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先交代出“我”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进而要去看看蜜蜂。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我”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就见到了“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而依然不减诗情。深入蜜蜂生活,谈论蜜蜂的劳动,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才使后面的“沉吟”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4-1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09-0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9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03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太阳》10-07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2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教案04-15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06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教案11-07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优秀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