-17

八年级上册《石壕吏》教学设计12-14

《石壕吏》说课稿12-14

石壕吏说课稿08-27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7-23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案08-25

初二上学期《石壕吏》教学设计12-14

石壕吏课文赏析12-02

石壕吏八年级语文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