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

时间:2024-07-16 11:26:32 幼儿园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

  这个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新课程标准指出:这一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孩子空间观念,使孩子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由于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的抽象,因为陈老师通过各种有效、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陈老师将这个活动的目标制定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初步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1、宝宝们,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等一下选一个图形然后坐到座位上。

  2、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分析:孩子进入教室之前,陈老师就把很多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随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让幼儿不受约束地去拿一个,然后她又请幼儿手里都是一样的图形拿上来贴在了黑板上,一直从三角形、长方形到正方形,这一步起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

  最后发现一个小朋友的手里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过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分析:这里陈老师又分了两大块。第一块是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她是这样引导的“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事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这里教师还用手势做了平行的样子。

  第二块在第一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认识等腰梯形的时候她将梯形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两条边可以完全重叠起来,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得出这个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认识直角梯形的时候,我认为陈老师也是很有创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后让幼儿说说它是什么图形,这里她引导幼儿用梯形的概念来套,是两条边平行的,有四条边,得出是梯形。然后再直接拿一个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导幼儿发现一个角是直角,得出这是直角梯形。

  (三) 集体寻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征。

  [page_break] 师:梯形还会翻跟头,他们翻呀翻,变呀变,都藏到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来把机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

  1、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2、请幼儿对找到的梯形进行分析,并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梯形。、

  分析: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也是陈老师这个活动的一个亮点,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也要求我们将幼儿的活动组织得游戏化,这样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机器人也是幼儿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陈老师将机器人画成由很多图形组成的,这样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孩子就好像在游戏一样,活动兴趣非常地浓厚。不过陈老师这个活动的第二个步骤就认识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认为在这步环节里当幼儿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时教师应该做一下点明,事幼儿能够加深对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认识。

  (四)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梯形又翻呀翻,变呀变,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图形给他们用线圈住。

  分析:先前机器人的这一步是集体操作,而这一环节就是个别操作了,给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也是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孩子们作业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掌握对梯形的认识,作业情况较好。

  案例反思: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这也是陈老师这个数学活动的一个亮点,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一下子就几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2、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 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陈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她运用机器人来让幼儿寻找梯形,其实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奇迹人身上有那么多的梯形,幼儿容易混淆。还有一点在机器人头部这个梯形上缺了一点点的线没有连接起来,就是要让幼儿发现没有围起来的不是梯形。她还请幼儿上来给它变变,使这个图形变成梯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比较有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竞赛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在纸牌接龙游戏中,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核心单元。

  3.能够不受纸牌特性的干扰,寻找规律进行排列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核心单元。

  难点:能够不受纸牌特性的干扰,寻找规律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玩过纸牌游戏的经验、认识简单模式规律、会使用排列纸卡

  物质准备:纸牌若干、黑板、记分表、排列纸卡、宝箱、神秘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纸牌王国的王子要成为新的一任国王了,要举行庆典,新国王准备送给大三班一份神秘的礼物,赢得礼物的条件是能够按照规律给士兵列队,(出示计分表)哪组积分高,就可以赢得礼物了。

  二、尝试排方阵队列。

  1、教师出示第一组已排列的部分纸牌,请幼儿观察其中的规律。

  (1)教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士兵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请每组小朋友按照这组规律排列你的士兵。哪组先完成就把排列纸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贴到方阵中,答对即可积分,答错不得分,我们来看一下分值。(请幼儿说:第一完成的得x分)

  (2)幼儿分组操作,合作完成。

  (3)总结规律并验证得分。

  教师:这组士兵是用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AB模式(教师把第一组圈出来),这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扑克牌,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重复,我们来看哪组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算积分并记录。

  2、教师出示第二组已排列的部分纸牌,请幼儿观察其中的规律。

  (1)教师:我们的挑战增加难度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一组士兵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请每组小朋友按照这组规律排一排。

  (2)幼儿分组操作,合作完成。

  (3)总结规律并验证得分。

  教师:这组士兵是用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AAB模式(教师把第一组圈出来),这是按照两个相同接一个不同有规律的重复,我们来看哪组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算积分并记录。

  3.教师出示第三组已排列的部分纸牌,请幼儿观察其中的规律。

  (1)教师:还剩下最后一项挑战了,请看这一组士兵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请每组小朋友按照这组规律排一排。

  (2)幼儿分组操作,合作完成。

  (3)总结规律并验证得分。

  教师:这组士兵是用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ABBA模式(教师把第一组圈出来),这是按照一个接两个相同再接一个有规律的重复,我们来看哪组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算积分并记录。

  三、活动结束

  1、教师:让我们来看一看积分,是哪组能赢得神秘礼物呢,请幼儿自己算,各组组长记录。

  2、颁发礼物,祝贺。

  活动总结

  在开展本节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符合本班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下面我将结合这几点进行具体的反思:

  一、游戏化、活动化的学习形式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增强,认知积极性和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发展,可以完成集体教育目标,但他们还是处于幼儿期,游戏仍然是他们主要活动形式,对于大班阶段,他们喜欢富有挑战的游戏化学习。因此以“挑战”为情境贯穿到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趣高涨,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以小组的形式接受挑战,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发展幼儿模式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具备一定经验准备,了解纸牌基本特点,数字、颜色、花色的特性,认识简单的模式规律,本次活动采用纸牌接龙的游戏形式,感知不同模式构成的核心单元,并且能够不受纸牌特性的干扰,寻找规律进行排列,发展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提供丰富可操作材料,鼓励每一名幼儿动手操作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丰富可操作材料,每组一副纸牌,一张排列纸卡,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动手操作,同时又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专注投入的参加活动,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反思的问题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活动过程中,第一轮和第二轮挑战中,幼儿能够开发思维,创编不一样的相同规律,但是在第三轮挑战时,难度增大了,幼儿想更快的完成,所以采用了模仿示例的方法,没有开动小脑筋认真思考,我在活动最后,再次提问纸牌特点,引发幼儿思考,可是没有再操作,经过反思后,如果在第三轮挑战开始前提出,能更好的激发幼儿思考,第三轮挑战结果会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幼儿对纸牌特性规律的认知。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今天数字娃娃也来到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同时出示无序的数字1—7),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还要说出排在第一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形式巩固邻数。

  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朋友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朋友。幼儿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

  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

  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2:转盘游戏“找邻居”。

  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到星期几,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游戏反复进行3—4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三: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3大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几和星期几。

  (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感念。)

  四: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讲讲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五: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继续进行。

  幼儿园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 今天老师想给XXX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 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4

  教学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等。所以,教师应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设计思路:秋天到了,大树落叶了,水果成熟了。小朋友在散步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捡落叶,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尖叫声、欢呼声,有时为了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争得涨红了小脸。看着大家这么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想:不如设计一次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运用观察法比较苹果的不同特征,按颜色、大小进行正确分类。

  3、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二、活动准备:

  1、大的红苹果30个;小的红苹果30个;大的绿苹果30个;小的绿苹果30个;(可供幼儿操作的苹果树2棵)大箩筐1个;小箩筐1个;不大不小的筐一个;

  2、课件:苹果园景色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手口一致的点数,并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感知苹果的不同特征。按颜色、大小进行正确分类。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开车去果园)“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今天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宝宝们,你们想去吗?好,那我们就出发吧。”(音乐起)2、“果园到了。看!多美呀!瞧!好多的.苹果挂在树上呢,闻起来好香啊。宝宝们,想不想摘下来尝一尝呢?”

  a(出示可操作的苹果树)教师示范摘果子。念儿歌:“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

  b请幼儿摘苹果(安老师的口令摘,摘完后放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点数,并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食指从左到右有顺序的点数。

  c请个别幼儿学习点数(纠正数错的幼儿)3、区别苹果颜色、大小,并分类摆放“大家看,老师这里也有四个苹果,它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老师拿来一个不大不小的筐。我们把颜色一样的放在这个筐里,该怎么放呢?”

  a请小朋友说一说。

  b大家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c个别幼儿操作错误的,教师加以纠正。

  4、“小朋友们真棒!刚才我们是按颜色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

  a引导大家按大小不同来分。(幼儿操作)b老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操作拿上来看一看,再进行纠正。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摘了许多苹果,还帮它分好类。看(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筐)这两个筐一大一小,你觉得苹果该怎么放了?

  (大苹果放在大筐里、小苹果放在小筐里)c分组放苹果,教师检查

  5、送苹果:

  “我们今天摘了这么多苹果,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绿的。好厉害啊!你想把这些苹果送给谁呢?”(幼儿自由讲述)“好啊,苹果可以送给好朋友,可以送给托班的弟弟、妹妹,还可以送给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现在我们一起坐上汽车送苹果去吧!”(音乐起)活动结束。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巩固理解“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感受与同伴一起摘水果、装水果的快乐。

  经验准备:

  1、前期带领幼儿参观水果店,认识常见的`水果。

  物质准备:

  1、水果园背景图、树和水果图片若干。

  2、车票若干:分别是数量(1、2、3、4)及颜色(红、黄、蓝)的点子卡片。座位上贴有数字1、2、3、4的红、黄、蓝座位号。

  活动过程:

 一、游戏:乘车

  (价值取向:幼儿初步尝试4以内的点数对应。)

  1、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水果园玩。这是车票,看看上面是什么颜色什么数字,去找到自己的位子吧。

  2、检查是否坐对了。

  二、游水果园

  (价值取向:在游戏中理解“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与同伴一起摘水果、装水果的快乐。)

  找水果宝宝

  1、师:水果园里有什么呀?

  2、数数地上的水果。

  摘水果

  1、示范:看看篮子上有什么?(数字)数字是几表示只能摘几个水果,苹果桔子都可以。

  2、操作:按照篮子上的数字,摘水果放在篮子里。

  3、交流与检查。

  装水果盆

  1、示范:按水果盘上的要求装水果。(如3苹果、1苹果2桔子等)

  2、操作,交流与检查。

  三、游戏:乘车

  (价值取向: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4以内的点数对应。)

  交换车票乘车回家,及时纠错。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学生下课10分钟适合做的事情。

  2、模拟小学生下课10分钟的活动,尝试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已参观过小学下课的前期经验;幼儿自备书包,小学学习用品若干;书籍、棋类、玩具和时钟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引出话题

  1、讨论:小学生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课与课之间可以休息几分钟?

  2、观看时间:知道时钟的长针走2大格,就是10分钟。

  二、下课 10分钟该做什么

  1、在下课10分钟里,可以做哪些事情?

  2、哪些事可做可不做?哪些事必须做好?(幼儿根据操作材料选择)

  3、教师按幼儿的讨论总结:

  (1)必须做,如喝水、上厕所准备下一节课的课本等。

  (2)可选择做,如看图书、下棋、聊天、到操场上去转一圈等。

  4、儿歌小结

  三、模拟小学生下课活动

  1、模拟下课,规定10分钟休息。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活动。

  3、按上课铃声准时回到座位上。

  四、交流

  1、教师检查幼儿是否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2、介绍自己在课间10分钟所做的事情,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总结:课间10分钟是很有限的,必须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和必要的休息,这样的10分钟才会过得有意义。 活动反思: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正确点数立方体。

  2、体验数形关系,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3、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30个立方体、若干积木、笔、调查表以及操作纸。

  活动过程:

  1、复习几何形体。

  教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辨认,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告诉幼儿这些图形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方体”。)

  2、学习数立方体。

  1)看图数立方体

  要求幼儿看清图形,正确点数立方体。(小朋友之间进行校对。)

  2)幼儿操作活动

  把幼儿分成三组,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要求幼儿说出“我用了几个立体图形拼搭了什么?”

  3)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正确点数立方体,学会将隐藏部分给找出来。

  通过此活动来提高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3、延伸活动:数高楼

  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对小区内的高层楼房进行层次的统计,从中了解到我们的楼房也是通过一个个的立体图形而组成的。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点数物体的数量,比较数的多少。

  2、根据要求进行涂色。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记号笔每人一支,《小朋友的书数学》

  玩法指导:

 一、谁搬的材料多。

  有三位建筑工人搬运石头。数一数第这三位建筑工人分别搬了多少石头?比一比谁搬的'石头最多。在最多那个建筑工人边上的圈上涂上颜色。

  二、爬楼梯。

  建筑工人要到高台上去工作。数一数楼梯级数做多的是哪一边?请在旁边的圈上涂上颜色。

  规则及注意事项:

  在点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仔细。

  涂色时要清楚、画面要干净。

  反思

  幼儿能接受,幼儿兴趣较大,能被幼儿理解,学会了绕口令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9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对数的形成、点数已有粗浅的经验,本活动通过“纸宝宝找家”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操作中,学习、理解7的数数与形成,懂得两数多一少一的关系,促进幼儿数字概念的形成,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的数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形成,知道6和7之间多1、少1的关系,理解7的实际意义。

  2、能运用多种比较多少的方法比较6、7两数的多少。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快乐的纸宝宝》7个材料不同的纸宝宝,若干大数字卡片1以及1—10;每人一套操作学具(7座小房子、7个纸宝宝);音乐《找个朋友抱一抱》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快乐的纸宝宝》,复习6的点数。

  提问:瞧,谁来了?来了几个纸宝宝?(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

  二、出示各种颜色的“纸宝宝”,引导幼儿认读数字7,学习7的形成。

  1、学习7的形成,理解7的实际含义。

  提问:又来了一名纸宝宝,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纸宝宝?数字7像什么?7还可以代表什么?

  小结:7像镰刀,7可以表示任何7种物品。

  2、观察不同颜色的“纸宝宝”,知道7里面有7个1。

  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7个纸宝宝有什么不同?

  小结:每种颜色有1个纸宝宝,7中颜色就有7个纸宝宝,7里面有7个1。

  三、出示“纸宝宝找家”图片,引导幼儿操作实践,理解6、7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

  游戏一:幼儿操作“找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家”,提问:纸宝宝找到家了吗?怎么帮助没有找到家的.纸宝宝?(理解6和7之间多1、少1的关系)。

  小结:6比7少了1,7比6多了1。

  游戏二:幼儿操作“纸宝宝吃水果”进一步巩固6、7两数的关系。

  教师敲响小鼓,请为纸宝宝拿比敲的次数多1的葡萄;第二次游戏,请为纸宝宝拿

  比敲的次数少1的草莓。

  四、引导幼儿玩游戏“抱一抱”,结束活动。

  教师播放音乐,音乐停止,教师说出数字,或比数字多1少1,几人抱一起。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座房子、房子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

  五、活动过程

  复习5的分解组合、

  对对碰

  教师:我说五、

  幼儿:我对五、

  教师:5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1和4。

  教师: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4和1。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许多小动物都收到了树妈妈的信、你们猜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呀?(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小熊猫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小熊猫,将6只小熊猫分在两座房子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每分一次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并能发现特征。

  (2)两个相同的物体比大小。

  (3)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

  (1)小熊、纸箱子、橡皮泥、汽车、篮球、雨(样子一样,大小不一)各两个。

  (2)纸盒子(魔盒)一个。

  (3)小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第19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照物体的大小分类。

  难点:能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发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魔术师。

  教师:"今天,李老师想当一位魔术师,带着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去看看魔幻的世界,小朋友想不想去呀?"

  幼儿:"想!"

  创设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变魔术。

  教师:"那好,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盒子"

  教师:"它呀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它能变出好多好东西呐!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都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呢?"

  幼儿:"想!"

  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跟老师一起变变看吧!"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认一认,并发现特征。

  教师:"魔盒、魔盒。"

  师生:"变、变、变。"

  (一一出示物品)

  教师:"看,咱们变出了什么呀?"

  幼儿:"小熊、纸箱子、橡皮泥......"

  教师:"那么小朋友来看看它有几个(只)呀?"

  幼儿:"两个。"

  教师:"噢!两个,那它们两个长得一样吗?"(同一物品作比较)

  幼儿:"一样。"(伴随说出一些明显特征,比如:颜色等)

  教师:"那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啊!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真棒。那小朋友还能告诉老师它们两个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吗?"

  幼儿:"能"

  教师:"好,现在李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给老师指一指,好不好?"(幼儿举手,请一位幼儿上前)

  教师:"好,谢谢xxx小朋友,请回坐。"

  教师:"刚刚xxx告诉老师了,是它(大)它(小)。"(教师先举起大的一个物品,随后举起小的一个物品)

  教师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发现特征。

  三、物品按大小分类

  教师:"刚刚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物品,也知道了它们哪个大哪个小是不是?

  幼儿:"是"

  教师:"可是老师把它们都放在了这个桌子上面,小朋友看看这样放着整齐不整齐呀?"

  幼儿:"不整齐。"

  教师:"那么小朋友想一想咱们把它们怎么放就变整齐了呀?"

  开动幼儿的`脑筋,让幼儿思考。

  幼儿:"分开放。"

  教师:"唉!对了,小朋友真聪明。"

  教师:"现在小朋友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呀?"

  幼儿:"纸箱子。"(出示一大一小纸箱子)

  教师:"它们......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咦!我看见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呀?"

  幼儿自由猜想,再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噢!原来是一个字宝宝呀!"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个字宝宝在大的纸箱子里放着还是在小的纸箱子里放着?"

  幼儿:"在大纸箱子里。"

  教师:"所以这个字宝宝和这个纸箱子一样。"

  教师:"来,跟老师念:大、大、大。"

  幼儿:"大、大、大。"

  教师:"这个字念什么?"

  幼儿:"大。"

  教师:"老师在这个小的纸箱子里也看见了一个字宝宝,小朋友猜猜在这个纸箱子里找到的字宝宝念什么呀?"

  教师:"小、小、小。"

  幼儿:"小、小、小。"

  教师:"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幼儿:"记住了。"

  教师:"那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类。大的物品放进大的纸箱子,小的物品放进小的纸箱子,好不好?"

  幼儿:"好。"

  请幼儿上前自主操作,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小结

  教师:"看看,现在这个桌子上面变整齐了没有?"

  幼儿:"整齐了。"

  教师:"为什么它变整齐了呀?"

  师生:"因为小朋友把它们都分了类,所以它变整齐了。"

  教师:"谢谢小朋友。"

  幼儿:"不用谢。"

  教师:"今天,咱们上的这一课的题目叫做《大小分类》,因为小朋友把大的物品和小的物品分开了并放进了大小不一样的箱子,所以它的名字叫做《大小分类》。来,跟老师一起说--《大小分类》。"

  幼儿:"《大小分类》"

  教学延伸:

  教师:"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给书上的这些物品也分分类,好不好?"

  幼儿:"好"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自己的意愿制订一周的游戏活动计划。

  2、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和文字等形式记录游戏计划内容。

  3、在学习制定游戏计划的过程中获得做事将球计划性、条理性的经验,并养成习惯。

  重难点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和文字等形式记录游戏计划内容。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1台,游戏标记若干。

  2、铅笔、记录单人手1份。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教师:我们每天在幼儿园都可以参加那些游戏活动?

  2、教师:你们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么游戏?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二、学习制订一周游戏计划。

  1、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一个星期有几天玩游戏?这5天你都玩了哪些游戏呢?

  2、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4、幼儿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如是否是5天的.计划?如合区分出5天?游戏内容能否让大家看清楚。

  三、展示幼儿的操作结果。

  1、展示幼儿的记录单,让幼儿自由观察所展示的记录单,鼓励其学习同伴清楚地记录方式。

  2、集体观察一份游戏计划。

  四、幼儿再次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迁移新经验修改自己的游戏计划。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根据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判断推理出某一位置上的图形。

  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方位。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配套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出示雪人和兔子图片,排列如下:

  提问:(1)兔子和雪人一起玩,谁在动?谁没有动?

  (2)兔子是怎样转动的?

  (3)根据兔子的转动规律,应该怎样摆动兔子的图片?为什么?

  出示数和小熊的.图片,指导幼儿观察、分析。

  请幼儿完成《幼儿画册》中相关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三种基本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2、提高幼儿分析、判断和比较的能力,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胸饰,小熊手偶,图形饼干,贴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标记的箩筐各一个,音乐。

  2、场地布置:用红、黄、绿三种纸剪成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路;中间有个城堡,里面分别放着有关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分配角色,创设游戏情景。

  1、师:兔宝宝们,今天小熊生日,他叫兔宝宝们一起去玩,高兴吗?

  2、交代规则:去小熊家要经过一条由许多图形铺成的石头路,还有一座城堡呢,我一起去看看吧!

  3、师:宝宝们,快看,这里有哪些形状的石头呀?(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石头)

  二、走小路,取礼物。

  1、师:宝宝真聪明,现在一起跟妈妈出发啦!(边走边念儿歌:圆形圆形跳、跳、跳;正方形正方形走、走、走;三角形三角形跨、跨、跨;)

  2、来到城堡,师:宝宝们,快点,这里有一座城堡,我们进去看看,里面有什么礼物?

  3、让幼儿说说有些什么礼物。(书、球、盘子、魔方、小旗、积木)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礼物送给小熊。

  4、师:小熊告诉妈妈,前面的小路是由三种石头铺在一起的,不过一定要踩在三角形石头上才能到小熊家,宝宝们走在前面,让妈妈看看,谁走的对,谁先到小熊家?

  三、送礼物,吃点心。

  1、小熊在门口欢迎大家,幼儿坐下。说说:我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礼物!(我拿的是三角形礼物。)提醒幼儿看清标记,不要放错。

  2、送礼物。出示三个标记的箩筐,把礼物送回相应的箩筐,并说:“小熊XXX礼物送给你!”

  3、吃点心。小熊请小兔吃点心(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饼干),小兔互相讲讲自己吃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固体胶

  2、幼儿操作纸、双面胶

  活动过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礼物呢?”

  1、出示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头饰上图形的排列规律,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1)、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小朋友用你智慧的眼睛观察一下,这个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图形做得呢?”

  小朋友:红色正方形黄色圆形红色正方形黄色圆形……

  (2)、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队的规律接着排图形。

  “奥!小朋友看看,这个大盒子里面么还有一个小盒子呢,我们要不要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呢?”

  “呀!有一封信呢!写什么了呢?我给小朋友先读一下: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图形国王知道大家的本领很大,而且还很乐意帮助别人,现在我们这里有两个头饰没有装饰完,我们图形国王想请你们帮忙把他们装饰完!你们愿意吗?”

  (1)、出示第一个头饰:蓝花红花黄花蓝花红花黄花……

  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补充后面的规律,小朋友边说教师边操作。操作完之后,让幼儿说说这一规律。

  (2)、出示第二个头饰:黄圆形绿三角形绿三角形黄圆形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请幼儿观察,然后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操作,并说说这一规律。

  (3)、教师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来装饰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幼儿按照规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图形排序。

  “我们看看还有没有盒子了,呀!还有一个呢!我们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面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上面写得什么呢?我来读一下。小朋友们,你们太聪明了,为了奖赏你们,我们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奥,每个小朋友要戴上一个漂亮的头饰,而且头饰上面的图形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戴上头饰的小朋友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4、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操作评价

  (1)、老师展示个别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么做得。

  (2)、表扬做得好的幼儿。

  6、带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放音乐,师幼舞蹈。(也可让幼儿邀请下面的老师)

  活动延伸:

  带孩子进教室,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运用多种材料,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序。如:按照长短、大小、高矮、形状、用途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难易程度不一的.排序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08-29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12-30

关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案05-21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15篇09-28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1-09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11-07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06-30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1-15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02-21

幼儿园小班活动数学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