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经典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7 17:03: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在口语交际《我的想法》的课堂上,我提出:“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怎样看?”只看见教室里稀稀拉拉地举起了几双小手,抽他们起来,回答几乎是一样,“我觉得他做得很好。”“我觉得他做的'对。”“我觉得他做得好。”然后再也没有其它的语言进行表述。当我问:“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举起的是同样的几双小手,回答也几乎一样。仍然是说我认为我会,我要当劳动委员……只有一个同学说要当学习委员。接下来就是冷场,冷场……

  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学生发言面不够,发言的质量不高,语言表述也不够清楚明白。我认为原因有: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外面的世界较少,导致视野不开阔,想象力不够丰富,思维也不够活跃。另外,加上学生胆子小,不太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太好。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常到外面去走一走,瞧一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用激励的方式奖励爱发言的同学,同时带动其他同学,让学生逐步克服害怕心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敢于怎样说,再逐步过渡到怎么说就怎么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出自文学名匠冰心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爱,因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教育学生要爱护小鸟,爱护小动物。

  这节课,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教学情境:一开课,我就通过几幅可爱的鸟儿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到本文所描述的内容中,激起学生对这只小鸟的喜爱,并通过知道有感情地朗读,体验小鸟的快乐。如:抓住“探出头来”的“探”字,让学生想象小鸟还会看到哪些好景致?他的小脑袋里会想些什么呢?从读中让学生感受到小鸟的快乐。

  其次,播放课件(小鸟被突如其来的弹子打伤了,两只老鸟如何抢救受伤的小鸟的画面),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做批注,写出读到这里时内心的感受,体会两只老鸟对孩子的爱,那种浓浓的亲情,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了对这只小鸟的怜悯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小鸟的方式不对,才造成小鸟的悲剧,那两只老鸟又是何等的伤心难过,并从中感悟到亲情的伟大。进而让学生在早已准备好的剪纸鸟上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对小鸟说,也可以对孩子们说。写好之后贴到黑板的'“树”上(简笔画),让小鸟重归树林,重返大自然,快乐的生活,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后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欣赏鸟儿哺育的图片,引出白居易的古诗《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业部分,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那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编完。作业收上来后,发现孩子们编写的故事内容丰富,想象合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在于:

  1、课前查阅了有关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给孩子做了讲解,让他们对这个孩子有一些理解和认识。

  2、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方面做得很好:如看见课题,我给学生提问:小萝卜头是谁?课文写了他什么事情?

  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小萝卜头的家在哪儿?()肖萝卜头在放学路上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杨欣苗)这个虫子是什么样子的?( 杨俊义)然后我又提问,发现了这只虫子小萝卜头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3、在引导孩子感受小萝卜头的处境时,引导很成功,孩子基本能感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在引导孩子感受小萝卜头是个对生命的同情关爱时,引导很成功。让孩子理解课文很轻松。

  4、让孩子学着小萝卜头在放飞虫子时的快乐心情时,让孩子一边拍手一边说着小萝卜头的话,感受很到位很投入,让孩子理解到小萝卜头当时那种愉快地心情。

  5、在教学生字这个环节时,采取小老师教读,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提高了其他孩子学习的兴趣。

  本课不足之处:

  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做得不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园内的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展示了北海公园的美丽如画,精致典雅。我用争当小导游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同时配以课件生动真实的展现北海公园的美景,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体验、感受公园的美,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去过哪些公园?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公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困)

  2、下面老师要带你们到北海公园看看。(板书)北海公园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思考:北海公园给你留下最初印象是什么?

  (板书)美丽的

  3、我们到那里看一看怎么美,不过首先得把这节课的字词读准确。

  出示:

  皇家建筑琼岛苍松翠柏宫殿庙宇

  亭台楼阁水面开阔一尊朱红色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

  4、默读课文,思考:介绍了那几个景点?都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5、汇报:琼岛四面环水

  白塔高大雄伟

  五龙亭造型别致

  三、细读课文:

  自学提示:读你最喜欢的景点。说说是怎么写清楚的?你准备怎么向大家介绍?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琼岛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琼岛的美丽。

  2、指导朗读。

  3、利用填空的方式指导背诵。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白塔的课件。学生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

  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演示。感受白塔每一层的美丽。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五龙亭的课件。学生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2、按由中间向两边,再由上至下介绍五龙亭。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用你收集的图片,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由下至上、中间向两边、从左向右等)

  (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介绍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22、美丽的北海公园

  琼岛美丽如画

  白塔雄伟精美

  五龙亭造型别致

  课后反思:教师是新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要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话我的重复过多,语言还不够凝练。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意识,辅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怎样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学习完美融合,我做的还不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其实以我自己的个人爱好,我喜欢情感类的文章,但我想挑战自我,于是在本次的课堂教学大赛中便选取了这篇课文。通过研读教材,我觉得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本文从石头书的样子、字、画、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以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易懂、乐学;同时关注学生读书、表达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写作方面的的指导还有更仔细……。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他们积极踊跃,畅所欲言,理解到位。没想到选了一篇与自己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文本,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于挑战,自己会更加成熟和老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由于这节课是新教师亮相课,所以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之前,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打算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然后让学生概括出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执着追求的优秀品质。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提前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生字的学习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加上自己课堂语言琐碎,使得整个课堂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品味课文,概括问题。并且课文内容没有完成,只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重点问题还没涉及到,显得本末倒置。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很失败。

  课后我自己做了认真的反思,从自身来说首先是自己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没有深入研究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不到位,课堂上线索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其次是自己上课语言太过随便,话太琐屑。第三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到位,而且太过消极。应该多表扬学生,多肯定学生,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地的状态下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加强学生识字的自主学习。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我想自己确实还是太年轻了,我不了解不懂不明白的东西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多去向老教师学习,把握好自己成长的每一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0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

  (1)、读词语,情趣盎然

  (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己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位教育家选择一所小学的三个学生做一次“逃生”实验的游戏。在其他地方已经做过很多次了,没有一次成功的,但在这一次却成功了。教育家目的是对学生的品行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课堂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险!快上来!一……二……’”,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在生生评价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读的同学在快慢上没有掌握好。而当第二位同学读的时候,又把“危险!快上来!一……二……”读的太快。这时,其他同学就不同意了,这么快三个人根本来不及把三个小铅锤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然小女孩的`话也来不及讲了。又因为课文中用的是省略号。所以到最后同学读的时候是既紧张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 “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因此,当一位同学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对,应该要快一点。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

  本篇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和优美的旋律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词成了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学生普遍被优美的旋律陶醉了。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却碰到了一些自己难以忘记的情景,每次都给我带来了很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教学这一课时,我们是要求孩子们经过了充分的读书、预习,对“读准读通”已经没有了问题。课堂上除了进行字词的教学外,就是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课文的主旨: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祖国人民和党所给予的`。

  第一部分没有什么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孩子们感受了海面、小船、白塔、绿树、红墙的北海公园之美景,体会了孩子们尽情欣赏美景的心旷神怡。

  第二部分课文内容是这样的: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部分比起第一段更多了一种朝气,更添了一份快乐,有明媚的阳光、有活泼的小鱼,有愉快的歌声,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相对于第一段更生动,更有活力,这进一步表现了孩子们在北海游玩的愉快心情。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课以前人教版六年级的教材中也有这一课,每次在教学中我都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有所反思和提高。为了“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课堂上有学生不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此,我干脆撒手让课堂演变成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且是经常要用一节课的时间,虽然大大超出了自己教学计划,但我认为还是很值得我去总结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上次的课,我没做教学反思,原因是我太懒了,还好,我能及时醒悟,反思是让自己进步的力量。英国作家托马斯说:“我喜欢那种以微笑面对困境,能够从挫折中积聚力量,通过反思而产生勇气的人。”懂得反思,善于反思,也是一种能力。从现在起,我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一、过渡语不够自然,有些形式化

  我自己感觉特别明显的是海洋公园的这一段,当几个学生说到海豚和海狮的表演精彩并进行朗读以后,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这时,我忽然想起备教案的时候,想的那句过渡语挺好的:“看着这生动的画面,读着这有趣的文字,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豚和海狮表演的现场呢。瞧”。课后,我想,当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时,孩子们已经做好了读的准备,我后面一说,反而显得多余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还有一处是“齐读这个自然段,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夜景吗?”刚开始几个孩子说了灯的海洋、五光十色这几个词语,于是我提醒:“不再只关注了第5自然段,从课文的其它自然段去找找。”这时,小邱不负我望,把“璀璨”找出来了。现在,我想,如果当时都没有找到,我又应该怎么引导比较好呢?

  二、课堂生成还不能随机应变,过于死板

  课开始时,词语读罢,我问:“小朋友,读了课文,你知道香港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香港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地方。”有个学生说:“香港是个万国市场。”于是我提醒了,“书上有一个句子,是总的来赞美香港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时,孩子们开始翻课文了。我环顾了一下,发现小钱翻的正是这页,看来他已经找到了这句话了。果然不出所料,他答对了。我觉得现在我设想的课堂还是蛮“理论”化的,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我是以教案为标准,拼命地把学生的回答往我预设的方向靠,不是“标准答案”的,我就过滤掉;是“标准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其实这反映出我还没有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加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就是本事了!

  三、多次口误

  第一次是在海洋公园的说话训练那里,小江同学说了“海豚的水上芭蕾”表演,我说成了“多才多艺的企鹅”。第二次,把小杨同学的当中一个字读错了,想来是当时太紧张,声音有点颤拦,音发错了。第三次,想叫的是举手的“小谢”同学结果出口却成了没举手的“小黄”同学。以后可要注意喽。

  四、课堂生成不深入

  “出示香港夜景的照片,看了这幅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回答。“你能不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赞美香港呀!”我目的是想引出第一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结果孩子就读起了后面的几句话:港湾里的灯光、马路上的车灯、高楼大厦上的霓虹灯。于是,我灵机一动:“这么美丽的灯光汇成了——一个灯的海洋。”这样总算行了,但是我说出来的。现在,我想,如果当时看着香港的夜景图,让孩子们说说这幅照片里都有哪有灯光,香港被这些灯光包围着,看起来像什么,效果会不会好些?

  我还想说:

  谢谢

  认真听我试教、给我很多宝贵意见、我心生感动的师傅及朱老师;

  给我鼓励、赞扬的热情的声音的老师们;

  抽出时间来听我课的老师们;

  ……

  你们是俺心中最可爱的人!

  现在,我还想听到你们的声音……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清楚明了,使学生一学就懂。因此,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教师无须作过多地讲解。同时,本课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可设计一定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另外,青头身上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解救朋友的丰富情感和品质值得学生仔细朗读品味,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红头,仔细品读相关语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对牛胃结构是很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牛胃的知识和图片,自己则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写了补充材料“牛的自述”,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牛胃知识,为想象提供知识源泉。学生就是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语文教学需要文道有机结合,需要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因此,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这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提倡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体会红头的危险遭遇后更深入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帮助意义重大。然后在品读感悟青头的品质中更真切地领悟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红头在心中还会对青头说什么?”让学生通过红头的口气说出对文本思想的领悟,将文本承载的人文精神内化于心。情意目标的达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8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2

语文s版上册教学反思03-11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3-16

语文上册雪孩子教学反思02-16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通用09-27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10-06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