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如在完成《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不会”“那么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它会怎么做呢?”请大家续写这个故事。
一个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停在一棵大树上,恰巧又被出来寻食的狐狸发现了,狐狸馋的直流口水,就故技重施,故意和乌鸦套近乎说:“亲爱的乌鸦,您好!你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也没看狐狸一眼。
狐狸一看一计不成,又摇了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去参加选美比赛一定得第一。”
乌鸦心想,又想骗我的肉,我才不会再上当呢!
“您的嗓子比四大天王刘德华的嗓子还好,不去当歌星真是可惜,要不您来两句吧!”
任狐狸说尽了好话,乌鸦就是不张口。
狐狸围着大树转了三圈,眼珠一转,跳起来大骂乌鸦:“可恶的乌鸦,你是世界上最丑的,还敢出来,不怕吓到人。”
乌鸦听了气的直摇头。
狐狸一看就又接着骂道:“你的嗓子就像破锣,难听死了。”
乌鸦一听,刚想争辩,哇,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肉,心理一直很难过,一心想找狐狸讨个公道,于是就请《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博士设计了一个仿真的“肉”,不过是经特殊处理的,上面安装了炸药。
这一天,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等狐狸。正好被出来寻食的狐狸发现了。
狐狸故技重施,讨好乌鸦:“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乌鸦心理想,又来骗我了,故意不理他。
狐狸又陪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自己设计的吗?”
乌鸦故意装作上当,打开了炸弹的定时装置,哇,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了。
狐狸赶紧叼起肉,转身想跑,狐狸跑着跑着,听到了闹钟的声音,感到很奇怪,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听“砰”的一声,炸弹响了,把狐狸的牙齿全炸光了,狡猾的狐狸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2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课后自己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归纳段落意思并练习说话,然后老师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入手,通过比较辨析和理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和摇摇尾巴”等几个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得到肉跑掉之后的心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6、师生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7、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8、最后环节,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但有些问题不是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少,教学不能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