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华)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一、教给看图方法。
我告诉学生,图有单幅图和多幅图之分。对于多幅图,一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
1、先整体观察多幅图,弄清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2、仔细观察每幅图,注意背景、人物动作和表情。
3、再整体看图,思考图的主题。
二、例文引路,探究写法。
我先带领学生按以上顺序看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例文写法。
1、一幅图写一段话,层次分明。
2、可以展开想象,把人物的语言写出来。
三、挑剔例文,共同修改。
我告诉学生,这篇例文要我评分只给70分,再看图,你觉哪不足,该怎样修改?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出以下几点:
1、观察得不够仔细,重点不突出。比如,第三幅图给小树脱衣应是重点,但小作者仅一笔带过,没有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细致描写。
2、没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第一幅中的小鸟,中间两幅图中的小树叶子的变化,及最后一幅中的太阳,画画的人绝对不是画蛇添足,也应有一定的用意,都可展开想象,添加上去。
3、重点不突出。四幅图平均用力,没有详略。最后,师生一同口头修改。
四、运用方法,尝试习作。
例文后面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图《小猴游公园》和《亡羊补牢》,学生纷纷拿笔任选其一练写,一节课成文。教后思: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尤其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与同学就活动主题进行商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及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能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策划活动,列出节目表,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在倾听与合作中活动,表演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交际与习作的效率。
教学准备:
⒈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⒊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⒈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是一个不管什么时候,一想起就会让人感到亲切的名字。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始终是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叶落归根告老还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你收集了哪些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诗句或歌曲?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感,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浓浓的乡情,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欲望。]
⒉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⒊小组交流讨论
⑴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⑵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可以提示采取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我做家乡小导游、课本(诗词)剧、编小报等形式进行活动。
[活动的形式,最好符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
⑶根据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活动方案,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小组学习,彩排活动内容。
⑷小组具体商量内容、分工等事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五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五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根据课时安排及五年段学生的特点我决定上《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公开课,我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教学中突出以读带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老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最后读懂文言文,明白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执教完《白杨》一课后,我深深地感触到: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地去读,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文章的内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领会出文章的中心。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金秋季节,一年一度的小组教学又开始了,这次小组教学虽然做课的只有潘硕和谢媛两位老师,但是全组的老师都十分重视,从选课到备课到评课都得到了组里三位老教师(于舟、孙秀琴和王雁)的关心。
本次小组教学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启发学生利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体会课文的内容与情感。
一、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在备课时,老师们首先认真读教材,做到一读了解内容,二读把握要求,三读钻研教法,在反复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特别是结合本班的情况确定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做课老师总结了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以及体会文章情感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与文中有章可循,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适合自己的巧妙的'学习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自身也感到在这种深入的研究中很有收获。
二、交流备课体会,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参加讲课的两位老师一方面向组里的老教师请教,听取建议,一方面互相交流。潘硕老师在讲《猫》一课时,谢媛老师讲自己认真的备课体会告诉他,并且介绍了自己在备课中所总结的学习方法,潘硕老师则结合本班情况加以改进;谢媛老师在讲《记进化的双龙洞》时和潘硕老师一起探讨关于“内洞”部分的方法,两个人在交流中都能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种真诚的态度是两位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受到启发,彼此都有提高。
三、注重课后评课,以利创造新高
老师们对于小组教学活动的重视不仅在认真备课与认真上课上,更体现在课后的认真评课上。没上完一节课,组长都组织听课老师进行评课,特别是给授课老师提出授课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真是我们小组教学活动的延伸,我们感到人认真做一节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后能够在老师们的评议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我想,这也正是小组教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今天,我教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上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了很多……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编入教材时略有改动。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接触白话文,为将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一些准备。由于本课是记叙梁山好汉的话本,因此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不太适应学生的语言习惯,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开始检查朗读情况了,学生都积极举手,我喊了两个同学读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韩枫也不示弱。他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大声说着:“刘老师,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跃,我便请他站起来读第3自然段,然后又请了几个同学,没被喊到的几个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几声,我转向那几个学生安慰他们说:“等会儿还有机会,我们先来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说实话,今天读课文的几个同学除了韩枫,朗读水平都属于中上,对于韩枫能读得怎么样,我心里没有把握。韩枫是什么样的学生呢?似乎每个班级都会找到这样的孩子,他热情、单纯、好动、顽皮,有时会少写点作业,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又不付出努力,课堂上无论会不会总爱积极举手,老师请他回答时,往往不是回答不上来,就是张冠李戴,他读书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两个学生较顺利地读完了,个别字读错了我就及时纠正。轮到韩枫了,他刚开始读得还可以,当读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这句话时,把这句话读断了,我请他再读一遍,仍然没有读好,有几个学生顿时把手举起来了,我说:“请别的同学试试吧!”韩枫顿时泄了气,无奈地坐下了。
我请陈露读了一遍后对韩枫说:“韩枫,请你再读一遍,好吗?”韩枫赶紧站起来,很兴奋地端起书,重读了这句话,可惜的是他满心想读好,就是不能如愿,又读断句了。“唉呀,你还是坐下吧!”“刘老师,让我读!”很显然,同学们有点不耐烦了,有的高举着手,有的小声地埋怨着。再看看韩枫,耷拉着脑袋,一脸的沮丧。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便微笑地鼓励韩枫:“比刚才好一点了,再来一遍!”韩枫鼓起勇气又读了一遍,虽然没读断句子,但不够通顺、流畅。我满意地说:“好!又进步了!”我对其他学生说:“其实他能读好,只是有点紧张,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请韩枫再读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负众望!好吗?”同学们都友好地同意了,韩枫读这一句时是那么仔细认真,生怕再出错,还好,他终于读得正确流利了。他舒了一口气,我也舒了一口气。后面的课文我坚持让韩枫读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错了一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儿。学生们不由得为韩枫鼓起掌来,我也激动地说:“真不简单,这么长的课文能读得较为正确、流利,说明你韩枫一点不比别人差,要有信心啊!”韩枫也很激动,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尽管今天的语文课没来得及写字,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我想:一个老师的耐心、宽容、鼓励、信任是多么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个小小的环节,但对于韩枫这个个体来说是多么关键!他体验了由失败到成功的学习过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历程。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从而培养了自信,这是多么可贵,多么难得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突发其想,我突然想让我教的六年级同学来考五年级的单元试卷,然后从“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三个指标来看一下。具体的情况如下:
五年级共三个班,选最好的一班评出这三个指标。我教的六(1)班语文功底还可以,我就想让他们跟五年级比一下,看经过一年的学习,是不是能大大超过五年级的同学,还是无法超过。这样做的目的:想试着调查一下,一张试卷到底能反映孩子多少语文能力?还有一个问题:考试相对一直不好的同学,他们到了社会上,工作与生活是不是仍是比不过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考试的综合成绩是不是与将来到社会上的生存质量成正比。
结果是我班(六年级)用五年级的一二单元试卷测试,效果比起刚测试的六年级的一二单元明显差得多,不及格多了四个(原来在五年级时只有一个),优秀人数也只有10个,(原来在五年级时近30个)。从与五年级对比来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字词方面很差。
有很多常见的字,在五年级时,他们几乎没有错,可现在再写这些字却错了很多,如“俸禄”“歇脚”等,连平时成绩很优异的同学也错了。我们的生字词有很多都是不太常见了,只有在课文中才出现,一学期后,学生见这个生字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也就忘了。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怎么办呢?学生只有多用,或多看,才能记住,否则当时学得太熟练,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
2、关联词语的应用很差。
这方面的运用比五年级强不了多少,我也很苦恼,学生在自己的带领下,很注意读书感悟,又读了不少书,他们的理解能力一定会比一年前有所提高,可对这方面却显现不出来什么特殊的才能,到底怎么回事?错的最多的两题是:
1、( )星期天下雨,我们( )去秋游。
2、查字典,( )能知道字的读音,( )能知道字的意思。不少学生错得和五年级同学一样,填成“如果星期天下雨,我们就去秋游。”有些同学甚至把原文改成“不去”。唉,都六年级了,为什么这样的题还错得那么多呢?
3、背诵课文部分错误太多。
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默写错误较多,这就令我很疑惑,要是一般的背诵课文,错多或许也是正常的,可这么美的韵文学生也默不出来。这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很有想法。也许因为学生当初背是为了背而背,为了考而背,而不是真正地喜欢这文字,发自内心地想把它背出来.我们是不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很生硬地要求学生的背诵。现在,我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法,试着让学生们能达到自然的背诵,即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后,再情不自禁地背出来,因为我自己平时就是靠这个本领去背诵课本中优美片断的,但又不知这种方法能否成功。
现在,我一直想着,一张试卷,特别是一张语文试卷,是否真能检测出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呢?五六年级的语文试卷又有多大的差别?上面讲到两个词的错误,我现在觉得非常的正常。那两个关联词填空,特别是第一个,我更觉得是个挖好等学生跳的陷井,其实如果我们再让学生读一遍,他也许就能做正确了。学生在平时写作、说话等应用时,他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吗?我们教师不也写错别字,不也会经常忘记了某个字如何写?学会的都记住那太可怕了,遗忘是正常的,关键是一个重复度的问题,经常用的字,学生可以不会忘记,就在那学期学过,那学期考过,在以后的日子里却不用了,或者说不常用了,忘记那也是符合遗忘规律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桥》在教学中我至少讲过两遍,但是每次讲完都觉得效果并不理想。面对生死关头的紧迫,学生们并没有体验过,无法理解危机情况;而父母尤其是内敛的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深沉的爱,有些需要细细品味才可见。这些对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都产生了障碍。
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对课文的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第一课时一般是生字和课文大意,这篇文章两个课时同等重要。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对于洪水的理解,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洪水到来时的猛烈,逐渐上涨的危险,作者特殊的写作表达手法。这些都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
当我把课文段落放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很快的找出来人们惊慌失措的重点词语。在朗读时,也明显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安全地撤离了村民后,老汉才想起来自己的儿子。和前面一样“吼”,但是用意和蕴含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了。动作“用力”“推”,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的表达简洁却意味深远,孩子们能入情入境地体会父子情深。
大爱无疆,大爱无私。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话,而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课文其实就是描述了人间的大爱和父子间的小爱。
作为村支书,他必须为村民考虑,他要忘却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儿子都排在了后面。而作为一个父亲,他当然爱着自己的儿子,所以在他们两个人中,他首先想到让儿子脱离危险。爱,是无言的,尤其这个老汉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对课文题目的解读。桥,既是真实存在的那座系着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桥,也是老汉为了党员和人民架起的.心灵桥,让“为人民服务”这句我们党的宗旨落在了实处。
语文课文的选编都十分的讲究,可以说学无止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需要我们不断的揣摩研究。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计感触又不一样,也许我的课件又会给学生呈现不同的内容。但是每一次的新发现,新感触,都令我欣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本文是小学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设置悬念,引领我们走进变色龙,解开这个神奇动物的奥秘。作者按照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揭示变色龙的特点,提醒人们要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第一课时后,牟校长、曾主任的指导,令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以下为反思:
做得较好的:
1、学生朗读得比较好,因为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本篇课文充溢趣味性,学生比较爱读。所以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
2、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感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积极性。
今后需要注意的:
1、没有利用好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读课题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这些零碎的问题归纳为三类: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这样设计,课文层次清晰、板书干净整齐,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学环节不紧凑。开课环节啰嗦费时,不必介绍枯叶蝶、尺蠖,应该直接导入新课。本课的分段要求已经比较明确,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讨论。在检查学生朗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组同学读1—8自然段(发现变色龙)、一组同学读9—15自然段(端详变色龙)、一组同学读16自然段(放回变色龙)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多钻研教材,多向老师们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完成词语积累,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并结合课题进行写景的习作片段训练。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感受比喻的好处。课文的景物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我引导学生把比喻的句子删去后再读,比较前后的感觉,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受荷塘如诗如画的美。作者笔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运用比喻向我们再现了荷塘的美景。如:“浮光跃金”、 “嵌”、“泛”、“漾”、“点缀”。我让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去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这是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荷塘的美景,感悟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为仿写提供了范例。
有了充分的备课作为基础,在课堂上,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在美读、欣赏中引导学生探讨把荷塘写美的方法,进而让学生明白在景物描写时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颜色的词语能让描写更生动,更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多数学生完成了景物描写片段,并能恰当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教学目的基本达到。
整节课我感觉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品读感悟的环节过于繁琐,设计时更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最优的教案,在上课时自己要按情况及时调整,力争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去年10月,到杭州参加语文教研组长培训活动,曾经听过特级教师虞大明上过这节课,他以一个“奇”字,“奇”在何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潜心涵咏。抓好重点词,课堂内容来自语言,课堂操作落实语言,课堂细节敲打语言。他又引导学生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体会“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他是大师级的,我自然无法让自己的课堂达到他的境界。当然,我也还记得在听完他的课后汪潮教授的点评指导,他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是半独立阅读的课文,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方法,要减少教师的设问和牵引,要更多的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不应该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上。
于是我把这堂课定位为“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内容,从细节描写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设计,始终考虑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取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7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语文》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反思04-0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1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16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04-02
[精选]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09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02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