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15:50: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燕志俊。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蝴蝶的美丽图片,有静态的',也有蝴蝶在胡从中翩翩起舞的动态的,欣赏着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小生灵们都会向我们一样有着各自的家,蜜蜂的家是蜂箱,小鸟的家是鸟窝,那么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去找一找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吧。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让学生兴趣盎然得走进文本,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文始终围绕着“我”的心情来写。在文中“着急”这个词连续出现多次,都是表达作者为蝴蝶着急的心情的。那么我就围绕着这个词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投入,交流时也妙语如珠。这样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学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例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呢?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的最好。如果你遇到此类问题,你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合理拓展。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关爱弱小生命的教育,所以我在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位小朋友跌倒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当你在雨天看到没有雨伞的小朋友被大雨淋成落汤鸡的时候,你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当你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位孱弱的老奶奶摔倒的时候,你会怎样做?通过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主要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设计时,我围绕着“中华不振”,由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出“中华不振”,又由“中华不振”带出周恩来总理之所以立下这个宏愿的原因。

  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反复的渲染,突出气氛,通过三个为什么,一次比一次强烈的语气来突出“中华不振”,然而,到后来却发现,整个课堂内真正进入课文的只有我一个人,有些同学见我神情激昂还在下面暗自发笑。悲哀。究其原因,课外知识的匮乏,以及教育的断层让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无奈的下课了。

  课间,我反复地思考,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敢怒不敢言,整个课堂没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积淀,那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表面的浅显的理解上,并没有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沟通交流。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难点

  1、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策略:

  1、玩具导入,激发兴趣

  玩具一直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离学生生活较近。教学时,从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字词教学,自主+引导

  关于识字、写字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时,注意字的结构,结合形近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3、阅读理解,层层递进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品味文中的语句,体会其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一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二是体会“我”有陀螺之前与有陀螺之后的心理变化,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感受其中的变化。

  结尾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回顾整篇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抓住陀螺的样子和“我”取得胜利时的表现来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组里哪些同学玩过陀螺,陀螺有哪些种类。

  (2)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

  (3)原始陀螺图片、现在陀螺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到童年,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抽陀螺等。(多媒体依次显示相应的游戏)课前,老师曾让大家调查统计过班里有多少同学玩过陀螺,陀螺又有哪些种类。大家现在来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把话说清楚。)

  2、玩过陀螺的人着实不少,那谁可以说说玩陀螺的技巧呢?

  (找学生回答。)

  学生们说的可能是现代的陀螺,不是文中高洪波先生所玩的陀螺,教师可以适时夸赞。

  3、现在的陀螺是在以前陀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同学们知道陀螺的历史吗?

  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及以下文本内容:

  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以前的陀螺多用木头制成,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之直立旋转。现代的陀螺经改造多为塑料或铁制,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4、这么说来陀螺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我们知道现代陀螺是怎么玩的,那么以前的陀螺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洪波先生的《陀螺》,看看以前的陀螺。

  (板书课题:陀螺)

  设计意图:

  现在学生们玩的陀螺与以前的陀螺大不相同,只有了解以前的陀螺样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赢得陀螺比赛的欣喜。课前的调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通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在有疑问或有体会的地方作上批注,可以是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

  2、多种形式认读要求认读的生字。

  (1)多媒体出示课文要求的会认字。 兵 恨 帅 彻 溃 誉 丑 豪

  (2)小组之间互读生字,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3)找学生读,教师正音,注意翘舌音“帅、彻、丑”。

  3、讲解多音字。

  钉(dīnɡ)组词:钉子 旋(xuán)组词:旋转 (dìnɡ)组词:钉扣子 (xuàn)组词:旋风

  4、书法课堂,教学生字。课件出示会写字:

  (1)重点指导:“旋”左窄右宽,“况”左边是两点水,“仍”最后一笔是撇不是捺,“预”的左边是“予”而不是“矛”。

  (2)学生书写、仿写,每个汉字认真书写两遍。

  (3)多媒体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增强,但字体字形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教师要细心耐心地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掌握清楚字音、字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事件。

  预设:本文的线索是陀螺。主要讲了“我”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小伙伴的大陀螺,为“我”带来了胜利的喜悦。

  2、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读课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先出示填空,再根据讲解出示答案)

  (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在课文的开始,作者介绍了一下陀螺是什么。那么接下来作者做什么了?(自己削不出好陀螺,叔叔答应送一只陀螺)陀螺做好之后呢?(作者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陀螺)作者最初做陀螺的目的是什么?(和别人比赛,也就是斗陀螺)最后作者赢了还是输了?(赢了)作者从中有了一定的感悟。

  设计意图:

  本文内容较长,而默读是较快阅读的一种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默读基础,给出问题,再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准文中的脉络,便于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四、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生字词,小组间相互报听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相机纠错,指导书写。

  3、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陀螺》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3、预设一:第4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陀螺的________。(渴望、盼望……)

  (2)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得不到陀螺的懊恼、郁闷心情,从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作者对陀螺的酷爱。

  (教师提示学生把懊恼、郁闷和酷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预设二: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这一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1)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者的'期盼终于得到了回应。在这段时间“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我”的精神是恍惚的,说明“我”非常期盼陀螺的出现。从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看出来的。(多媒体同时出现标红的最后一句话。)

  (2)有同学已经把“恍惚”“期盼”作为批注写在这句话的旁边了,非常棒!

  预设三:第7自然段。

  (1)你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得到新陀螺的兴奋,把“我”的状态描述得很具体、形象。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我”很兴奋?

  生: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这句话: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3)这句话里面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从“手舞足蹈、马上、一显身手”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陀螺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而第2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我”很满意这样的设计,所以很兴奋。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夸奖,在分析文本时,不要孤立某个片段来看,而要联系前后文。)

  预设四: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1)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的陀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夸赞,这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可以用我们上一组学过的词语。

  生: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沮丧的。

  (教师提示“沮丧”要作为批注写到这句话旁边的空白处。)

  (2)那么“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预设五:第1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1)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自豪……

  (2)虽然陀螺的样子遭到同伴们的嘲笑,但是这个“丑陀螺”的战斗力惊人,谁可以把描写这个陀螺的战斗的句子读一下?看看是不是很激烈。

  (3)找同学读第10自然段。

  (4)是的,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大陀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奇的事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下?

  生:这句话是说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对待别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的。

  4、小结: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可以只凭外貌来评价。这也是作者从玩“陀螺”中领悟到的。

  设计意图:

  借助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表述给予及时评价,以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同时,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高洪波的儿童诗集《我喜欢你,狐狸》。

  四、作业设计

  玩一次陀螺,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有独特个性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所以在一开始的课堂设计中,我增加了汇报调查班级玩陀螺的项目,有利于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快速丰富起来。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二、关注学生,注意思考。

  本堂课过多地关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不同回答的反馈缺乏合理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给学生阅读思考指明方向。

  三、引导默读,提高效率。

  本课篇幅较长,阅读所费时间较多,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默读速度的训练,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快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准要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这便需要教师多加引导,才能实现。这也符合大阅读时代的要求。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课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情节分析已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有难度。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了解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简单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例如分段这项目,我把它巧妙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透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当(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民主性上去思考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给予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取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不应占用过多的时间,就应在读书之后让学生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西门豹了解到的一些状况,这样就能够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上。板书设计得有些繁多,就应再简略些,便于学生记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对课题作解释,让学生明白西门是百家姓中的复姓之一,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明白哪些复姓。在导入课文时,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发现学生对故事资料很有兴趣。接着让学生透过阅读、思考以及与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活动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巫婆当时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透过想象,使学生明白西门豹聪明过人,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惩治了邪恶,为老百姓报了仇,出了气、最后按书上所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

  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交流平台”安排的是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为动物找到家。2.读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气象谚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台”教学时,学生通过交流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两组出示的句子,比较第二句与第一句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些谚语,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个谚语的意思,不懂的.成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让学生想办法快速记住这些谚语,并积累其他气象谚语。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栏目时,把动物的家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动物。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日积月累”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因为年龄尚小,不能对谚语有深刻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角度让学生去学习。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 能正确流利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4.能够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篇课文。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在备课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本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部分,而且都是围绕着神话这一主题设计的。可以说,这次语文园地是本组“神话”主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它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园地的教学也应该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下面我对自己本园地教学情况小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语文园地是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动中内化生长。纵观本园地,真正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交流平台”中的伙伴对话告诉我们“神话”的魅力,进一步认识神话的特点: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神话身上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期待。

  “识字加油站”很简单,也很有趣,学生很喜欢,并且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词句段运用”是本园地的重点,教师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掌握了神话故事中的成语以及神奇的情节,增加对神话故事的喜爱。学习过程当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小组进行总结发言,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并总结。这一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

  2.教学收获(思得)。

  (1)课堂活动不局限于简单的教材内容。“识字加油站”环节当中,两组词语特点鲜明,把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说一说这组词语的特点,这时候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说,说说自己的发现,甚至可以说说自己的想象……老师尽量地拓展学生的思路,领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2)通过词句训练,学生借助四字词语,如“腾云驾雾”“各显神通”等了解神话故事,了解人物特点,同时借助这项训练让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神话神奇环节,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的《嫦娥》串联起来,彼此关联和映照,让神话故事的`特点更加明确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本园地教学我做的不足的是被我一直忽略的“趣”字。“识字加油站”这样编排不应该是如此简单,它是想借助这样一个有趣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妙处。这道题目并不需要过多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它们“妙”在何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法可依,小法必活;贵在创造,妙在灵活。这是教学之道。这样的园地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的具体引导和指导,把自己积累以及体会到的东西表述出来,同时需要老师在教学当中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神话。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也可以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习作”教学时,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读写音节后,我便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说到写。通过学生现身说法的一读一讲,无形中让其他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之间互评作文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观察过的某个对象,通过足够的交流,使学生对自己要写的习作胸有成竹。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习作时,习作内容中语言不够丰富。虽然学生观察的对象很真实,但总有叙述平平的感觉。四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积累不多,多数只能写出直观所能及的东西,这还需要在日常的口语训练中多下功夫,不断积累,不断创新。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我先是和平常一样对写作的'一般技巧做一些要求。如:按顺序写、抓特点写、运用修辞手法等。枯燥的理论总是令人乏味的,所以此后,我也准备了许多的图片,让同学们能产生更多的研究兴趣,果然一些有趣的图片一出,他们瞬间精神抖擞了。有蚂蚁搬家的图片、有豆芽生长图、还有乌龟爬行图等等。写完后,同桌互评互改,修稿后全班交流。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侯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效果

  1、名人轶事,走进文本。

  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读书的故事和做了总理之后的小故事,一上课便让学生展示。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接着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郑重地在课本上抄写两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牢记先人的思想精髓,好指引自己的行动。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首先创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你为什么读书呢?学生畅所欲言。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的读书志向呢?在浏览中发现有的.为名,有的为钱,有的为利益,还有的为家族,只有周恩来为救国难而读书。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最后交流归纳总结出三件事曾触动了周恩来的心灵,才立下此志向,并为之奋斗了终生。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练习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内心,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结合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此环节注重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小组交流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聚焦第二件事,想一想:当时周恩来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在朗读的训练中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也进一步培养语感,激发读书的兴趣。

  4、小练笔,迁移运用。

  聚焦课后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话题是什么,接着自由撰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理由。学生即兴创作,教师来回巡视,发现优秀的当堂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最后找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出最佳小作家。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关注优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

  四、教改措施

  我会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争取均衡发展。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20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06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5-17

部编版语文教学反思03-17

部编版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4-1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蝴蝶的家》教学反思07-19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教学反思范文04-2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优选【15篇】06-22

部编版《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