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领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4)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诗人笔下孤高的明月意象。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小组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领会诗歌主旨。
(2)理解作者壮志难酬、无人共语的寂寞孤独。
(3)体会诗中反映的离乱时代人民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在古代,科学技术落后,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在人们眼里神秘而又美好,遥远的月亮引发了人们无数美好的联想,同学们了解哪些?知道月亮都有哪些美称吗?引入。
预习准备:朗读诗歌;查找作者相关资料,预备交流;梳理咏月诗句,了解关于月亮的传说。
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诗句,提示重点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把酒问月》中问了几个问题?理解这几个问题。
2、第六、七两句怎样理解?
(两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古人无法欣赏今日之月,今人也无法赏明日之月,而月亮却永远照耀着来了又去了的生命,对比之下,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人的存在又是何等渺小。)
3、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朗读诗歌。按照要求理解诗句,交流。
(3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宁知晓向云间没、嫦娥孤栖与谁邻;朝逝夜现的明月在李白的追问中呈现出跨越无限时空的.苍茫浩瀚感,也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广大无边的时空之中)
(尾句摆脱了人生苦短的慨叹又回到“对酒当歌”的快乐生活中来,既有及时行乐之意,也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襟和洒脱飘逸的个性。)
借助关键问题理解诗句意义,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对比探究
同样的诗人,同样的月色,却不会总是同一样的心情。解读《月下独酌》,合作探究: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哪些诗句写出了“独”?
3、哪一句写“独”写的有特色?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学生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两首诗歌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概括,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引入:诗人李白面对皎皎月光,看到了人的渺小,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同为伟大诗人的杜甫,面对月光,又会想到什么?
学生互查诗歌背诵情况、听写重点诗句。
巩固基础知识。
2、师友合作
教师介绍背景。(见附后)
1、依照注解逐句解读,了解诗歌意思。
2、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为什么只写了妻子独自看月?
3、颈联是作者看到的吗?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按要求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特别的表达。
发挥想象,想象作者的思乡之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两位诗人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概括、总结。
你更喜欢哪一个诗人?
4、拓展提高
月色茫茫,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
三、板书
四、反思
写作背景: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花之咏》教学设计12-27
小学语文《咏鹅》教学设计(通用6篇)04-06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2-12
《冰心诗三首》教学设计07-29
《咏华山》优秀教学设计04-25
《咏华山》优质教学设计03-14
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07-12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0-25
《咏华山》教学设计「附点评」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