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9 07:11:52 四年级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口语交际

  保护文物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下面是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

  有些地段的长城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游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被乱涂乱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在垛口处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搭设梯予.设点收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保护区内建起了许多与长城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先说说读了上述报道的感受,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还可以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习作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遣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我的发现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千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小林:

  我发现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就很容易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俑坑有多大。

  小东:

  这样写十分具体形象? 我想起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大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到大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年

  日积月累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

  展示台

  世界遣产有的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通幽曲径。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如,一些景点流传着美丽的故事、传说。一些景区留下了名人题写的诗词,楹联。课外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18、鸟的天堂

  第一次、大榕树

  第二次、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设计意图:从鸟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课前板书课题。

  一、引入:同学们,你们紧张不紧张?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肯定紧张。老师今天让大家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出示课件:群鸟图)这节课,现在,你们就是这一只只小鸟,那你们还紧张吗?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出示课件,学习第一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B、当学生讲到“不可计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D、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2、出示课件理解。

  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词。

  互相交流。

  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有一种缺陷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八、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小结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问题导入:我们上节课大致了解了课文中所讲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2.你最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二、学生试学

  1.默读第13~17自然段,小组合作思考:小女孩从第五粒豌豆上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女孩来说有什么作用?

  生读文章,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生根发芽,并开出小花,对病重的小女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小女孩在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当豌豆开出小花时,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开来。

  2.再读第13自然段至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它对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生读相关段落,小组讨论表格中的内容,完成表格填空。师巡回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豌豆的变化和小女孩的变化的相关语句,规范订正表格中填写的内容。

  3.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结合前面四粒豆的结局说一说。

  (1)教师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

  (2)师点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引导。

  课件出示:

  总结:其余四粒豌豆虽然也各有各的归属,但是它们的结局并没有意义,第五粒豌豆绽放了生命的光彩,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第五粒豌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值得人们敬佩。

  4.作者描写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交代其余四粒豌豆的结局,尤其是两次写水沟里的豆,是幽默的讽刺,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板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

  在精读的基础上,剖析人物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合作共学

  课件出示: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2.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两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第五粒豌豆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能够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的意思,并在进行语言实践时巧妙运用。

  2.能够朗读整篇课文并背诵,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深入领悟诗句的内涵,感悟课文情感,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生命力的力量和无限变化的魅力,从而净化内心。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1-5自然段,深度理解诗句,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句,诗句对理解全文的重要性。

  教具安排: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访一个神秘的人物,那就是——诗人(板书课题)。当你们想到诗人,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诗人的课文,来看看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

  1.自主阅读课文。

  2.检查生字,理解意义。

  3.整体阅读课文,发音正确。

  4.回答问题: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的人?(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

  老师过渡:这位诗人在作者眼中的形象真是奇妙。他是如何让画家、音乐家等五家之长为一体的呢?他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三、精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a.老师出示诗句:

  “一池碧绿,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

  “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b.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让诗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你在阅读中会想到什么?

  c.老师指定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d.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画面的色彩美感。

  e.老师问道:这么美丽的画面,诗人是用什么工具创造的呢?(用文字)。板书:用文字

  学习第二自然段:呈现诗句

  “哗啦哗啦的雨声,吱吱喳喳的虫鸣,大自然的组曲想起来了。”

  “公鸡的歌真了不起,喔喔喔——把黑夜拖走,喔喔喔——把太阳吊起!”

  1.自由朗读

  2.归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引导读者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特点与差别,有的雄壮有力,有的细碎活泼,它们都是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音乐家,读出公鸡那了不起的感觉。

  4.指名读或齐读。

  师过渡:令人陶醉的声音,诗人真是卓越的才华啊!他们借助文字奏响美妙乐章,你们认为诗人真了不起吗?还有很多其他颇具神奇的创作手法,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学习“绘、衬”等六个字。

  多提醒学生识记“衬”的字形:在“衣”旁边,多加一小点;“斜、醉”同属于左紧右松型左右结构关系,注意左右框架不同;“哲”的上部分要宽一些;“齿”的下部比例要适中,勿蹩勿长,横折上下大小也要合适。同时,教师可适当做一些书写示范,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书写质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抽取生字卡片进行复习。

  二、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人是怎样将文字转化为色彩斑斓的图画和悦耳的音乐的。你还记得诗人是如何做到的吗?(回顾一、二自然段和诗句)你们还想知道诗人有哪些更加卓越的才华吗?

  三、精学第三到第七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师:我们现在来欣赏两首诗句:(出示诗句)

  “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

  “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

  读完诗句,你有什么感触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首诗句:(出示诗句)

  “什么东西破坏力?是自满!”

  “自满破坏的是什么?是前途。”

  读完诗句,你有什么感触呢?

  自由言论的重要性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老师问道:“诗人除了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以外,还有哪些身份呢?”答案是文学家。你们是从哪里得知这个答案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自然段吧。

  请你指名或齐读第五自然段,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你有什么体会吗?当人们说诗人赋予文字生命力,使平凡变得不平凡,你认为是为什么呢?结合前面的任意出现的一首或几首诗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请大家联系上下文,好好理解本段的含义。

  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并带上钦佩的语气。

  老师说:“是啊,这就是诗人。当你读到这些美妙的诗句时......”老师带着激情朗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也可以被看作是前五自然段的总结。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真谛”这个词汇,它所带有的深刻含义。

  老师问:“你们喜欢诗人吗?你们钦佩诗人吗?你们想成为诗人吗?”不要认为老师在夸夸其谈。事实上,诗歌并不难学。只要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做,你们一定可以成为勇于尝试的优秀诗人!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学习新词。

  学习“具、幅”等六个新词汇。

  请学生仔细观察“具”字的写法,剖析它的三个横线;注意“肯”字上窄下宽的结构,特别是最长的中间一横;关注“察”字上、中、下结构,特别是它中间部分的写法和比例。同学们还要自我约束字形,让字迹变得端正、优美。老师可适当地作写字示范。

  板书设计:

  画家

  音乐家

  诗人魔术师神奇(用文字)

  哲学家

  文学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检查生字词,指生读,小组读。

  3、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4、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5、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品读感悟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这次作文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件,例如学生看图后,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为什么感动?启发学生观察想象,谈感受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2、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学生看到感人的画面后,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让自己感动的事。教师要带学生走入情境,启发思考和创新,同时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要进行评价,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交流平台”的教学活动时,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我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建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三、不足之处

  “习作”教学时没有调动起部分学生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有部分学生没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作文说具体,用词不丰富,说出的内容不生动,语言表达不流畅。今后引导学生多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努力的方向。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思维上,尊重课堂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来,真正与学生形成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展示智慧火花的“剧场”。

  2、课堂预设的环节尽可能“情景化”一点,“实效”一点,尤其是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要着力找“抓手”,指导学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和交流。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参与和引导作用,要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在引导中生成,因为,只有生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展现出课堂的真实和精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发情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习(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习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近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习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习《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习《“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习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近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习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习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 修筑 垛子 屯兵 堡垒 陡峭 凝结 智慧 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预设(1)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预设(2)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预设(3)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预设(4)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3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8-26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6-09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9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07

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上册01-03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