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2 21:45:30 晓丽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

  《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我还是试着用一节课完成的,我运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以“发现”为线索,引导的着眼点是放在发现的过程上,着重抓的句子是:

  1、“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是的笑不坏好意。”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和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到之处,比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充裕,总在走过程,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参与面不大。总而言之,一节课想面面俱到确实有难度,这就得看老师的侧重点与处理的角度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2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童年的发现》,备这节课我是费了一番功夫的!为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我都问了也上五年级的儿子一遍,看看他比较容易接受哪一种说法。修改了几遍后,又将教案顺了又顺,但是真正上课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几个地方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梦中飞行”一段,本来想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可没想到第一个叫起来的同学读得那么好,重点的词语突出,语调优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而是又叫了一个学生,结果读得不及第一个学生好。后来想想真该直接让同学们跟着这位学生练一练,用学生教学生,这不是很好地契机吗?

  “他可能还观察过什么?”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的也比较精彩,比如:还可能翻来覆去地观察青蛙、猴子怎样上树吃食……但是,老师只顾赶时间,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同时,这里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有没有痴迷地想过一个问题或者观察过一种事物?怎样观察的'?说一说。这样可能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及时有效。

  课文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会遭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学生用结合课文内容和举例两种方法来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不够完整,再则,老师当时也没有及时总结费奥多罗夫乐观的性格特点,老师的教学也显得不够完整。

  总之,远远没有理想的效果,看来,教学设计既需要找到关键点,还需要注意一路风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3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4

  本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在上课前认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我放心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于是,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板书,孩子们能从课文中领悟到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如,祝晓洁对最后一句的理解是对“我”的自嘲,张冬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爱迪生、贝多芬等科学家、艺术家的遭遇,与之进行充分的辩论。但在他们的叙述争论中,对他们的理解,我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好像与我想的有一定的距离。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是自己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作为这样的课,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领悟到什么程度?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在分组读议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讨论更深入?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呢?这就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放”的度?

  课堂教学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慢、容量少、费时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径。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则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结构就会松散。“放”是为了教学主题服务的,因此放开之后还得收拢,“收”的目的要明确,“收”的时机要及时。

  1、收在学生认知能力提高时。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有些肤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点拔,通过点拨学生的认识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2、收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使他们具有交际需要的各种能力。如果在学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发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童年的发现,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与文本的结合中感悟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放”与“收”是辩证的,只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放”的作用。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大放光彩。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5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己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正式上课之前我看了实录和查阅了不少的资料,对备课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不想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上,因此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

  1、熟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3、搜集资料。

  整堂课我主要是围绕着“发现”二字进行的,切入点为课后的三道习题,想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去解决问题。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课上他们在理解和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在检查预习上,后面的小练笔就没来得及写,把这个遗憾留在了课后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学能把朗读训练、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课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读丰满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整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6

  教学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经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终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课堂效果应当较好。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7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8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现在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考虑,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9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行为习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教师同样会决定他的教学风格。我就是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里,我是整天板着脸孔,对学生处处严格要求的“严厉”老师。以往上课,我很严肃,微笑算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改进教学方法。一次“换脸”的经历,使我喜欢上了我的“新脸孔”。

  那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当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提出问题:“小作者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问题。我又提问:“小作者是如何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学生回答:“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我刚准备按照思路继续发问。几个调皮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自己经常做梦也会飞。他们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我压住了火气,问大家:“你们在梦中也会飞吗?”同学们兴奋地讨论开了,教室里成了一窝蜂。一场关于“梦”的辩论开始了。怎样把学生引入课堂,继续课文的学习呢?我只要严肃地说一声:“好了,请大家安静!”学生就会停止无休止的讨论。但如果这样,学生虽然安静了下来,但他们的心还在关于“梦”的回想中。往日的课堂,学生都是被动地思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兴奋、积极主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我微笑着问学生:“谁做过关于飞行的梦,请举手!”结果,全班学生几乎同时举起了手,而且有的学生将手举得很高。再看看学生,个个流露出兴奋、惊奇的神情。我因势利导,接着问:“人做梦为什么会飞呢?”有的学生说:“我很想飞,如果能飞该多好呀!这个愿望只有在梦里才会实现!”有些对课文比较熟悉的学生说:“是因为人在长个。”这样,学生又以“为什么人长个时就梦见会飞”为题进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时,我又将关于“梦”的问题引入课堂。“小作者梦见自己会飞,通过询问老师,知道了在梦中飞行的原因,这与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有什么关系?”学生说:“因为他善于思考,追根问底,又善于分析推理,所以有了惊人的发现。”我又问:“你们做梦也会飞,为什么没有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呢?”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说:“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我借此为题,对课堂作了总结:“如果同学们也和小作者一样,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于思考,那么每一位同学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样的重大发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一再恳求我为他们讲一讲“人是怎样进化而来的”。

  学生对教学内容之外的问题争论不休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呵斥,强行将学生往课堂上引,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学生这样积极的兴头。看来,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宽容,换一个脸孔对待学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相信老师。

  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高兴时,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而过于严肃往往会使学生想说的话不敢说,学生的思想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老师的情绪反应很敏感。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疲劳,丧失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要求。

  经过这一次的体验,我相信,今后无论我心情如何,都会微笑着面对学生。以微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营造一个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充满欢乐的、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乐土。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0

  这天我上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新奇或是搞笑的发现”一开始课堂还是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同学愿意举手说,我只好先叫举手的这位同学先说,他说道小时候捡了一条毛毛虫养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顿时在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起了兴致,纷纷议论起来,想回答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好起来。我也趁热打铁让他们多说一些,不时的也给些评论。就这样我导入了新课,也把学生的兴致提了起来。一节课的效率很好。我之后问的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说出来。我想这和一开始的谈话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一一点不足的是在让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当时所要体现的情绪时,学生不能很准确的体会到。我感觉还是不太熟悉课文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逐步来讲作者是怎样发现人进化的规律的和他和老师的误会。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1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书写了自己在童年时的发现。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接着细致表述了发现的过程,最后得到证实的同时又被老师误解。于是,一个好幻想、爱刨根究底孩子跃然纸上。

  课题“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可分“我的.发现”和“童年时的发现”来确定题眼,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为:

  1、通过阐述理由来辨别图片,读准认识““胚胎、草履虫、细胞”等词。

  2、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读懂“发现什么”。

  3、以梳理“发现”历程、小组学习交流为基础,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师生评价来进一步读出童年的情趣。

  教学板块分三块进行,

  一、检查预习。

  二、读懂“发现”。

  三、读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课堂实施情况,分板块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在检查预习板块,学生已经预习过文章,利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童年的发现》的起点。我的导就在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基础上进行。拿出网上找的三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胚胎,哪个是草履虫,哪个是细胞,并要阐述理由。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明白可以通过字典、词语手册和书本中的注释去读懂词语,更可以通过查资料,看图片,看视频去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它们。

  在读懂“发现”板块,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写“我”发现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学习小组交流中准确抓到信息,哪些语句能告诉我们发现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最后我在小结中授予方法指导“我们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找重点语句读懂了发现是什么。”

  在读出“童年”板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趣?首先我还是选择了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交流,并提出学习要求:

  1、选择一处或几处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懂读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发现是怎么样的发现”,并批注在相应的段落语句旁边。汇报交流中,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感受童年的味道。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想通过老师的凭借、自己谈感受、同伴的评语中一步步营造一份梦境,体会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发现。这环节的教学我一直很困惑,学生正处童年,成年人的我们去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时,那种意境会很有体悟,学生却很难。策略与手段比较单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读,难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2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3-07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22篇)11-04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学反思06-10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篇03-07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示例09-28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篇)03-07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4-09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4篇02-18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4篇)02-18

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