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08:02: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

  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

  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

  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能够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为了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的视导工作,我们语文学科安排了两节公开课,他们上的都很成功。

  第一节是胡凡勇老师的九年级复习课。我们学校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开课形式多样,激昂的歌曲振奋人心,接着是古诗的经典诵读,让学生的积累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个课堂分为三大块:我来写,我来做,我来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是胡乃美老师的七年级新授课。主要是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课前学生把能自己解决的内容展示在黑板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已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并且针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诵读能力,进行了充分的引导练习。

  课后,来视导听课的张校长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且对语文课上应该注意的地方,跟我校老师进行了研讨,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视导听课,我感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又得到了提高,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才会让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我们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再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做到愿学,乐学。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失踪的森林王国》选自浙教版培智教材《快乐生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认读字词:失踪、森林、图画、高耸、淹没、铺天盖地。

  2.熟读课文。

  3.概述课文内容。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的教学,根据新课标高年级学段目标与要求中“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并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等相关内容,本节课设置了“森林王国里的百姓原来生活得怎么样?”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经过前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A组学生在听到问题后,知道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且能准确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但不能结合题目与课文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均照搬原文。经过不断的`引导后,仅有杨峻成一名学生能够按要求回答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学生用文本意识的同时,还需加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2、对学习内容的安排。

  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学习目标预设为两点:内容概括,把握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了解词语运用的基本特点。

  关于第一点,对教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文中记写的有趣的事情,在引导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调整为:

  1)我为布娃娃整容

  2)自由玩耍真自在

  3)初学识字就炫耀

  4)自扎小辫自陶醉

  5)洗衣洗碗洗地板

  6)破藤桌上拔嗓子

  7)感受四季有苦乐

  一点说明:

  学生逐段阅读,概括归纳,对他们的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较为实际的训练机会;老师的适当调整与解说,可以让他们体会准确概括的重要性;同时,较为整齐的文字,也容易调动学生品味的兴趣。

  3、结束语

  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拔何首乌时的殷殷期盼,童年是李小屹对雪人的'诗意关爱,童年是小姑娘率真单纯的畅想。它好比雪后的茫茫原野,纤尘不染,洁白无瑕;它宛如春天雨后的如茵绿地,诗意浮动,希望无限;它好似山间淙淙的溪流,澄澈明净,婉转清脆。

  呵护童真,珍惜童年;守护纯真,拥抱梦想!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勉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立思考;

  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这次有幸参加了高陵县初中语文教学能手观摩研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药惠中学王菲菲老师的优质语文课《再塑生命》。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刻的反省。感觉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能够善于引申联想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一个能够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课堂。这些,在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而本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贴切的情境创设。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再塑生命》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有一个与课文情感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了角色,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

  1、在导入时,老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又问:“那么盲人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老师出示了盲文和手语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再播放了海伦·凯勒的视频,让学生们认识,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认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时,分别引用了两个人的话,并设置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引入其中,有利于情感的体验。

  3、在升华主题,体会“爱”的时候,插入背景音乐,让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思维调动、集中到这里。再问:“你理解的爱是什么?”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阐述自己对爱的理解,紧接着又进一步加强这种情感的教育,问道:“假如你只剩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学生真挚的,富有情感的回答,听课的老师都为之感动。

  在不断地情境创设中,王老师通过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在借鉴别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也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超越课堂,不敢超越课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文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课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文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文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

  对于我来说,永远是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

  一、夯实基础。

  (一)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初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初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四)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们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老师兢兢业业,认真塌实,任劳任怨。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篇四:体会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中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 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

  (3)背诵、默写小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二、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什么是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展示矫情的东西太多。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自然,全堂可谓浑然天成,不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教师把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听了这样的课,感觉就像是在读学生虚情假意的作文,感觉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得请同组的老师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学校也号召献计献策,集体协作。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我认为,不能抛弃中国传统,而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成功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传统阅读文。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抓好基础,当堂巩固”。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老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初中语文国培反思与展望初中语文国培反思与展望

  通过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长时间的培训,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提高了思想,净化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美好的前景。因而提高了思想,心灵也得到净化。受考评制度的影响,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也存在功利性,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考学,成绩不理想时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听了各位教授的课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意义,从长远考虑,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培育高分低能的人。功利如浮云,不能为了外在的物质,影响了学生的前途。

  二、提高了能力,内化了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对学生我注重了对他们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课堂上,将问题分层设置,调度好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能说,会说。让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明白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可我知道,仅仅学到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当两只脚的书橱,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有所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第一线,在实践中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了情感,碰撞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开始重视情感投入。我明白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以前我以为,只要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让学生心生佩服,学生自然会效仿,会努力学习。可是这次学习却让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现在,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在意他们的情绪,和他们做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近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何愁达不到师生同心,黄土变金的教学效果。心灵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世上最美的教育。

  四、注重了内修,加强了读书

  要想教好语文,自己必须先学好语文。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要以“读书”为先,多读书,有才情,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说外修修身,内修修心。我会注重自己的内修,汲取中外经典名著的营养,滋养自己的心灵。摒弃世俗名利的引诱,为学生做好为人师的榜

  样。让学生也多阅读,提高语文文学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结合,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五、本次培训按照远程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次培训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帮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对于“后进生“的认识,我以前有所误区,听了教授的报告后,改进了我之前的认识。后进生的形成有三个原因: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差。前两者不是差的原因,而是差的结果,他们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而改变的。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差生。

  六、此次培训让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认识了许多仰慕的专家,还接触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中有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有经常在语文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更被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感动。此次培训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处参加培训。而有些培训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质性作用。这次培训我认真听讲座,写心得体会,写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按时按质完成,撰写日志、总结、论文,参与研修论坛等,让我感觉到了学习的充实与快乐。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训学习,为我的语文教学奠定了实战基础,我会学习老师们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让我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此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使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七、通过培训更新观念。

  以往的语文课堂完全是程式化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听讲、记忆、回答题目是学生的

  任务,老师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一切教学活动都在老师预设的框架内展开,学天生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听专家讲座与交换中使我明白了,若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必须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预备工作,把课堂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预设出来,把每个细节,没个环节都要设计的周到,才不至于在课上浪费大量的无必要时间,比我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效果要好很多,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学生更爱学了,爱好有了,效力固然就高了。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根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进行操纵。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利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新视角新理念新思惟,正在更新着已成定势的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势必取得丰富成果。

  八、在以后的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行为的转变。对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在平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末些个落后生,教师已忙得不可开交,谈何天天仔细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平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讲实在让人堪忧。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平常工作中根据本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取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教研方法的更新。一直以来,校公然课的展开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现,不但让我对如何课堂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熟悉到在平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展开学校公然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反思和相互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九、从培训中得到了深入的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面对以推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时,真怀疑凭自己这点学识能否自若地驾驭新课程的教学,能否真正自觉地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进程中,能否顶住考试和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主流观念的冲击。我问自己:你浏览了多少本中外经典著作?你能背诵出多少篇首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美诗文?你能出口成章、提笔成篇吗?你的知识面能应付得了信息如此畅通的今天的学生的海阔天空的提问吗?你有扎实雄

  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常识吗?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你能快速读完并正确掌控主旨、思路和特点吗?你能以高雅不俗的气质和睿智幽默的谈吐征服自己的学生吗?面对这些题目,我不由酡颜心跳,忐忑不安。的确,我欠缺太多太多的适应新课改的学养和能力啊,不学习、不读书、不研究,就赶不上新课改的步伐,要落伍要淘汰啊!开卷有益,充电要紧啊!

  十、通过此次培训展望未来

  通过此次培训,我心里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在提倡课改的今天,我们是否是都预备好了来迎接新课改呢?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标准的教育大环境能否发生实质性改变?教育部分评价学校,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高校录取新生,社会衡量人才??这一系列的标准能否完全发生改变?学校能否给语文教师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我们希冀这一切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都来迎接新课改,适应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收获新课改吧!

  最后,经过此次培训,我熟悉到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和能力。另外,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新的技术,以书为载体,活到老学到老,以爱的渗透为激活点,抓住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会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勤练业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xx)15-282-0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新课改的实施的和普及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过于形式化。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其中主要是课前的导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语文教师的课前导入与所授内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二是初中语文教师低估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总是对学生缺乏自信,一些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其实在课文中都已经明确地做了了注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却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强调,这不但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的疲劳,分散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注意力。

  2、初中课堂知识量大、讲解多、课堂节奏快,学生无法适应。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都施加于学生,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喘不过气,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师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争分夺秒地进行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吸收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是筋疲力尽。

  3、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虽然做出了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之前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运用了合作学习和小组探讨学习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4、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了一般知识的传授课。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精华,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却被学生“无情”地丢在了一边,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让学生咬文嚼字,将文学作品的美破坏地惨不忍睹。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个性和实践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所能够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

  3、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多,课后的作业批改任务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语文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为语文教师节省出提高自我的时间。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于节省出的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思考教学的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1、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类型多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而教师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一些语文教师上完课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这种教学目标含糊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目标是否达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该讲的和不该讲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得。

  2、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给予自己和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低姿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倾听学生的意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权威逐渐被削弱,主导地位也逐渐地弱化,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交换位置,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课堂应该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舞台,仅仅让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学生也是倾听和倾诉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语文教师的巧妙提问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巧妙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自己推敲和揣摩问题,并考虑学生的反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一般语文课堂的提问都是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是不是等,这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提问。而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将学生带入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欲望的问题。但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质量,不能只追求问题的数量,少而精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柴艳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xx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古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因为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中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诗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古诗学习兴趣

  对于古诗词来说,跟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而且古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常识或者是社会制度跟现代社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没什么用处。加上古诗跟学生的现代口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当读不懂的时候便会出现畏难心理,自然古诗学习兴趣不大。

  (二)教师缺少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部分老师觉得学习古诗就是理解课本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等于完成了古诗学习的任务。就导致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简单的串讲,没有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讲解都不是特别到位,学生缺少完善的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成效不明显。

  二、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反复朗诵,品味声韵魅力

  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古诗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古诗的美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音乐来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古诗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个人物,明白曹操想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抱负,知晓这首诗正是创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诗格调激昂,显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备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样就能对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行反复的朗诵,更好的品位诗歌声韵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赏语言魅力

  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体味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这些字词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已经,更深一层的领略诗歌中的情趣,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位的时候,要先读懂一些语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具备其特殊性,像语句比较浓缩,成分的省略性比较强,意思的跳跃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帮助学生梳理句子和词语,告诉学生要先进行分词解意,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理解,明确这个词语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去感悟。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字词,“枯藤”的“枯”字,“老树”的“老”字,“昏鸦”的“昏”字,简单的几个字,就奠定了古诗的格调,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围,显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静的乡野图。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字斟句酌,反复的吟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领略诗歌表达的意境美。因为中国古诗的.文字都相对比较精练,而且意境比较深远,具备特有的诗中有画的感觉。著名教学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情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两句的指导就足以,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过媒体把文字、图片与动画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一幅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夹杂着呼呼的北风,天地之间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浑然成为一体,就是在这个辽阔与寂冷的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着一位蓑衣笠帽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用多媒体播放出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受诗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会贯通,反思哲理魅力

  对于古诗来说,本来就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于人生以及社会万象的思索得出的结果,具备发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与艺术形象为一体。人性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性与情感,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理念是当时人类意识的主要体现。就像孔子在面对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时候,就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是在告诫其弟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这些富含哲理古诗把本来对立的理性与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哲理诗歌跟叙事诗歌以及抒情诗歌一样,都是古诗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种审美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时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感觉作者是在观赏风景的体会,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条哲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学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结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要认清当前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优化古诗教学,反复朗诵、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会贯通,让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5-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精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经典)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20

[推荐]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6-21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0-24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3-1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