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5篇[精华]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简短的诗歌,本节课我主要讲授的是识字课。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面对枯燥的文字,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是这节课中我所注重的问题。
由于孩子有一定的拼读基础,在这节课开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让学生先自已拼读生字,对于不会拼读的学生则是采用同桌小朋友互相教认,这样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学生拼读完生字以后,老师指名学生认读生字,集体正音,同时又让学生指出认读生字要注意边音、鼻音、前后鼻音等等。采用分组比赛识字、分男女比赛识字、同桌互认、开火车识字等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我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如:摘苹果、闯关。这些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另外,这节课上我还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有些特别难认的字,学生都能说出用什么办法记住的,这太令我感到震惊了。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2
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3
《雨点儿》是一篇童话,文章内容生动浅显,富有童趣,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知道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会给大地上的植物带来变化。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与生动有趣的文本内容相比,单一的识字环节往往是一个不受学生喜欢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识字学习中来,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本堂课作为本文教学的课题,识字环节已经初步完成,重要的是通过复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把生字全都写在一个个的“雨点”上,了:“开小火车叫生字宝宝的名字————把拼音宝宝藏起来读一读————送雨点儿回家”等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巩固生字,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等把生字宝宝全都“送回家”之后,又让学生联系板书读一读,进一步巩固了生字学习。
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与他们进行跨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在角色换位中,让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注重让学生阅读文本,深入文本。在教学课文之前,我向学生推荐了许多写雨点的小诗如《雨后森林》、《雨点沙沙》、《欢迎小雨点》等,让他们充分阅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很多的花在了阅读课文上。在学生自由读了2—5小节后,我每小节各指名2—3个进行了朗读,并请学生评议。在读了课文的第2小节后,为加强学生对问句的理解,在进一步明确了问号的意义后,我把“大雨点”粘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一个范读:“你要到哪里去?”请学生通过听与看,揣摩一下当时大雨的。学生纷纷举手:“大雨点很开心!”“它觉得很自在!”“那谁来做做的雨点儿?”指导朗读好大雨点的话。紧接着让学生再读小雨点的话,它的心情,交流。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因为有先前的.体验在里面,所以学生读得比较投入,仿佛自己就是雨点儿了。让在学习了第5小节后,学生已经了解小雨点使“原来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使“原来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我在板书更多的花草后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花小草们在雨点的滋润下,长得更红了,更绿了。它们会对雨点说些什么呢?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一听。” “小花小草会说:‘谢谢你们,雨点儿!’”“哇,真爽啊!”“让我喝个够吧!”
本文描写了大小雨点儿去了不同的地方————有花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分别给这两个地方带来了不同的变化,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锦上添花美,雪中送炭美。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无私地给于帮助。在课文学习中,我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些观点明确地告诉学生,但是通过多次的朗读,联系课前阅读的儿歌小诗,学生应该能感受到这些。在学习课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升华:“如果你是小雨点,你会去哪里?准备给那些地方带来些什么变化呢?”学生的回答让我知道:这一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比较好地达到目的了:“我要去火焰山,下大雨,让火焰山周围的人不再干渴,庄稼长得很好!”“我要去大森林,下一场大雨,让那些乱砍树木的人吓得逃回家。” “我要去沙漠,让沙漠变成绿洲。”“我要去森林,让小蘑菇全都长出来。”
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感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我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实现理念。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学中对“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这一点事先没有考虑到,课堂上也没有调控好,以至于部分学生(包括平时回答问题较积极者)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4
《家》是《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此次学校的教学活动月点菜课的活动,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两方面来看,《家》一文的教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中对“随文识字”的关注,以及针对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训练的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在课文导入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图画导入,激发兴趣(课前在黑板上简笔画出诗歌意境)
1.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想认识他们吗?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及词卡,引导识字读词。(“鸟”注意别忘了其中的点,“鱼儿、种子”注意轻声。)
2.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学生上前贴画。
3.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出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随语境重点识字“树林”(有很多树木,所以都有个“木”字旁)
“小河”(小河里流淌着水,和水有关,所以有“氵”)
4.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题)
教学刚开始,首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为识字创设具体的语境,有别于枯燥、简单的生硬识字。为小伙伴找家,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贴图,并以此为契机运用句式“()是()的家”练习说话。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了从识字、认词到说句,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赞可夫也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一遍遍与生字词打交道,扫清了识字障碍,同时,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稍作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细腻地感悟。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两项任务:1、通过看图,说清了图意。学习声母b p m f认读;2、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书写声母b p m f 。
成功之处:
有机把学拼音与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相结合,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
1。刚入学新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规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上教师充分借用直观形象——插图,使学生接触感性材料,启发他们看图说话,自编顺口溜,初步对拼音字母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培养;还启发学生想一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培养,把抽象符号具体化、形象化。
2。借助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想象,训练他们说完整的`话。如:启发学生利用声母“f”构图进行情节组词、说话。用“佛”组词(大佛),目的是让学生想说、敢说,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半节课后学生感到疲劳、纪律有松散,这时教师把拼音融入活动与游戏中,提高巩固音形目的。把抽象符号与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由于刚接触声母,所以,在朗读能力训练方面还不够,不能一味的讲解发音要领,而要培养学生自己认读的能力,。还有就是“小红花”奖励太勤,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奖励,起到激励作用。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6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遥远的北京城。北京天
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在上课时,我首先播放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国旗时的.照片。当他们看到那么多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国旗时,当他们看到国旗迎着晨风,和太阳一同冉冉升起时,当他们看到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观看升旗仪式时,孩子们都发出惊叹声,羡慕地说:我也好想去看看啊!~~~听到他们这么说,我就顺着说道:“那么你们就把这么强烈的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让老师来听听你们到底有多想去北京呢!”结果《我多想去看看》是读得最有感情的一篇课文,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还播放了孩子们都很喜欢的歌曲——《北京欢迎你》,最后在欢呼声中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从开始教课文时,我就对学生们强调不要拖长音,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似乎成效不大。但是从这篇课文以后,学生们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课前准备充分,把课文内容和学生们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他们学起来就更容易接受。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7
一、对试卷的总体分析
总体而言,该试卷知识覆盖面较广,信息量大,贴近学生生活,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检测了运用的能力。体量适中,难易适度。依据课标,尊重教材。同时,有一道题目没有单一的答案,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比较注重课改评价理念的践行。
本次考试有十一大题型,有基础知识的考核和阅读能力的考核。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较为全面,包括字、词、句,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阅读能力的考核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设计的,主要考查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如,“我会读一读,再填一填”,要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章,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我对名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统计,下面就试卷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对该卷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绝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尤其是第二、三、四、六题正确率较高,只有个别学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阅读能力部分
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大部分的学生能看懂图意并且顺利写好一两句话,只有个别学生不知所云。学生答错,主要原因是独立阅读能力不够,在以后还要对阅读方法上多加指导。
总之,本次对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总体上比较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虽然学生的阅读题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但跟试卷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关联。
二、今后改进教学策略
1、更加重视书写端正、规范,卷面整洁。
2、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仔细审题、仔细答题、仔细检查。
3、注重在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而不是通过题海战术。
4、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方法。
5、重视词语的积累,增大阅读量,提高说话、写话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8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同学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假如课堂上教师仍然按着常规,从头讲到尾,大局部同学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同学,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下面是教学的感悟和反思。
一、释题,了解学情。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沛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同学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正是在这种了解同学“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经会读会背的同学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效果。
最后,同学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同学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同学与伙伴开展竞赛,同学自身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同学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胜利的乐趣,并能锲而不舍,使其成为同学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同学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同学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同学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同学认读,再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最后让同学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同学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同学把自身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同学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同学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同学,要求同学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安排实践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安排同学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这样既关注了同学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同学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同学而教!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9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比较好理解,我做了头饰让孩子们扮演乌鸦,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句话,“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让孩子们带着头饰,表演到处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通过跑到东,跑到西,体会到到处的意思,同时理解乌鸦找到半瓶水的兴奋。还通过一个细口的瓶子,半瓶水,及乌鸦嘴伸不进去,体会乌鸦此时的无奈。这时我们进行了下面的教学,让孩子自主的说一说,为什么石子可以帮到乌鸦喝到水,并请他们给我们演示一下。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的转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并且学习效果很好。还让孩子们替乌鸦想办法。有孩子说,让乌鸦找一根吸管;有孩子说,把瓶子推到,水就会慢慢的流出来了,同学们想的办法五花八门,但彰显了孩子们的智慧,也说明了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乌鸦的聪明。
这节课我把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大胆地交给了他们。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到了很多办法,课堂因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一个个不甘示弱,为自己想到的办法自豪。最后,我让学生模仿乌鸦的办法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验证了乌鸦的.办法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这种亲身经历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喜欢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但由于我们平时的训练不太到位,孩子们的表演节奏有点快,我们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探索,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0
教学分析:《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习拼读音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2、通过拼音与文字对照学习,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
4、学习新笔画: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教学过程:
一、闯关激趣,导入新课
dà mǐ ní tǔ mǎ lù
(一)字带音节大米泥土马路
(二)拼读音节nǔ lì tà bù dì lǐ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出示葡萄架(这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苹果园(这苹果树一棵连着一棵在苹果园里开丰收聚会呢!)师相机复习: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归纳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
二、初读课文,把握特点。
1、指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出示课文,听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有些字是红色的。这些字的`声母都是我们教过的。)
3、再读课文,认真看音节,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园、甜、绵、南的韵母相同。)这便是押韵。
三、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会认词。
3、摘果子游戏:检查认读的生字。
4、小组开火车、小小组合作读、全班读相结合。
5、小组比赛轮流读课文,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课文,组与组之间对对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感受韵文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师生即兴对对子。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1、认识新笔画
2、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怎样记住果、风、北,书空。
3、在田字格内练习书写,每个字写个。
4、展示作业,口头组词。
六、总结课文,齐读课文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1
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用一句或几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教学内容:
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养过小动物吗?把你喜欢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
教学过程:
1.准备,收集找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图片、照片,也可以自己画。上课时带来,向大家介绍。
2.看图说说这是些什么动物。
3.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养过小动物吗?
4.请同学们按照喜欢动物的种类自愿组成小组,一起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5.小组推荐代表在班里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6.评选介绍最好的小组和个人。
7.小结:
你们这么喜欢小动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呢?
教学反思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年级口语交际必须做到: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重复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表达。而作为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也存在以下不良情况,如: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等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敢说、乐说、大胆说,使其愿意交际,在说话时做到举止得体,态度大方,彬彬有礼,同时又言之有理。
通过这次教学口语交际课<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我有几点反思:
(一)营造氛围,让孩子们想说
此次口语交际,选材是<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个内容是学生乐于交流、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片,然后在课上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放松自己,从而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与意愿。
(二)传授方法,让孩子会说
教学层次清楚,在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初步学习如何说话。
1、教师先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交流的兴趣。然后教师作出说话的示范,自然引出这节课要用到的思维策略诀窍,让学生明白说话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听话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认真倾听。这样就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样板,让学生知道怎样说就是说完整话了。
2、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画,学着老师的样子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三)结合学生实际,创编口语交际策略。
思维策略:学会说话沟通畅
诀窍:1、用心倾听别人发言。(眼看、耳听、不插话)
2、说完整话。(喜欢什么为什么)
通过思维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懂得应该如何发言,在别人发言时应该怎样听。这对刚入学的'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用的。学生能够从小掌握如何在众人面前发言,如何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也是一种必要的素养。
(四)多种评价,让孩子乐于说
学生在小组内表演交际,又在全班实际交际,覆盖面广、交流面广,使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动态环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大胆地发言、大方地交流,依据策略诀窍学着老师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更为他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增添了勇气和自信。在轻松地交流过程中,学生运用思维策略和诀窍进行介绍,老师以策略诀窍为标准对学生的交谈进行评价。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老师加强巡视,依据策略的三点诀窍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评价方式,依据诀窍进行评价,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认真倾听了别人的发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五)以学生为主体,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在一个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三种动物时,用到了有……有……还有……的句式,老师马上捕捉到,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介绍。对发言的这个人来说老师的评价是对她的肯定和表扬,对听的人来说也能收获到一些说话的技巧,为以后的说话、写话进行渗透、奠定基础。
不足:
1、在教学思维策略的过程中,没有完成预想的进行礼貌用语的渗透。
2、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应满足于学生能用完整话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还应引导喜欢相同动物的学生互相补充,说说喜欢这个动物的不同原因,为学生多说几句话进行渗透。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在口语交际课中对其训练之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不断渗透指导。而且学生千差万别,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认清实质,摸索、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自选商场》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第二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
《自选商场》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第二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力主体现的.又一新理念。本课教学中,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学习到位,分工合理。如认读生字时,孩子们在小组内互读,有困难的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词语分类活动中,小组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任务。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有些语言斟酌的不够细等。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预设,每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年龄角度考虑然后设计教学。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3
今天我讲了第八课《小红花》,这篇课文讲述了佳佳为了得到小红花把在路上捡到的当做自己得到的交给爸爸,但爸爸发现了小红花上的问题后,明白了小红花不是佳佳在学校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所以在爸爸的诱导下佳佳终于说出了实话,小红花不是自己得到的,而是捡的。在爸爸努力帮助和教育下,并且经过佳佳自己的艰苦努力下,最终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小红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做人一定要诚实,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
在对课文内容了解后,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小红花)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以前得到过小红花吗?谁能告诉老师,得了小红花,你的心里高兴吗?没得到小红花的同学心里是怎么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红花》。今天老师要把小红花奖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孩子。比比看谁得的多。这样一段简单的谈话导入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用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因为是低段教学,课文较短,而且理解上也并不难,只要学生能充分朗读课文,从读中就能明白课文的大意,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会明白课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文。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且学生也能感同身受,真正明白课文所想表达的含义。
3、培养创新,激发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就创新而言,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本教学设计通过想象当时情景,深入理解角色思想,体会不同的情感;通过对话朗读,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先风采。
在这一课中也有准备不到的地方,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的小文章,但我过于注重读最后才点明课文的内在意义,虽说学生心理已经明白,但低段学生词语的匮乏让他们在总结上不会用更多贴切的词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在词语方面的训练及拓展。同时对这类有教育意义的小文章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做到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4
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我把jqx这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安排为重点教j,j的音,j的形,j的二拼和三拼。第二、三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更主动,更自觉,更有个性地去学。J与v相拼时u上两点省写规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讲故事和形象比较法。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最有价值的'科学思维过程就是观察和比较。鉴于此,我用了两副j、u的卡通图,在讲述生动故事中,在欢声笑语中,在比比看看中,在学儿童熟知的事物中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掌握新知,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师者的所苦苦追寻的吗?
在教j的二拼、三拼时,我让学生大量组词并适时理解它们的意思。在逛超市这个环节,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细节,在菊花这副图的旁边还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课时见学生兴致极高,偶得灵感——让学生认一认上面的字,一学生居然能认其中的九个字,而且非常熟练。我及时点评到,:对,我们的知识当然可以从生活中取得,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学好汉语拼音,我们就可以欣赏到更多优美的诗句。如此地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撒下热爱语文的种子,假以时日种子发芽破土时,便是我们教育成功之时。
当然,上一堂课预设的再完美,已没有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丰富,于是便有许多遗憾。遗憾一:课前操——在《健康歌》中作运动时,高估了孩子,让他们自编动作,显得有些冷场。遗憾二:虽然早有心灵准备,但对调控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仍有点爱莫能助,于是像“我表扬”之类的话就多点。遗憾三:教j的二拼这一环节方法不够多,有些雷同。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15
第一册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清楚,不明白、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二、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
讲课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还是有孩子在不断的动,有的坐不住,有的不举手就发言,我站在讲台上,还要随时提醒他们,真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很是担心乱了课堂纪律,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担心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1、课堂上对孩子的即时性评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和表扬,实效性不强、如果在课堂上对守纪律的孩子我及时给予一个实物苹果图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对举手发言的孩子给予“文明守纪标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样的课堂情景、试想,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怎样来完成教学目标呢?
2、课堂常规体现在细微的地方、比如,拿书、拿笔、拿本子时,不应当有声音;写字时,课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非常细微的问题、在课上,听到孩子们放书噼里啪啦,课桌椅丁冬丁冬的声音,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细节、不管你的课设计的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显得特别浮躁,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要多学习、多讨论、多反思,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8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05-20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03-29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24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反思[精选]05-22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1-16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教学反思11-15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推荐】03-06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