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4 10:33: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一块奶酪》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在指挥一群小蚂蚁搬运奶酪的途中,面对掉下来的一块奶酪渣是吃还是不吃引发的.风波,告诉孩子们要像蚂蚁队长一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幼小,同时也要学小蚂蚁遵守团队纪律,听从指挥。整篇课文,语言表达浅显易懂,贴近儿童,故事内容生动曲折,在蚂蚁队长一次次的内心挣扎矛盾中,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往下读,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影响。

  细细品析这篇文章,从课文的导读可以看出学习本课主要有两个任务,即了解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欢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要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难题,但如何把这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却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挑战来获取的一项技巧。为了帮助孩子们能够在归纳主要内容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除了引导孩子们运用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及以前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前的自我尝试概括,还需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概括做到简练、清楚表达又不啰嗦。对于这样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找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对孩子们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这时孩子们不管是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就轻松多了。

  课文中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可谓是这一个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们在评价蚂蚁队长的时候,需结合文本谈自己评价的理由,这也是编者要让孩子们沉入文本,细细品悟的意图,为此,课堂上不在内容上做过多的解释,更多的时间要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作者如何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来表现蚂蚁队长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将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蚂蚁,来创编自己的经历,学会编写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语文老师可能都是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孩子,恨不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在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因此,对于略读课的取舍问题仍需继续思考,继续摸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桥》。

  二、词语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与人们的恐慌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大屏幕上的词语,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挡)朗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让我们回到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并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作批注。 大屏幕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指名多人谈体会、朗读,随机点评。)

  3.想不想看看这可怕的画面?(播放录像)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这是怎样的关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相机板书: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们的表现,用线划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的?让我们钻进语言文字中间,读出人们的慌乱来。(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生!

  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这座木桥是──(相机板书:唯一求生)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这样的状态,这唯一求生的木桥能不能助人们逃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再读句子)

  5.过渡: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7~1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感受深刻的字句,并把感受试着写在句旁。

  2.交流:

  (1)镇定的老汉。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c“.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板书:先别人后亲人)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朗读: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加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加上老汉的表情、语言,再读。)

  c.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相机板书:先亲人后自己)

  3.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让我们把“父亲”“儿子”这两个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中去,再回顾一下木桥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结(指板书):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他是个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

  1.过渡: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2.此时,全村一百多号人却在安全的彼岸。同学再读一读课题,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桥”到底是什么?(板书:生命桥)

  3.小结:老汉用生命维持着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坚持着求生的顺序!请你再次投入地读一读课文第7~23自然段,读出老汉镇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无私的形象(指板书)。

  五、感悟老汉精神实质,理解“党群桥”

  1.品读。

  师配乐朗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

  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3.比较:哪一句好?为什么?

  (1)放慢了语言的节奏,更增强了悲剧的氛围。

  (2)两个人啊!老太太同时失去了最亲的两个人。牺牲自己容易,牺牲儿子可是心头剜肉啊!这样的老汉,这样的党员,留给人们的仅仅是悲痛吗?更多的是什么?

  4.是啊,这不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读出悲壮来!

  5.情感升腾,精神永存。

  (1)小练笔。

  a.祭奠的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乐起)

  (2)揭示“桥”的第三层含义。

  老支书就是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的优秀代表,这样的党员才真正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相机板书:党群桥)

  6.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老支书(指板书)──这样的人,老支书这样的党员。(音乐起)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出发,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因为是农村小学,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让学生回家观察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可自己拼读、可同桌互读、也可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鼓励学生自己上台朗读,让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评选出“小诗人”,教师适时给予奖励。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并适时播放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锄禾》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初次尝试古诗词教学,收获颇丰。这收获,包括个别教学环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让我体验到了些许成功的愉悦,让我对这个以前所惧怕的“未知的领域”不再望而却步,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这节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听课老师们给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明确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怀。上阕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欣赏音乐、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阕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用姜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如何把这样说理性的抒情内容上得“有理有趣”,正是我最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反观我的课堂,下阕的教学完全是“植入式”的,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所以孩子的感悟不深,课堂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现象。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情有趣”,可以从以下方向去努力。

  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可谓是有喜也忧。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

  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

  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三、导入环节不够恰当。

  等到我真正的上这一课后,才发现我曾经的自以为是。为了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干瘪的进入到课堂主题,想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设置的讲梦话,学生难以理解,且关系好像不大,反而为后面教学走了弯路。其实,我下来之后也看了网络上有很多很妙的导入都是值得借鉴的。如一位老师朗声诗歌《罗布泊今昔》——

  楼兰女郎/有着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脸/映亮罗布泊涣涣的春水/胡杨树像茂腾腾的'小伙子/却羞涩地撩不开她的面纱……

  楼兰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罗布泊的梦里/罗布泊把涣涣的春水/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把所有的美丽/留在了黑色的文字里……

  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导入新课,就是不错的做法。

  四、朗读缺乏层次性。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22段时出现的过错就很明显。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当一个学生读完这段话后,我便问:“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他回答后我马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读完后紧接着找了几个同学来读。看学生读得差不多了,便开始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赏析本段,赏析完毕后,马上又提问:“这一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结果学生又读了好半天,就这一段浪费了近乎十分钟。课后想来,这个细节处理得不好,其实,一学生读完后,就可以从字词入手赏析,从而深化到情感朗读上。而无需让学生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纵观全课,我在新课标的把握上还欠缺很多,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多。对于“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实践的还不太好,后期须待继续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与我们的柳州山歌比较接近。

  教学时,重点是指导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诗歌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句富有情趣,要读得活泼,答句简洁明了,要读得更定。每小节问答后面都是具体描述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答句的内容,结合插图,读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熟课文后,让学生回忆柳州的山歌,有的学生马上说:“我会唱,我会唱……”有的干脆唱了起来“哎……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罗……”我说:“你们能不能歌词改一改?把《水乡歌》当成我们柳州的山歌来唱?”学生们兴趣高涨,马上操练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改成了“哎……水乡到底什么多咧?嘿了了罗。哎……水乡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罗。千条渠来万条河咧嘿了了罗,池塘一个连一个咧,处处绿水荡清波罗……”。先师生对唱,然后分男女生对唱。并希望回家唱给父母听。最后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做到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在“感悟”“积累”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在导读环节中,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既关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又注重读的层次性;在“运用”方面,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内容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共同赞美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一、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二、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XX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 、 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当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今天上午进行青年教师展示课比赛。我是一号授课老师。我授课的内容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掌声》。

  本次比赛以无声授课的形式进行。通过比赛,展现了我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孩子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无情的嘲笑,想不到同学们给了他鼓励和掌声。从此她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

  教学要突破的知识点有:

  一、学会默读课文,感知文意。做到不指读,不出声。

  二、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感受到英子前后的变化。

  三、练习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本次无声授课,我设计了掌字的教学。通过文章的题目来认生字,把生字放到课题中学习。通过老师的配乐朗读,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感受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最后作业布置中进行课文复述的练习,把英子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同时进行情感迁移拓展,生活中不仅掌声可以鼓励帮助人,早上的一句问候,上下楼梯的礼让都是最美的行为。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更要把爱和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做文明的接班人。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要注意表情和态势语,说话要自信有力,情绪饱满。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评语多样化,充分展示到位。把握好课堂上的台风。在内容设计上太多,流程进行的太快,没有铺展讲开。区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重视生字教学,增加识字方法和识字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由原来的忧郁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改变后的开心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设计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我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有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掌声和给予别人这样的掌声,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这堂课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以至于最后显得有点慌乱,“有话没有时间说”,这就说明我前面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理解的过多,而读的却很少。只是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领着学生把内容读了过去,而没有细细的品读。这也就导致了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话的时间长了些,课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另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读课文感情不够深入,拖音现象严重,有待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听刘老师的课,宛若坐在小舟中顺流而下,没有惊涛骇浪,却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小学语文听课反思。以下可能条理性差一些,但确是我感触到的一些:

  1.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同学们真会学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正面鼓励了学习态度,我相信孩子会非常愿意跟着老师继续往下学习。反观自己的课堂,正面鼓励、侧面表扬、竞赛激励是经常用的,而且效果明显。课后自己也会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励技巧去正面引导,而非负面,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越来越好。

  虽然坐的离刘老师课堂远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视线中揣摩到老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老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传情达意”。这是我现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心与学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共同探索知识更广阔的空间。

  2.课堂上的一动一静,都是优秀课堂常规的展现。回答问题时踊跃而不乱序,思考问题时积极而不躁动,朗读课文时认真而不怠慢,这种种的种种都强烈地冲击着我。反观自己课堂,课堂常规着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上课10分钟之后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去规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几个个别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是很久,一堂课中我要经常去鼓励。听师傅的课,现在师傅很少费口舌去规整课堂,孩子表现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课堂正常吗?自己给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这学期的课堂常规有时候觉得还没有上学期好。原因:自己在课堂常规要求上有些放松。这学期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巩固,在习惯和常规上有些疏忽,殊不知,习惯和常规是正常传授与巩固知识的前提。这一阶段我在尽最大努力去弥补过失,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3.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牢记在心。“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读第一段)我画的词语是‘装饰’,因为…….”清晰、简明、大气。这种方式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引领,而非是仅仅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觉得我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入我的'课堂。

  4.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初读课文---词语和生字---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观自己的课堂,大体环节设计上基本上没有问题,把握不太好的主要还是最后一个环节理解感悟。问题出现要依靠自己去解决,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彻,把握准确重点难点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讲授能力。多涉猎各方面知识,视野开阔,从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审视文本。

  5.使淳朴的乡下人家与古诗对话、融合、提升。在刘老师课堂的尾声,学生齐背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赏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建的《雨过山村》,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刘老师又推荐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时候》。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广阔世界里寻觅更甜蜜的知识,不仅一起寻觅咀嚼,还推荐放手,告诉孩子们课外还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们去寻觅。鼓励孩子跳出课文,去生活中找寻知识的源泉。我想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厚重的文化积淀。我觉得我越发重视晨读中的古诗教学了,在不间断的背诵和初步感悟中,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会越来越厚实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情境教学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4、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素养要从小学生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一、导入新课方式多样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能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否则,学生容易分心,人在课堂,心不知道早已跑到哪里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就自然会大打折扣,自然谈不上有什么课堂效率,所以课堂导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对学生学科兴趣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导人新课的方法不可千课一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媒体导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如讲《桂林山水》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风景,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如画风景中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故事导入由浅入深,寓庄于谐。如再讲《司马光砸缸》时,我说道: “在宋代,有一个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知道是哪个故事吗?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个人呢? ”

  有的学生说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着,我让熟悉这个故事的学生讲述该故事,讲述故事的学生讲得生动形象,听故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昧。学生讲完后,我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原版故事,看看司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来营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

  谜语导入,曲径通幽,趣味横生。谜语导入,饶有兴味,平添了一种情趣。

  此外,讨论导入法,创设条件,引导发现;成语导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当然,导人新课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削弱教学内容的渗透。

  二、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应该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每节课我都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们有兴致去探索更多、更新、更深的奥妙无穷的语文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为一切学生服务,所以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如何,他们悟性的高低,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好语文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经常会在文章中遇到自己不会读的文字,这就需要通过求教于老师、同学或借助于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

  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维。 当然,对小学生的阅凄能力不可要求过高。可以把品读、赏读、美读作为读书的一个目标,通过播放一些录音、视频,让学生领略阅读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从音调、高低、快慢、轻重等诸多因素加于指导,让学生热爱、学会阅读。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增强课外阅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对与课本无关的读物不感兴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就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四、增强教师自身素养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不断充电。

  充电内容的首要一点是要更新观念,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在敬业、爱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材上。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材,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0-1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7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29

小学语文《草》教学反思08-05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8-29

小学语文《太阳》教学反思08-25

小学语文《画》教学反思05-2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