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锦集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07:13: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锦集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锦集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⑶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⑴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⑵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⑴ 课型:教读课

  ⑵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授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言和而色夷 谦和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 ,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

  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三、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

  【教学反思】

  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3

  20xx年10月11日,我有幸去沂水听了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习惯的目的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的多样和精彩。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如讲课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一课,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他的语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教材处理独具匠心,设计巧妙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之一,老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关键词句、关键问题)来展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重点段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如《春》这堂课就抓住了这一点。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4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清末,古诗词构成了一条壮观的艺术走廊。古诗词创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深远的意境,寄托思想感情,传递人生哲理。通过审美教学,初中生不仅可以感悟古韵古香,提升审美情趣,还可以领悟人生哲理,体会真善美,对以后的人生产生启迪。因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探讨初中古诗词教学。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下,语文教科书已经有所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共有80多首古诗词;在考试上,除默写外,还增加了对诗词理解、鉴赏能力的考察。

  目前初中诗词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将古诗词当作文言文。古诗词与文言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教师将诗性的文学逐字翻译成没有情感的文字,破坏了诗词的意境,学生虽然理解了诗词的大意,却失去了语言美、意境美及自然美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习诗词的兴趣降低。二是过于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忽视诗词的情感及与社会的联系。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处处表现着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处世哲学,而教师重点分析内容及形式,忽视了情感及诗人的时代背景,无法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学生无法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三是诗词鉴赏过于功利化。新课改及考试题目的改变,意图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现在的教学体制,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鉴赏技巧的把握,传授答题方法,用乏味的语言解读诗词艺术,过于功利化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审美教学的措施

  1.反复朗读,步入诗词的审美意境

  初中生年龄小,学识少,经历少,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在诗词学习时首先要反复朗读,明确诗词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熟读可以加深对诗词语句的理解,体会诗词的意境。第一,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诗词,多读多看多体会;第二,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平仄押韵的特点将诗词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如现有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王菲演绎的曲目。这样使得诗词的背诵简单,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领会意境。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及轻重缓急。

  2.以景入情,探求诗词的思想情感

  在诗词学习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一般配有图片,学生结合书中的景色,展开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词场景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要表达的思想。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象独自一人行走他乡,远离亲人朋友,再加上荒凉的景色,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这种以景入情,发挥想象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赏心悦目,乐于参与其中。另外,如果书中没有相符的插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自己领会的诗词意境,还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全面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展开联想,领悟深刻的.诗词内涵

  古诗词不仅有情与景,还有理,即诗词的深刻内涵。古诗词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自古以来,只有“正派”的诗词才会经久不衰,流芳后世,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个性不稳定,因此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诗词的情境只是审美的基础阶段,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对诗人品质的领悟,为了使学生有理性高度的升华,应让学生从诗词中体会生活的本质,领悟其内在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表现出作者热爱国家和雄心壮志。

  4.解读文字,展现语言美

  中国汉字是最优美的符号,博大精深,汉字凝练而成的诗词风流千古。古诗词中语言美就具一字传神之美,即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或词传神使用,如果用其他字眼替代,就不能完美展现诗词的意境。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采用拟人手法,展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红杏的茁壮成长;“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既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使人眼前一亮,又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春风的魅力。诗词中还有许多以动衬静,以虚写实的手法,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一体会语言的美。

  5.鼓励创作,提升审美体验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词审美学习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应该进入审美的最高阶段,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提升审美体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也应该有创作活动。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模仿诗词的形式;其次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的语言、意境、手法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诗词在校报上发表,把古诗词的审美带进校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词的学习,应从审美的角度开展教学,克服诗词鉴赏的功利性,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5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中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 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

  (3)背诵、默写小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二、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什么是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展示矫情的东西太多。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自然,全堂可谓浑然天成,不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教师把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听了这样的课,感觉就像是在读学生虚情假意的作文,感觉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得请同组的老师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学校也号召献计献策,集体协作。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我认为,不能抛弃中国传统,而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成功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传统阅读文。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抓好基础,当堂巩固”。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老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7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xx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集锦,供广大教师参考,更多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请关注21世纪教育网教学反思栏目!

  语文在考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8

  设计思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

  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

  “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㈧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9

  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国培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我认识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但平时教学中没被重视到,那就是——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爱学语文,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些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

  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思想和观点比较浅显,望老师能给予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1

  一、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初三学生,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不但养成了惰性,而且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这样看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四、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

  查阅中考试题汇编,发现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所以讲课时绝不能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这样就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教学才总结为以上几点,尽管疏漏处很多,但仍愿与您共享,并希冀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2

  通过《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阅读兴趣得以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在两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想。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首先,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反复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读,课后学生开始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中国诗词小说、外国名著、中国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学生杂志等各类书籍,积累了他们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积累了作文写作的素材。

  其次,多文本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阅读。通过挖掘诗词和寓言的场景气氛、人物故事和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拓展故事、代入场景、自由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课后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课外沟通和探讨最近阅读的书籍以及书籍中的人物和内容,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在不断高涨。

  再次,多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在《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词句为单位整句阅读,并在阅读中快速掌握文句要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许多学生在课外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刻意练习阅读速度,并明显感觉到自己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语句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增强。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做标注、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有意识地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笔记和作文中,在写作练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多文本阅读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并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学生在中学这个阶段接触的事物是相对狭窄的,两节多文本阅读教学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广泛读书,增加了在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对学习、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诗词五首》展现了陶渊明豁达开朗性格、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报效祖国的抱负、杜牧英发俊爽的'气度和李清照幽怨婉约的风格,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代入和理解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自身性格的塑造。《愚公移山》所展现出来的决心和意志更是对学生影响至深,许多学生懂得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变得更加勤奋好学。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使老师在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首先,老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对素质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两堂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老师从思想和行为上实现了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过去教学只是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现在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教学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在讲授老师和社会对课文失望普遍观点和评价的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把学生的创新思维、道德素质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判。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促使老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老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裕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这客观上驱动老师对书本知识更深层次地剖析和更多层面的解读,对课外知识更宽泛地汲取,对教学课件更精心地设计,对课堂节奏更熟练地把控,对教学经验更虚心地请教。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老师自己也学到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提高。

  再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增进了师生感情,通过教与学的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互信,培养了教学的默契程度,能使老师更快把握课堂内外学生的兴趣和诉求,从而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越来越活跃,积极参加课堂内外的各类讨论,并敢于同老师探讨不同的意见。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学生的主动好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多文本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注重阅读范围扩大化、理解分析多元化、师生参与深入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优质书籍,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老师和同学们深入讨论,通过讨论使自己的想法得以修正,最终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多文本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对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迈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在小地方,无论是新的理念还是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对课改,“上级唱高调,学校哼低调,教师唱跑了调,学生跟不上调,社会根本不知什么调”的现象比比皆是。虽说目标令人振奋,但过程令人质疑,基础令人忧虑。如何破解这道方程式,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活动。从现有的教学行为去反思,从教学反思中去诊治“病根” ,对症下“药”方为上策。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与意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临控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俗话说“败局有妙招”。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中盘点“存货”,清除“垃圾股”,扩张“绩优股”,整合自身教学资源,无疑是现实的。反思教学正基此而产生。在教育战线上,许多教师一辈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都在做教学参考书和教材的奴仆,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到头来紧攥一张“旧船票”难于登上教学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听“依旧的涛声”,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岂不可叹?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是转变教学观的转折点,是新旧理念碰撞的.焊接点。从一定角度上说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上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主要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个基本环节进行。

  (一)备课反思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备课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学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备课就充分、认真。备课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备教案等同于备师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是单一的、浅性的,静态的、大一统的流水线。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单一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是以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的原则设计。其价值可想而知。像这类备课乃无效劳动多,仅为应付检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狭义的备课。

  新课改形势下的备课应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广义的备课——备课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强调教师的学习、生活都是 备课的一部分,它包含师生阅历;它以教材、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包含有形的书面教案及无形的融入教师心田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及教学机智与激情。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节公开课后感慨到:他这节课表面上只花了15分钟准备,实际上却是我一生的准备。的确,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

  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多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的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了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

  如何落实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要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要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课堂反思,放飞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

  1、课堂实施由严守文本向超文本变迁。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对教材进行更多的延伸、迁移、拓展。

  可在现行的课堂中,巨大的习势力严重地阻碍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出笼”。应当说,“异见”的产生说明这个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经验背景,对文本进行了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思考,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可教师没有珍视,掐灭了学生在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时迸溅出的智慧火花。这就是只知道囿于教材而没有把教材当例子教的典型标本,这就是教师本位与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证。更精典的还在当教师讲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挂着的。有几个学生马上接嘴说,也有的冬瓜是挂着的,(原来这其中有2个学生的外婆家是蔬菜专业户,成规模的菜地里,冬瓜地里搭 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长大后就在排架上垂挂着。)可教师断然否定。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咏菊》之争。

  宋朝时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于变法,不在家。造访的苏东坡进王安石书房后,见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头,哪会落瓣呢?当即续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见后,见苏东坡孤陋浅薄,十分无奈。后来适逢“乌台诗案”事发,王安石就让皇上派他到黄州为官。到黄州后的第二年秋,苏东坡果然见菊花被西风吹落,满地金黄,只剩枝条儿在风中晃动。想到早年在王安石书房续诗一事,深感自己学识不够广博,歉疚之意顿生。回京后立马登门道歉。

  “冬瓜也有垂挂的”,这里且不说为师者的孤陋寡闻,也不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为师者总要有姿态,有宽大博爱的胸襟吧。怎么能武断地斩断学生对文本的“异见”呢?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又如何能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师能“蹲下来”用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不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知识么?若利用学生在与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同构时产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正好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何尝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动学习的内涵

  新教材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 ,什么是真正的自主互动。

  例如我在新课改教学研讨会学习上听到的一位语文执教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的第12课《甜甜的泥土》,讲了被父亲离异了的生母在儿子亮亮生日那天送来一包奶糖的故事。让小亮感受到了久别的温暖,而后母的虐待却使小亮产生巨大反差而痛苦伤感。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第一块“整体感知”中,在听完开头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要学生完成对联:甜甜的泥土, 的妈妈。学生答案众多:关爱孩子、无私、狠毒、自私、爱子心切、失落、离愁、望眼欲穿、伤心、悲痛、无情??学生尽兴后,马上转入第二版块“把握人物”的教学。在评课中,当资

  深人士提到教师应在第一版块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互动对话,以提升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或给予适当引导时,那位授课教师马上以这样做就以“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权力”来反驳,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哑然。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有的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而我认为,在教学时,如是浅显浅易与学生 的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已设疑、自已解答,或者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学习;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选文还是应重视教师的“桥梁”作用。

  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都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4

  目前,孙祖中学正在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九年级的语文教师,从小组合作学习推行之初到实践到收获微笑,期间,我彷徨过、犹豫过,但在实践中,我收获了微笑。

  彷徨:九年级了,再实行课改会不会晚了,因为学生在校时间仅剩下3个多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学生都得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适应过来,学生不就毕业了么?一项新的改革,学生的成绩短期会不会下降。带着这些疑问,我徘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口。

  实践:看着同事们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有点坐不住了,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魔力让同事们个个异常忙碌,课间谈论的话题除了课改,还是课改。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一试,我就感觉到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以前唯一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慢慢的我发现,不学习的学生少了,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趁着这股热情,我立即召开了小组长会:告诉他们如何让全组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在上黑板展示时,要注意难易题目合理分配;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交流,请外援等。同时,我及时对个别组的人员进行了调配,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和谐。

  微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我问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好吗?大家知识都掌握了吗?我们再回到以前的授课方式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种方式好、都掌握了、绝不回到以前的课堂”,随后大家都笑了。从大家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的那种笑脸,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一种对这种授课方式的认可。此时,我也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门课,列举自己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板书,谈一谈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可见视觉信息获得中的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课堂教学中视觉住处获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板书这个视觉渠道的作用,把它和口头讲述、课堂演示和动用操作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板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规划板书的设计:

  1、板书体现示范性的直观性原则。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板书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板书设计应有利于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富于科学性。

  春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一、板书要做到目的明确,可以在板书设计之前就要考虑好突出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做到胸有丘壑。

  二、板书讲究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欣赏、理解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设计出反映自己特色而又千姿百态的板书。

  三、板书设计要悦目、醒目。板书是教师一种创造,是一种既能传递知识,又能给学生美感体验的载体,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只有做到醒目和悦目,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用不同符号、色彩或勾划、或圈点、或调整字体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5-16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精选】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经典)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5-15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20

[推荐]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6-21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0-24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3-1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