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援助、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_____,于是他们_____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佩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佩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佩,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打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激动,是因为___________。
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谊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分明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善良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作者: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刀
罗达鞋油盒援助→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内容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新意。
2.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并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节。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便展示。
收集有关名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会归纳总结本单元及本学期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⒈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异域风情的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请你根据课件提示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2.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本组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他身上_______________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
我还有很多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心得。
4.进行交流评价。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交流完后办一份异域风情手抄报(或剪贴报、黑板报)。
[采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发布,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强化,思维得以发展。]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名人名言。
*你若要重视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重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普希金
2.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这几个名人。
3.熟读名人名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
(歌德的名言强调奉献的精神;雪莱的名言激励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事业上的困难,遇事不悲观失望;泰戈尔的名言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普希金的名言鼓舞人们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一切。)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这几位名人的哪些名言,读给大家听。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想想讲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手表广告》言外之意是说这家钟表公司的产品质量非常好;
《最短的科幻小说》给人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交通告示》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提示司机注意交通安全──市区内限速30英里;超过60英里,要接受处罚;超过80英里,就会有安全隐患与生命危险。
3.朗读比赛。
4.最后交流一下各自了解或搜集的趣味语文材料。
教师也可相机补充一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法、组织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同学采摘图片吸引学生兴趣,然后引出老师采摘花生的图片,接着老师出示连根拔起后的花生的样子,指出花生背后蕴藏着人生道理,从而引出课文。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介绍作者
1、生读作者生平简介。
2、设置悬念,作者笔名为什么叫“落花生”。
(二)随文识字
1、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并圈画生字。
2、开火车读ppt词语。
3、学生提示易错字书写。
(三)初读感悟
自由读文,和同桌讨论:
1、文中有几个角色?
2、课文讲了什么事?
师过渡:通过同学讨论,本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分述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在议花生时父亲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3、根据总结课文内容,为课文划分层次。
4、师点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四) 深入品读
1、小组学习3-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一家人都谈论了什么?你最喜欢谁的话?为什么?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父亲的话:通过桃子、石榴、苹果突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结合ppt图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总结,结合文章背景点明本课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点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巩固提升
了解作者笔名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呼应课堂开头
环节四:作业设计
1. 给自己取一个笔名,说说理由。
2. 写一写身边能给你启发的事物,利用借物喻人或对比写法,2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 借助“漫画”这一主题设计习作教学,进行习作练习。
2. 进一步
3. 进一步领会习作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有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创作漫画并积极介绍漫画。引导学生“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创意。”
习作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各类漫画等。
教学时间:约 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展示漫画
1.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漫画。
(1)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漫画,着重介绍最有特色的地方。
(2) 师生评价
(从创意、介绍时的言行、介绍时的情感等角度进行)
(3) 同学或小组之间相互介绍,相互评价。
(4) 教师小结
三:创作漫画
1. 根据前图创作
2. 交流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四:自由习作
1. 谈话讨论习作题材
2. 多角度写片段
3. 评改 (1)选代表性片段进行评析(评析标准是有无将内容写具体,有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情)
(2)学生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评点
4. 小结
五: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4. 借助“漫画”这一主题设计习作教学,进行习作练习。
5. 进一步
6. 进一步领会习作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有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创作漫画并积极介绍漫画。引导学生“独特的思维,独特的创意。”
习作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各类漫画等。
教学时间:约 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展示漫画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漫画。
(5)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漫画,着重介绍最有特色的地方。
(6) 师生评价
(从创意、介绍时的言行、介绍时的情感等角度进行)
(7) 同学或小组之间相互介绍,相互评价。
(8) 教师小结
三:创作漫画
3. 根据前图创作
4. 交流自己创作时的感受
四:自由习作
5. 谈话讨论习作题材
6. 多角度写片段
7. 评改 (1)选代表性片段进行评析(评析标准是有无将内容写具体,有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情)
(2)学生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评点
8. 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
1.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名很能干的小说家,以前我们用笔描写了充满欢笑的劳动场面,又抒发了对家乡的一份份热爱。今天,我们再一起聊聊另一个话题。(板书):漫画。
2. 20xx年,五洲漫画高峰会议在我们中国举行,中国记者就问日本漫画家木村忠夫:“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喜欢漫画呢?是不是漫画曾引导了一种时尚吗?”
木村忠夫就说:“是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也正想知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小孩不是越来越喜欢漫画了吗?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记者回答:“就是不明白啊,突然之间发现周围的人都开始看漫画了,从而还引导了一种时尚。”
3. 说到这里,我想问在座的同学,你看了漫画以后,感觉怎么样?
(预设:好玩、好看、幽默、很好笑、……)
4. 老师今天就把这又……又……的漫画带来了,你看看、想想,漫画的特点是什么?
二:欣赏漫画
1. 展示课件——漫画欣赏)
2. 提问:漫画的特点是什么呢?
(预设:夸张、变形、幽默、好笑、诙谐有趣、妙趣横生、讥刺性、教育性……)
(1.漫画的读者对象。
2.内容生动有趣。
3.获得一点启迪。
4.漫画中的主人公。
5.通过想象,编出情节。)
3. 小结:漫画的特点
三:解说漫画
1.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漫画,上台为大家介绍一下。
浅入:1.漫画画了些什么?主要画的是什么?只要事物有什么突出特点或表现
指导“说”
深入:1.充分发挥联想,说出漫画的画面之意或图中的意蕴。
2.着重引导第一个;评价第二……个。)
四 写写漫画
让“图象”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字语言,变无声图画变有声语言。
讨论写什么?
怎么写?
五 交流心得
1. 小组交流一下,谁写得好?上台交流
六 小结
1. 向学生推荐我们嘉兴市的漫画家的作品
2. 在最后,木村忠夫跟记者说:在北京开办漫画讲座,主要帮助中国提高漫画业的水平,让更多的喜欢漫画的朋友们得以一起交流,也让更多喜欢漫画的读者看到好的漫画书,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中国要自己创作更多更好的故事,中国的漫画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一定要发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此时师调沉郁地独白: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美丽富饶的家乡,看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二泉,看不见照耀清泉的月光,所有的美好的.一切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们,你们明白了阿炳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音乐,而是:渐渐地、渐渐地……
6、想象感受阿炳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
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2、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播放《二泉映月》)
指导朗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表达:怀念、思索。
高潮: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表达:抗挣、向往。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
2、享有怎样的声誉呢?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3、(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板书)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材分析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办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珍珠鸟》属于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的深入思考。
学情分析
《珍珠鸟》属于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的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世间万物应该是信赖而和谐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并在描写中倾注喜爱之情的手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以及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海豚为什么乐于救人,学习它助人为乐的品质。
2、进一步学习、巩固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在电视、电影中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你们知道吗?海豚除了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因此,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是一种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课《海豚救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见义勇为、精疲力尽,不可思议……”等词意。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读课文,理解条理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然段序号。
2、想想文章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海豚常常救起落水的人们。
第二部分:(5~8自然段)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五、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读1~4自然段,看1自然段与后面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2、海豚是怎样救人的?文中举了几个例子?(抓词句展开学习)
3、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哪些表达,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举、数字、拟人、比较。比较是指鲨鱼的狰狞凶残与海豚的'善良比较,体会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说法。)
4、海豚为什么救人?在课文(5~8自然)中找出答案,这部分还用了举例的方法。
六、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七、拓展
1、再读全文,说说学了本课,你对海豚有哪些了解,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品质(学习海豚助人为乐的品质)。
2、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八、作业
1、回答问题。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2)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查找有关海豚的其他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阅读,自学生字新词,并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作者,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师推荐作品,并提示怎样为文章拟定合适的题目。
二、探究情境,自主学习
1、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课文中的生词,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3、开火车读课文。
4、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5、学生针对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朗读,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问。
三、品味情境,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引导学生找出与课文题目关系密切的段落。
3、课件出示描写母亲的段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指导朗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结合后面课文的内容客观地评一评巴迪的.诗写的怎么样?母亲看不出来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5、课件出示描写巴迪心里活动的片段,体会巴迪的感受。指导朗读,启发学生的想象,并学习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留个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的写作方法。
6、父亲读了巴迪的诗,有什么反应?课件出示段落。体会巴迪的心情,“糟糕透了”“扔”出的评价是什么,巴迪的心情怎样?
7、母亲辩解时父亲又是什么态度?练习反问句改陈述句,明白反问句恰当使用的好处。
8、巴迪再也受不了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此时此刻他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9、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文的内容体会:巴迪的爸爸真的不在意,不近人情吗?
四、领悟情境,升华情感
1、面对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父亲和母亲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2、长大后的巴迪明白的道理是什么?课件出示片段,指导朗读。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身边包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可爱并不是一种那么好理解的感受,爱不一定都披着美丽的外衣。
4、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也许它来自父母,也许来自老师,也许来自爷爷奶奶,谁来说一说。
五、升华情境,拓展延伸
1、同学们,正如巴迪所说,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爱的警告,既需要“美极了”,也需要“糟透了”。课后,让我们拿起笔感谢那些给予我们不同爱的人,好吗?
2、师:后,我送给同学们一首短诗: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的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主旨。
3、教导学生保护水资源。
4、了解非洲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1.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2.师: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的)请大家齐读一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师: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师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欣赏后交流感受。
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非洲原来如此美丽!
生:非洲有着很多美丽、迷人的风光,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3.你们的感受在文章里可以找得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字词,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老师要看看书上的生词你们自学的怎样:
色彩斑斓 炽热 充沛 硕大 火炬树 巨蟒 渗透 奥旺多 聆听 木薯 红沙瓤 强悍 粗犷 篝火(指名读)
读得真好,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真棒!
4.谁能说一说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感叹句;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5.师:你们真细心!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课文的首尾,表达的意思相同,照应课题,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前后呼应。(板书:色彩斑斓 多姿多彩)作者是怎么赞美非洲的?让我们来学着作者的语气一起赞美非洲吧!(生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大屏幕要求(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用笔写一写,记一记,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艺术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师:在文中作者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呢,大家自由汇报(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生: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我从“金灿灿、蓝宝石”体会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
生: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内,可以说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生: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下面让我们随着图片去感受一下非洲的五彩缤纷。
(三)、欣赏课件,领略彩色的非洲
1.欣赏风情,引导学生浏览教师制作的彩色的非洲网页,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再回文本读文
3.我当小导游:
现在请大家放慢脚步,看看非洲的哪一处风景最让你心动,为什么?然后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自由练习,巡视指导)
(四)、总结全文,(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非洲是一方热土,古朴自然、迷人美丽,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关注的目光,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同学们,这是一片如此美丽的土地。但是,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则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渴望喝上纯净的饮用水,它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三、教学结束:
课后习作:
给非洲小朋友的一封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指导同学将“四步预习法”的收获运用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激发同学对《新月集》的阅读兴趣,鼓励同学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同学准备:用“四步预习法”预习课文。局部同学填“四步预习记录表”。
观课议课主题:深度预习如何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你想从事什么职业?
2、导入。
二、检查预习,学习《职业》:
1、检查预习:指名说说预习中的字词收获。
2、交流文章的大意。(分层说或总说都可以)
3、默读课文,找出“我”想当小贩、园丁和更夫的.原因之句,标上记号。
4、交流句子,体会这些职业的自由自在。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向往自由?
(同学结合课文和课外查到的资料谈理解。)
三、自主交流,学习《十二点钟》《责备》:
1、师生总结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
2、引导同学们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十二点钟》。
(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学习运用方法,引导同学理解难句)
3、同学自主交流《责备》。
4、带着感情读文。
四、总结,优秀书目:
1、指名交流学文后的感受。
2、优秀:《新月集》《飞鸟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 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杨氏之子》同步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nǎi xiōng kǒng zǐ yuē
()()()()()
jiā qín
()
二、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四、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选自朝的,该书是一部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
4、标注句子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翻译文中最后一句话
6、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很精妙,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二:《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杨氏子立刻回答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字词理解解释:
甚:惠:
诣:乃:
示:禽:(见课本)
3、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为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杨梅以示儿曰)
3、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又不失礼貌。)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
(阿凡提回答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决定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随堂练习题
一、仿照下面句子,以四季的水果作内容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杨梅吮吸着甘露,在雨水中欢笑。
夏天的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题
下面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试试吧。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趣味阅读题
主考的批语
——摘自《幽默与智慧》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朝时,一次欧阳修做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相同。在当时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点不悦,在评批后加了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后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国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请把故事里的对联抄下来,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参考答案】
一、示例:
夏天的西瓜敞开了火热的胸怀,滋润人们燥热的心。
秋天的橘子急不可耐地摇晃着身体,等待着人们将它采摘。
二、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聪明,心中赞叹不已。
3)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三、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14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0-26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9-01
小学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案01-06
小学五年级语文《快手刘》教案04-21
小学五年级《鲸》语文教案04-03
2022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08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