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7 09:06:39 五年级 我要投稿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问为什么,多研究探讨。

  3.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文物等方面接触较少,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何略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中整体理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3)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个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享受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读古诗,感受这美丽的夜晚,聆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也有动态景。)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有效交流,使学生掌握了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打好了基础。

  2.分析了名著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名著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

  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出示课件1)香甜可口的水果、营养丰富的蔬菜、美观实用的电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欢什么?你了解它吗?想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板书:介绍一种物品

  师:要把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啊,就要用到前面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

  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学过的说明文——《太阳》《松鼠》等,总结学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出示课件2)

  2、出示习作要求:介绍一种物品,选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出示课件3)

  提示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抓住所要介绍物品的特点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写完后认真修改。(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讨论归纳(出示课件5)

  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介绍商品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习作要求,看看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确定好要写的物品。

  第二步: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

  1、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等方面的情况;

  2、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等。

  第三步: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7)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点。

  2、同桌间交流: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绍。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绍物品时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4、打算介绍同一物品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点。

  板书:突出特点

  五、确定写作对象,为作文拟提纲并练习写作。(出示课件8)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提纲,包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9)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纲,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写作,请同桌或写同一物品的同学提建议。

  2、用笔试着介绍你手中物品,注意,(出示课件10)

  一、要有内容,二、要有顺序,三、要有说明方法。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展示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指导写作方法、选材等,来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有的可写,减轻了写作的负担,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品评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猴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2.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语,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字典、找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片段)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

  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出世——仙石迸裂)

  (2)学生尝试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师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1)关注语言形式——对偶;排比;精炼。

  (2)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3)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称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见本课《课堂练习案》。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一)、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课讲述一群海军士兵驻扎在一座小岛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绿地,一位将军到访,参观菜地,与士兵分吃一锅菜汤的事,表达了士兵们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本教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那位将军,介绍小岛的情况,介绍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上岛日记,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练说日记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提倡讨论式教学。课堂初,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困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确立学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中,我抛出主要问题:“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在读文、思考之余,进行大胆交流,思维的火花碰撞,让课堂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文本背后,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为写日记做好准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摄”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抵”等9个字和“寸草不生”等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梳理课文条理,把握内容要点,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3、能找出太阳对人类作用的有关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4、读指定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运用哪些方法介绍太阳,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摄”等4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课件。

  学生:每人一套“摄”等4个会认读字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课件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一个是阅读的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个是习作的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是习作学习的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都是说明性的课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要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性课文要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好吗?

  板书课题:16太阳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什么事物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

  4、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是太阳。那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太阳的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训练就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

  (一)布置预习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读通顺课文。

  (二)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摄”“殖”。

  3、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摄氏、粮食、地区、杀菌”,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然后用“‖”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是个大火球,温度很高。(板书: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追问:概括地说,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一部分讲了太阳的.一些特点。)(板书: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意思: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主要意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追问:这一部分最后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从哪个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指名回答。预设:这是从反面的角度说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的)

  (二)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1、导语:梳理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吗?

  出示任务: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这方面介绍:讲了太阳与地球距离远,它体积大和温度高。然后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方面介绍:先从正面讲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再从反面说与我们关系密切。

  四、认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一)通过例子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的条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知道了课文是从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和与我们关系密切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的。那么,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出示任务:(课件出示两组句子)读读这两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两组中的B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说说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组:

  A、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B、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组:

  A、太阳非常非常大。

  B、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一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和举例子。

  好处:

  列数字: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的距离长度;三千五百年,用具体的人走路的时间,和二十几年,用飞机飞行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字准确具体写出了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

  举例子:用人走路和飞机飞行的例子,就把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的特点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第二组:(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好处:通过约一百三十万个的球与一个太阳的数字比较,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的大。

  (二)通过其他句子进一步认识了解

  1、导语: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初步知道了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介绍的好处。课文中还有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你能找出来,说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吗?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介绍的语句,做上记号。然后想一想,这些语句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上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好处:用五千多摄氏度这样的数字,以及钢铁碰到变成气体的例子,把太阳温度高这个特点具体清楚并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2)写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语句(太多了不一一例出)。

  说明方法:举例子。

  好处:通过具体的事例把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具体形象写出来,让读者一读就清楚明白。

  五、小结

  列数字,就是通过列出数字来介绍说明;作比较,就是通过把要介绍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相比进行介绍说明;举例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给课文《太阳》划分了部分,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谁能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特点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介绍说明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以上问题指名回答并形成板书。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说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说话的学习训练。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说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给有关句段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做到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内容完整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先汇报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

  有关语句:

  有了太阳,……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植物、动物,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植物动物吃的穿的用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成为风。

  追问:这两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两个句段写了气候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气候)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治疗疾病。

  追问:这个句段写了什么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指名回答。预设:这个句段写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板书:预防治疗)

  说话: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三个标准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初试身手”审题明要求

  (一)复习唤醒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运用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的特点和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谁能说说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2、反馈指导。

  预设:

  列数字;例句: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作比较;例句: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举例子:例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二)审题明要求

  1、导语:在阅读单元导读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单元是学习习作的单元,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现在,我们学习了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要准备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介绍说明事物了。请翻开课文70页。

  出示任务:阅读“初试身手”的两个题目,想一想,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写什么?有些什么具体要求?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1)题目1:

  尝试写的内容:写身边的一个事物;具体要求: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追问:要初试身手写好身边的一个事物,在写之前要做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要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

  (2)小结:对了,要介绍说明清楚一个事物,首先就要通过观察,从一些方面了解这个事物的特征,这样才有材料写。

  (3)题目2:

  尝试写的内容:把课文《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具体要求:要查找资料来改写,然后体会两种写法的不同。

  追问:要根据什么来查找白鹭的资料呢?(指名回答。预设:要根据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的资料。)

  (4)小结:要改写好,关键是要根据第2—5自然段的内容,来查找白鹭相关的资料。无论是第1题的观察,还是第2题的查找资料,都要适当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课件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殖(繁殖) 植(植物) 粮(粮食) 娘(大娘) 菌(杀菌) 茵(绿茵茵)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七、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把自己说的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话写下来。

  2、观察身边的一个事物和查找白鹭的有关资料,准备初试身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3)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5)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6)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师提示: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

  ⑵ 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3)请习作稍差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导。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课件出示8)

  板书:怎样写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课件出示9)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课件出示10)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七、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主题,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然后通过明确主题,讨论写法等步骤,引导学生抓住习作重点进行写作,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习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我通过让不同写作程度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前面的环节用时太多,致使“佳作赏评”这个环节用时较少,只评价了个别同学的习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

  —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坚固。莫: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物: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是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5-16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24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3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6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01-2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2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5-16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05-1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3篇)01-06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6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