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8 17:28: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通用]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足不出户,我们照样可以知天下事,赏人间景。因为有文字可以带着我们去旅行,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始终要有一个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增课文,属于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一篇。本单元记叙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要能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步骤,研学部分主要是:整体感知,理清游踪;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细读课文,遇奇人奇事三个部分。

  课后反思如下: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且易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三个教学目标逐层深入,学生的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明确,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小而精。

  2.预习检测环节以试题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挑战,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错的字音、字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印象深刻。

  3.整体感知,理清游踪的环节,以山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就把学生吸引了,然后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出旅游地点,整理线索,确定游踪,把代表地点的小红旗插在山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本课教学重难点突出,主要让学生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这一环节,设计了微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答疑等活动,反复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刚开始,学生有些迷茫,进过提示,引导,讨论,交流,孩子们渐入佳境,课堂气氛活跃。

  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的预习不是很充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以预习反馈很重要。

  2.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前松后紧,对山中奇人奇事的赏析不太充分。

  3.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很有特色,本课时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设计较少,可以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马克吐温的相关作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在我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这段时光让我逐渐了解了这个地区这个阶段学生的情况。最初,我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够准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较差,存在较多错别字和拼音错误,发音不够准确,同时也有一些知识点尚未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特别是生字拼音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体现在书面表达中,也会对口头交流产生影响。语文教学既包括书面表达,也包括口头交流,因此生字拼音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只是为了迎合考试而教学,那将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此外,练习中可能涉及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如果学生不了解,我会适当进行讲解。

  ②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虽然心里明白答案,却无法准确用词表达出来,导致与原意有所偏差。在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缺乏丰富的词汇储备,难以运用恰当的词语来润色文章,导致作文显得枯燥乏味。这说明学生的词汇量较为有限,平时阅读量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优秀文章,积累优美词句,提升词汇量,同时开展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阅读速度慢。一篇课文他们阅读完了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阅读速度比较慢,往往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在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快、准、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校效率,不然学生的基础仍然原有阶段,丝毫没感到自己在进步,读过了哪些书?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课内的文章,更重视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解释时,老师不需要深挖细节,问题可以设计得简单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相结合,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

  ②教材中的一些研讨与练习题难度较高,教师在引导学生做题时需要灵活处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他们在适当的难度下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更加强调人文性,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

  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新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我们需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因为要做小老师,学生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并做好预习笔记,取名为《学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有所得,考考大家,向你请教。上讲台的同学可以得10分发言奖,主动发言的得5分,被点名发言的得3分,开小火车轮到的'得1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上讲台的是龚双双同学,她向同学们阐述了诗歌的基本意思,表达的主要情感,基本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勇气可佳。王曼奇提出了一个难点:语气词“思”的独特用法,教师点拨:“矣”、“依”、“思”、“霏”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令诗歌读来韵味独特。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相继发现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叠词运用,一唱三叹的效果,今昔对比,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情景交融的魅力手法。

  本节课对学生说比较新鲜,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因此,本课时对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

  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

  老师再次总结

  (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反思: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译,一句话一句话地去翻译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烦,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会译句子,解释词语,这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费力去做吧不讨好,而且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真是苦恼。于是我开始寻找摆脱苦恼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这样两节闷的课,在11班讲课的时候,开始还好好地,我想这样构思,先请同学分好组,两人一小组,参照翻译书去自主翻译,把不懂的问题圈出来。接着再提问,由学生抢答。哪一位同学抢答上就给哪一位同学加分。想法不错,可操作起来很是失败。我就刚开了个头,就被我自己给夭折了,我刚请完第一组黄希雅提问,结果抢答的声音杂乱无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没有去组织,没有去再尝试,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给翻译了,真的是很费力,很不讨好的一件事。下了课我就开始思考,下节语文课如何上呀,这样子没有办法,我接着改变了一下,请同学把三四段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译,译是译了,可我没去分析,一是先由学生找出同学在译文中的错误,其次是我说出本句中的'重点字词,结果呢,也是一团乱。学生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上完了这一课,很是失败呀。

  接下来12班的两节课,我想可不能这样上了,可有什么好办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误打误撞吧,在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想法,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人背诵一段,可以给三次帮助机会。然后其它组同学考这位学生的翻译这一段。不带课文不带参考书,可向本组成员求助三次。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行动起来,我先让同学分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请同学来背,一组杨志祥,背得不错,不过再解释的时候就差了些,不过算是过关了,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接着邓琦琪,后来是刘璐璇,都不——学生自己去考学生,问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反而完全调 动起来,这是非常 好的。这种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大约有3100多字,全文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细心的孩子自然能够看下去,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怎样才能调动大家自觉阅读的兴趣,并且静下心来,品味文章的写作成功之处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运用教材前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前面的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看起来虽然还是毛发丛生,但因为全部是银白色的了,“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让学生们好好观察这张照片,让大家做个假想,“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这是一张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轻30岁,你觉得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看到年轻的托尔斯泰,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就已经笑出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这实在不是一张让人舒服的脸。“太难看了!”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听到他们的'评价,就会提出下一个问题:“这张脸也算是个性十足了,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觉得你能写多少字?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有的说自己能写200字,有的说还能多些;有的说要写他的大胡子,有的说可以写写他的眼睛和胡子。这时候我会说,“有一个人比你们写的都多些,他写了三千多字,你们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比你们好的?”

  这个问题一旦问出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翻开书,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要主动阅读了,这时候,老师不要提问题,因为这一篇文章读一遍是远远不够分析课文的标准的,等学生读好一篇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二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才会上起来轻松,上下来成功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 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 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单元,下面我将选取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谈谈自己个人的些许体会。

  都说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真正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特别时在面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篇幅较长的科技性散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篇原本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实充满情味的语言感受,使得语文课沦为不伦不类的环境保护课,甚至是思想品德课,不仅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连工具性教育都达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课中这个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出来,整堂课显得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因此,我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个体体验的鼓励和引导,尽量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素养之外不忘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头,我费了许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贴了四幅关于罗布泊的彩图,同时故意没加任何诠释性的'文字以引起学生的想象。

  接着开始上课了,我在前幅图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别是“罗布泊优美的春天”、“罗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罗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图让学生命名,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罗布泊寒冷的冬天”这个名称。于是我就让学生各自从图画中找命名的理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上课一声不响的几个人也在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着。学生们纷纷争着举手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意见赢得了最多的赞同:因为画面中虽然阳光灿烂,却是一片的了无生气,甚至都感觉不到一丝声音的迹象,让人平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万物萧条,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标已然达到,我又顺势推出了第二步骤,告诉学生其实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罗布泊!听了我的话后,所有学生都刹那间从刚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来,马上有些反应快的人会意地笑了,有些人则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显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简短的语言加以点评:“罗布泊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现在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机都已经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导出课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个导入的环节。

  接下来,我便按部就班地以生命的消逝为主线,通过寻找、分析具体的语句来梳理出曾经的罗布泊仙湖与现在的罗布泊戈壁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小插曲:一个学生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话——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对于这句话我本来只打算稍加解析,但这个学生不仅找出了这句话,还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读了一遍,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注意。鉴于此,我马上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转向了对这句话的分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分析其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理解这句话反映出来的现在的罗布泊荒凉、死寂甚至恐怖的气息。

  第二阶段,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借此体会作者深切而且强烈的惋惜、无奈、悲凉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由于直抒胸臆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语言特点,我就以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为切入点,让学生去寻找其余的感叹句,也让教学又回到了原先的预定轨道。

  很快,有的学生找到了文章第25段的“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先故意挑选了位女学生来读这句话,不出我所料的是,这个女学生一下子还不太放得开,只是中规中矩地念了一遍。她读完之后,我适时强调了结尾得感叹号的作用,并叫了一个平时比较活泼的男生用夸张一点的语气大声地再读一遍,结果这个男生读的时候特点加重了“又是人”这三个字的读音,引起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赞赏,让原本慢慢有点沉寂下来的课堂气氛重新又高涨了起来。我让全班学生模仿刚才男生的方式把这句话齐读了一遍之后,让要求他们寻找更多类似的句子并试着自己去试着读一遍,然后进行了一个朗读比赛,课堂气氛一时如沸水不止,连带接下来的主题探讨环节也是水到渠成地顺利完成了。

  在最后课外拓展中,我抛出了一则有关于新疆政府正计划制定策略来改善罗布泊现状的材料让学生自由讨论。开始时学生大都拍手称快,罗布泊有希望恢复到以前的美丽景象。我又提了个问题:其实现实中与罗布泊相类似的例子不止一个,文章结尾提到的青海湖和月牙泉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真正在破坏水资源的罪魁祸首是谁?新疆政府是在给谁“买单”?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保护水资源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一堂课上完了,留给了我许多的启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到审美是关于形象的直觉,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可谓是得天独厚,本堂课在无法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运用直观的图片供学生观摩,比对罗布泊先后的巨大反差,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又激发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本堂课中我切身体会到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良好的反应,课堂气氛“一波三折”,整堂课有如一场波澜起伏的音乐会般美妙动人、余音绕梁。另外,语文教学需坚持“本本主义”也是一大收获,声嘶力竭地喊一些空洞的口号和抓住文本,品读语言,体味语境,从而把握来把握内涵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优点是:

  1、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处理基础性知识,学生对基础文字的掌握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不足及改进方面:

  1、由于学生对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认识不深,应让学生课前多搜集有关自然美景及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再结合课件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直观感悟。如此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2、讲解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领悟,促使文章分析的不透彻,学生的主旨把握的不好。

  3、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不够,对教材挖掘的不深。

  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多听课,多读书,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知识,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13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14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25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2-23

【合集】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1-0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5-10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推荐]05-25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