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8 19:55:58 蔼媚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0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

  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文重点:7—23自然段

  朗读训练点:描写洪水和老汉的句子。

  读写结合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桥?

  教学准备:课件、预习提纲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提纲:

  导入:我们学过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读过海峡两岸同胞

  血脉亲情的无形之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一篇桥的文章,看看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五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田忌第二次赛马的真正原因,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播放田忌进行两次赛马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找出第二次获胜的原因。同时,片中人物的表情和语气也能为学生分析人物做以铺垫,并为他们的表演助一臂之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读了课题,你推想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

  2、带着以上三个问题自读课文,并在问题的相关处做上记号。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交流自读成果,串联问题答案,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通过以疑导读的方法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之中,并完成初读任务。】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1、课文哪部分写田忌初赛失败?哪部分写田忌再赛胜利?哪一部分写了由败“转”胜的过程?

  2、参考“转败为胜”这一成语,用自然段归纳法理清叙述顺序。

  【进一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初步感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过程。同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三、亲自演示讲解,理解两次赛马的情况。

  1、自读课文,说说两次赛马的情况。

  2、用已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板演并讲述过程。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先借助多媒体动画的神奇效果,再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演示讲述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四、深读课文,研究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1、什么叫“转败为胜”?看着这个板书,你想问什么?

  (还是同样的马、为什么能“转败为胜”?)

  2、研读第一次赛马以后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心理状态。

  (1)指导学法:

  一划(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

  二研(这些词句对表达人物心理的特定含义)

  三读(这些人物的不同情感心理)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突破难点,升华感悟。】

  (2)范例引读,明确研读方法与目标。表面上是马的竞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中,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语气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3)自己研读。

  (4)交流感悟。

  【解放学生的口,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段,品个够,议个透,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浅、或深、或对、或错,只要是在思考,只要敢说,都应该鼓励,从而激活课堂。】

  3、讨论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第二次比赛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随机板书:马快不了多少

  仔细观察

  孙膑齐威王傲慢、轻敌

  ↓

  认真思考分析

  4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训练。在读中内化课文语言,增强学生语感,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同时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

  五、分角度演练并评议,深化认识。

  1、指导合作表演课本剧。

  【为学生提供进行语文实践训练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创造发挥,训练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 】

  2、在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主要内容(简要板书)

  二、复述比赛的过程,特别注意重要的细节和人物(巩固上节所学内容)?

  1、你是田忌,你输了,当时什么心情、表情?

  2、你是齐威王,你赢了,当时什么心情、表情?还想说什么?

  【帮助学生理解“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

  3、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三、指导识字写字、积累。

  1、这些词语如此准确的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我们来写一写。

  2、指导写“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3、特别指导写“蔑”“赢”(反义词是:板书“输”)。

  4、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好词,让我们来积累吧。

  课件出示课后积累中的十个词语,指导理解、朗读。

  5、抄写积累。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落实基础知识,促进有效积累。】

  四、选择性练习(写一写)。

  1、设想这场赛马将电视现场直播,请你当节目主持人,写一段解说词。

  2、第二次赛马结束,假如田忌与孙膑再次见面,田忌会对孙膑说些什么?

  3、假如齐威王得知孙膑的用计过程后,他会怎样想?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不同的训练项目提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五、作业: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故事资料,讲给同学们听。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内容,将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 】

  五年级语文教案 3

  教材内容

  《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课文是一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

  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1)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

  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辅:辅卫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比:靠近,挨着。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五年级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红色)

  3、你该怎样读?

  4、师:现在,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什么样的玻璃才称得上是新型玻璃?新在哪儿?

  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呢?板书:特点、用途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中读zhān,调节中的调读tiáo)

  3、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二、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自动报警。用途:防盗

  (如果学生认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可以......可以......教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诉我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用途吗?)

  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很广,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告诉我们的呢?(排比)

  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它,这是为什么呢?(揭示用途:防盗)

  2、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该怎样读呢?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个例子?指名读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也说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指板书说明方法)这个例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这就是举例子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一起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的四种,先填写表格,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汇报。

  分组读书讨论:

  2、学生汇报:

  (1)夹丝玻璃:

  谁先来接着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出重点语句)

  理解:哪两个词最能说明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藕和丝分别指什么?

  (2)理解变色玻璃是如何反射阳光,改变颜色的?指名说说你的理解。

  (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吸热玻璃是怎样阻挡强烈的太阳光?你能找到两组反义词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呢?

  (4)吃音玻璃。

  出示句子: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四、总结拓展

  师:新型玻璃不仅奇妙,而且用途很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齐读最后一段)可不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参观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块透明玻璃上,居然能煎荷包蛋。原来,这是一种导电玻璃菜锅,既安全卫生又省电。同学们,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再来认识几种新型玻璃。(课件出示)看到了这些玻璃,你又有什么想法呢?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五、自我推销

  1、这么多新型玻璃要想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来当推销员来推销这些玻璃。推销就是做广告,你想用怎样具有感召力的语言把玻璃推销出去?想一想平时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词。

  2、下面,老师要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种玻璃,作一下自我推销。以××玻璃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你可以选择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语言。下面老师先作个示范:亲爱的顾客朋友,你们好!我是夹丝玻璃,别看我的名字不起眼,作用可大啦!有了我,您就不必再担心家里的财产是否安全。因为我的体内有一种坚硬的铁丝,即使受到猛烈的撞击,我仍然是安然无恙的,真可谓是刀枪不入。怎么样,再也找不着像我这样安全可靠的玻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您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把我请回家吧!

  3、评议老师写得怎么样?

  4、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动笔写自述。

  5、展示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还动笔也介绍了更多新型玻璃,你们的感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特点妙

  11新型玻璃作用广

  学科学、爱科学

  五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毕升的执著和活字印刷术的深远影响。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读中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2)在读中感悟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投入。

  (3)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体验。

  三、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毕升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以及他对世界印刷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的牢记:梦想的实现在于实践,在于执著的追求。

  重难点与关键

  1、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体会他的执著精神。

  2、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读题质疑。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抽生回答)

  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的一次伟大革命。你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谁吗?

  (生答:毕升)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

  3、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师出示几种读书的方法:

  (a)、一边读一边勾画,在文中找出所选问题的答案并在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b)、一边读一边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你读懂了什么;

  (c)、也可以在笔记本上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和佳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抽生回答问题,老师告诉学生把几个问题的答案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艰辛和美好。

  1、师导:让我们一起走进毕升,看看他是怎样为自己梦想的实现而付出努力的?

  出示句子“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

  (1) 学生品读这句话,说说读懂了什么。着重体会“若有所思”和“丝毫没有”这两个词语。师板书:若有所思——雕版印刷不方便

  (2)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毕升在街上若有所思,回到温暖的家里,他还是这样的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机械”“提醒”和“默默地”来理解。)

  3、师导:为了能找到代替笨重的雕版印刷术的方法,毕升尝试了很多次。看看毕升尝试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会失败呢?在文中找出失败的原因。

  出示句子“为此,毕升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来。”哪个词能反映出毕升在尝试失败后的表现?

  理解“冥思苦想”这个词的意思,说明了什么?(“冥思苦想”说明毕升面对失败仍不放弃,仍在苦苦寻找办法,表明毕升的执著。)师板书:冥思苦想——木制单字效果差

  4、 导读:执著的毕升遇到了思维上的瓶颈,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吗?看看,困扰他多日的难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从妻子说的话中你有何启示?(要留心生活,灵感就来自生活中)

  5、 无意中得到妻子的提示,毕升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品读有关句子,这句话表明了毕升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师板书:茅塞顿开

  6、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7、 得到启发的毕升迫不及待地又冲入蒙蒙烟雨中,他要干什么呢?默读第六自然段,看看活字印刷术是如何诞生的。

  抽生回答,师板书:黏土刻字窑中烧

  8、师导:毕升的梦想实现了,新的印刷术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1)、抽生说出有关句子。

  (2)、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以往的印刷省时省工,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一本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开启了无数人的智慧,世界文化得到传播……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毕升梦想的实现靠的是什么呢?

  (在于他不断地实践,在于他执著的追求。)

  五、积累拓展

  1、根据提示,复述课文。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若有所思 、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生活中,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受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教案 7

  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2、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练习。

  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感情。(难点)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们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句式) 可以写出许多如:(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2、引出新课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 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作者简介) 经过同学们的预习,现在还有生僻的字词吗?那我们就来一个课前游戏——

  二、课前游戏(多媒体演示)

  1、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 驯良( ) 矫健( ) 帽缨( ) 榛子( ) 橡栗( ) 蛰伏( ) 苔藓( ) 榉实( )

  2、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驯良 矫健 蛰伏(通过叫学号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带着问题分段阅读课文:

  (1)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松鼠的?

  (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明确:第一段在全文中总写。(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第二个问题以小组 合作解决

  1、A组:

  (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B组: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a)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b)为什么说松鼠不是肉食类的动物?

  (c)第6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才艺表演

  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吧!(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松鼠漂亮的外形,指导思路:顺序、语言)(写作—交流—点评)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用前爪送吃 (刚才同学的发言,不仅注意了语言的准确,而且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尽量做到了生动,这也正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五、比较阅读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让学生了解平实的说明与用文学笔调描述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第二教时

  一、阅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勾画一些准确、形象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文中其他类似的句子,特别是运用拟人写法来说明小松鼠的句子,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准确、生动、形象)

  2、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写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些写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这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点拨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细致、长时间、多方面多角度。我们写作文也应如此。

  二、迁移训练:

  以小白兔或小花猫等动物为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它的特征,快速练习口头作文,找几个同学代表发言即可。

  三、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的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四、写作练习

  以“我最喜爱的一种动物”为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面、多角度介绍动物的特性、习性,字数在300左右①本文是按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安排的。善于把握说明的顺序,大有益于思维的条理性。

  ②观察和表达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对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依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课外活动: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或就在自己家里,细心观察某一种动物,把观察到的某种动物的特点或可爱之处,在小组里给同学们说一说,相互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板书课题。

  2.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第一个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猴王,结合句子谈一谈,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体会经典的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只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更像敢作敢为的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还知道哪些?

  3、结合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读经典的乐趣。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样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

  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教案 9

  一、生词

  窃读 炒菜 锅勺 踮起 饿狼 惧怕 充足 屋檐 皱眉 一碗 酸痛 支撑 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 担忧 急切 惧怕 环境 知趣 光顾 恐怕 充足 理由 屋檐 其实 支撑 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 花花绿绿 倾盆大雨 饥肠辘辘 舒舒服服 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

  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体会关爱

  1、(师:下面我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板书设计:

  莲 叶 青 青

  (幻画荷叶)

  (祖母) 爱莲 剪叶

  关爱他人

  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

  (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子?

  围绕上述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

  归纳探究的问题:

  ①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2、自主选择第2、3或第4自然段,合作、探究学习。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二、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介绍一些历史文物(如马首、猪首铜像等),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是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和艺术馆。

  三、引入圆明园的毁灭部分,体会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1、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英法联军的罪行。

  2、回归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恶的句子和重点词语,让学生想象英法联军抢、掠、烧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的情境,并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痛惜、仇恨之情。

  3、回归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两个“不可估量”,再次体会圆明园历史地位,体会圆明园毁灭的痛恨之情。

  四、明理,感情升华。

  1、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残迹图,进行情境说话:假如,你现在就在废墟旁,你会说什么?

  2、明理,提出殷切期望,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因此学生的共鸣。

  3、结合祖国当今的辉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五、总结全文,领悟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

  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读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应该怎么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读诗,体会什么事物跌倒又带来了什么?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晚上都做什么?有看电视的吗?谁喜欢看体育节目吗?请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新闻。这个人是谁啊?同学们,刘翔怎么了?【板书跌倒。】刘翔跌倒以后怎么做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题目就叫《跌倒》。齐读课题。牧也:台湾诗人,十九岁时放弃学习多年的画画,改以文字创作,现有千首以上的诗作。我们来看看诗歌中的跌倒是什么意思?

  二、初步朗读,感悟诗歌。

  1、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课文。

  2、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找出不会的字词。教师领读:静谧、滋润。

  3、谁能读一读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什么事物跌倒了?又带来什么?

  2、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风----美丽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静谧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欣赏一下。

  3、同学们,风、云、太阳真的`会跌倒吗?现在想想跌倒是什么意思?(遇到困难、挫折。)

  4、想一想:谁能带着感情再读一读第一小节?谁能试着背诵一下第一小节?想一想美丽的落叶对风说什么?滋润大地的雨水对云说什么?静谧的夜晚对太阳什么?

  5、过渡:看来跌倒也会有美好的一面,那我们还害怕跌倒吗?(不怕)如果跌到了,我们要怎样?板书: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好,和老师一起读第二小节!分别指名读第二小节。能把站起来读得更有力气吗?

  6、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最美丽的姿势指什么?(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

  7、如果你们遇到困难,会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吗?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难题:同学们能把第二小节背诵下来吗?比一比谁背得快?是呀!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不站起来、畏惧、退缩、不前进。)

  8、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面对这次挫折的? (同学们,我也想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挫折,可以吗?记得十多年以前,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既看不懂学生的手语,也听不清学生说什么,学生们也不明白我的意思。当时我难过极了,真想放弃老师这个工作,但是我一想到我的父母为了供我上学那么辛苦的赚钱,我怎能忍心放弃呢,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坚持!同学们,最后我成功没有?对了,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努力,我今天才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同学们谁能说说自己遇到过的困难,你是怎样面对的?

  9、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中才获得成长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一、教材简析

  马背小学是当代词作家李幼容的一篇现代诗。诗歌共分为七小节,前三小节是写了哈萨克的小朋友从小在马背上生活,四至六小节写了哈萨克的小朋友们盼望着过上现代的生活,最后一个小节主要写牧区小学的教师用知识带给了他们实现的希望。全诗语言优美,朗读富有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哈萨克族人民渴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指导作为城市中的学生正确地体会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和其内心渴望发展的心理。

  四、教具准备:

  主要采用朗读、诵读和以前学过的理解诗的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并辅之以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许多兄弟民族生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哈萨克族的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情形。

  2、板书课题:马背小学

  (1)能谈谈自身读了题目生想到了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吗?

  (2)相机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与本地学生生活所不同的词语。(课件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这些词语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身尝试读诗歌。

  2、同位或小组内互相读着听听。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正音。

  三、指导学习方法。

  1、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诗歌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2、引导归纳: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找出关键的词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才所提和的方法进行讨论,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归纳。

  (一)要点:

  1、前三小节是写哈萨克民族的小朋友自小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小朋友们在马背上了解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2、四至六小节是哈萨克的小朋友们憧憬高科技能改变自身的生活,并提出:“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3、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马背小学的教师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知识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学生概括的只要意思能符合即可)

  六、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找出自身最喜欢的段落,说说自身为什么喜欢,并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七、想一想,马背是牧区小朋友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学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生活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你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考虑,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知识。

  八、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与本诗有关的资料:关于词作家李幼容、哈萨克族等。也可以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弄清“意外”包含哪些方面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品质

  2、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们有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要和一起去经历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文中哪些事情让作者意外?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3、指导感情朗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己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如何表达出这份热爱的。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与众不同。

  3、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

  4、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文章3、4、5、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出对阅读的痴迷。

  【教学难点】

  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这段话,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引入课题:我的“长生果”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读课文: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交流,板书:

  读书:“香烟人”画片、真正的连环画、文化站的图书、中外名著、作文。

  3、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她是怎样把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表达出来的?

  三、研读重点,体会写法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3~6小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黑板的相应地方写上下列词语: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废寝忘食。

  (这一部分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4、5、6三小节。)

  2、第三小节交流,引导学生从“美差、抢、眼羡、卖力地呐喊助威、饱览”等词感受体会。

  3、师生合作运用“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等词语复述3~6小节的内容,再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痴迷:

  ⑴ 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无论……还是……无论……还是……只要……我就……那些书有时让我……有时让我……有时我读得很快……有时书中的悲欢离合又常常使我……

  ⑵ 是啊,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我都看得(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我完全地被书给征服了!

  师:正是有了这份牵挂、这份痴迷、这份如饥似渴的醉心阅读,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我得到了报偿和赞誉。并且我还悟出了写作的道理!

  4、略读8~14小节:

  ⑴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怎么悟出的?

  “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鲜味”指的`是什么?

  ⑵ 作文,要真情实感……创造:

  怎么悟出来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呕心沥血的创造呢?

  师小节:是啊,作者的成功离不开书籍的帮忙。因此,当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愉悦之情充满了他的心房!师生一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五、出示范文,尝试学写读后感

  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齐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结课。

  五年级语文教案 1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

  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五年级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85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了解背景

  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元:通“原“本来,只。定:平定、收复。同:统一。王师:皇上的军队。九州:全中国。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6)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

  (7)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③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眩,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④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渎,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即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板书:爱国)

  背。

  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五年级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与学生谈论很熟悉的《西游记》,主要人物是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但被今天的科学家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克隆”。

  板书课题,克隆。

  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

  2、你们从课题中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有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

  3、交流:

  (1) 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 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顺序是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然后介绍了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接着介绍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最后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 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四、理解感悟第二段(3-5自然段)

  默读第3-5自然段,思考:

  1、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克隆的“神奇”?

  2、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什么?叫什么名字?有什么重大意义?(小组讨论解答)

  五、理解感悟第三段(6-9)

  默读6-9自然段讨论并解答

  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

  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

  六、作业:收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8.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殖

  五年级语文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教案01-03

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四02-24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7-27

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授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辅导教案04-06

五年级语文园地教案09-04

五年级语文经典教学教案12-09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6

五年级语文新编教案01-01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14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