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05 16:10:43 四年级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明白做人要有自尊的道理。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通过外貌、动作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

  理解“尊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课题——《尊严》,你能说说你理解的尊严是什么吗?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尊严是你灵魂中的一部分。尊严是你活着的象征,人因为有尊严才会被人敬畏。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名为《尊严》的课文,看看它都说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

  2。作者介绍:作者李雪峰,河南省西峡县人,生于1967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读者》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报刊专栏作家,国家版权中心签约作家,教育部课题组十一五文学专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一类生字,正确掌握书写。会读7个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本课词语的构成特点。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本课的一类生字2.掌握多组音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词语

  2.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

  二、学生自由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产:chǎn“立”部。

  扩词:产生、生产、产妇、特产、倾家荡产

  套:to“大”部。

  扩词:圈套、套圈、套子、手套、被套、生搬硬套

  鞍:ān马鞍、鞍马(鞍山)

  盒:h“皿”部。

  扩词:盒饭、饭盒、盒子、纸盒

  仇:chu扩词:报仇、仇恨、仇人、仇敌、

  成语:同仇敌忾、恩将仇报、疾恶如仇、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权:qun扩词:权力、权利、权势、人权、

  志:zh“士”部。扩词:志气、立志、志趣、

  成语:永志不忘、志同道合、众志成城、雄心壮志、专心致志

  稚:zh扩词:稚气、稚子、幼稚

  默:m“黑”部。近义词:默默(悄悄)

  扩词:沉默、默读、默写、默契、默许

  成语:默不作声、默默无闻、默然不语、沉默寡言、潜移默化

  封:fēng“寸”部。反:封(开)近:封闭(关闭)

  扩词:封口、封王、封闭、信封、封锁

  四、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

  1.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字的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几个类似词语。

  2.读第二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音相同意思不同)试着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1.,组字找出带有“隹”的字

  推 堆 难 焦 集 雕

  2.词语游戏。

  先说说这组词语的特点。

  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这样的词,看哪组知道得多。

  3.读一读,填一填

  即选词填空。词语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借助字典,选择合适的词语

  作业:

  1.书写生字。

  2.任选三组词语造句。

  五、板书设计:

  2—2

  生产—产生 报仇—报酬

  圈套—套圈 权力—全力

  马鞍—鞍马 志气—稚气

  警报—报警 沉没—沉默

  盒饭—饭盒 封口—风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在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题中的“飞”和“夺”两个字,协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进而把文章各局部内容连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渗透学法指导。

  二、设计理念

  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泞、湍、妄”等13个生字。

  2、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用自身喜欢的记号画出并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培养对红军敬重的情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紧紧围绕“飞”、“夺”突出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计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点评:培养学生搜集处置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读通长句子。

  3、小声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需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交流分段情况。

  点评: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分段的前提。

  (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从哪几方面介绍天险大渡河?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点标出重点字词。

  2、指名读出三个方面:(水)大渡河水流湍急,(岸)两岸高山峻岭,(桥)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3、根据以上意思,说一说对“天险”的理解。

  4、课文用了一个成语形容天险大渡河,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点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描写“抢时间”(飞)局部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的夺下泸定桥?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体现了飞兵急奔?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读给你的同桌听。

  2、理解“关键”的意思。

  (1)指名读“时间……关键”这段话说说自身的看法。

  3、默读课文,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用困①困②……标出;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4、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组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组学生跟着读出标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5、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

  6、应该怎样读出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7、师生朗读竞赛。

  点评:让学生充沛地自身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入情入境,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

  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没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感知。)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读。

  (1)这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画出具体描写大渡河天险的语句。

  (2)指名说出三方面:水、桥、岸。读出具体语句。男生读出描写水的句子,水色—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水声—震耳欲聋;水势—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女生读描写桥的句子;分角色读描写两岸和敌人的语句。

  [点评:学习用声音、形态、颜色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假如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红军夺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4、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两岸敌人凶。这样写出了红军夺桥非常困难。连敌人也说“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表示了敌人的什么心态?(敌人非常疯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了翅膀才干飞过去。)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中想像交流,感受真切、自然。

  品读“夺”。(6~7)自然段

  师:红军战士怎样夺桥?

  1、将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2、出示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1)读课文填空。

  (2)用换词比较法说一说这些动词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格斗)。

  点评: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3、范读,学生评议。

  4、对照插图用自身的话复述6、7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将本课的优美词句抄在摘录本上。

  2、仔细观察插图,选一两位英雄写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点评:在读、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理解重点词句的用法,并将其变为自身的话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八、案例点评

  1、扣题眼,找重点,整体掌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材简析

  《猫》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紧扣本单元的读写重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猫的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理解文中写得具体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

  板书课题:猫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猫有什么特点?

  板书:古怪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说出了它的特点?(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过渡:大花猫到底有多古怪呢?课文分三个自然段给我们作了介绍。

  2、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默读这段,思考:这段写了大花猫的哪些古怪性格?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⑵再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段: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⑶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抓老鼠,没事就东奔西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老实呀、尽职呀的,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猫)

  那怎样才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⑷大花猫真逗!你最喜欢它的哪种性格?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它老实,因为我觉得他很乖,睡觉的样子像小孩,很可爱。

  学生2:我喜欢它贪玩的性格,因为我家的猫也是这样的,很淘气。

  学生3:我喜欢它的尽职,它多负责任,多认真啊!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那好吧,加上你的感情,把你喜爱的地方读出来,注意要读得生动。

  【学法指导】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表演读。

  ⑸老师引读,感情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总结方法,出示提纲,小组学习:

  ①初读: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②细读:画出猫的各种动静。

  ③品读:朗读理解你喜爱的动静。

  ④赏读:读出喜爱之情。

  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感悟。

  ⑶比较句子: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

  ⑷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这只猫很淘气;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他的猫……

  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猫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同样方法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这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猫的勇猛、读出作者的自豪。

  三、小结

  1、读了这部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像知道些什么?

  2、大花猫这么可爱,我们写首小诗送给它好吗?

  板书设计

  猫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勇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和背诵对子,能够读准韵脚,读出节奏。

  2、理解短文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开始积累运用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读背背

  1、请大家看看今天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什么?(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请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发言,互相交流。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些句子有个名字叫做对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每组的前两对对子:

  来对往,

  去对回。

  潮涨落,

  月盈亏。

  来-往,涨-落都是意思相反的词。

  每组的后三对呢?

  雨雪对风雷,

  松梢对竹叶,

  草舍对柴扉。

  暮色对朝晖,

  窗前莺共语,

  帘外燕双飞。

  雨雪-风雷,草舍-柴扉是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而暮色-朝晖,窗前-帘外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进行配对。

  4、指导朗读:对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请大家试着在相对的词语处停顿,读出对子的节奏。

  5、背诵:请大家熟读这两组对子,看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

  三、阅读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短文──《四季的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文章描写了四季中哪些美丽的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汇报。

  3、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4、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呢?

  5、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后发言。

  6、教师总结:短文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每一个季节一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并列,每个自然段都是先总写结论,后分写原因。

  7、同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比如同《高大的皂荚树》相比,两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呢?

  8、同学发言,教师总结:两篇文章虽然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但是《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是针对皂荚树一种景物来写的,而本文是写了四季的不同景物。

  四、扩展

  你认为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最美呢?请仿照《四季的美》写成一段短文。

  【板书】

  积累·运用四

  四季的美

  春──早晨的朝霞 夏──萤火翩飞的夜晚

  秋──乌鸦归窠、大雁齐飞的黄昏 冬──落雪的早晨

  并列 先总后分

  第二课时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能组织好语言,有针对性的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在为美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很多问题,那么,你想知道我们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今天,老师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录像:《认识我们的环境》

  2、教师:通过这段录像,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环境,那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现象吗?

  3、同学自由发言。

  4、老师:是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不一样。那么,针对你们刚才说,我们选出几个急待解决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5、小组讨论、交流。

  6、学生推选发言,大家护评。看哪个小组把情况说得最清楚,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三、拓展活动

  从学生提出的最可行的建议中选出一个,开展一次环保活动。

  【板书】

  怎样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认识我们的环境

  二、周围现象:垃圾 污水 噪音

  三、怎样保护: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采访方式,学会追问问题。

  2、能根据问题回答问题。

  3、进一步学习接待及采访的礼貌。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学会提问

  1、听说你的××学得很好,今天特来向你学习,想请你谈谈经验,好吗?

  2、特别是哪一点最重点呢?你体会最深呢?

  3、你能具体说说吗?

  4、你感到今后还要怎样做呢?

  二、两人对话:

  1、示范(一)提问

  甲:听说你写得很好,今天特来向你学习,想请你谈谈经验,好吗?

  乙:我认为要写好,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认真上好课,老师进行指导时要听得认真,还要多思考。其次,做好后要化时间修改补充。另外,平时要多看课外书,特别是书。这样,对自己的水平才会有提高。

  (二)追问

  甲:请你介绍一下如何积累材料的?

  乙:我平时注意观察、关心周围的人与事,并写好观察,这样就不怕没有材料写了。

  甲:你认为学习语文与写好有什么关系?

  乙:读是写的基础,学习语文是写好的保证。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内容。所以在写好必须认真学好语文,从名家名中吸取精华,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甲:你说得很好,对我深受启发。谢谢。

  2、讨论方法:学生交流,教师:采访时可以先向人家提出问题,提的问题要简洁、明了,被采访人回答你的问题后你还可以追问。问完后要表示道谢,也可以自己作一些后再道谢。

  ①开头:好的,经验谈不上,只能说是体会。我认为学好××主要要抓住以下几点:1、2、3、4、5、

  ②重点:特别是有一次,我

  ③结尾:我就说到这儿,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四、表演说。

  1、小组练习,大组汇报。

  2、师生评议,评选最佳采访。

  五、作业:回去后对某个同学进行一次采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意思。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

  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准备:北京四合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特点)

  二.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了解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渎课文。

  2.集体交流读课文。(指名读——自愿读——重点段齐读)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四合院的?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做批注划。

  2.集体交流。结合查阅的资料。

  3.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1)北京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四合院”这种老式住宅。

  (2)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及大小规格。

  (3)介绍四合院的发展变化。(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多户,连外国都人仿着建设。)

  4.看课件四合院课件。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虽然······但是······)

  1读句字体会前后分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中和第三段中)

  2.师小结。表达的意思不同,后一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转折关系的复句。

  五.读全文,对北京的古文产兴趣。

  六。作业:1、继续阅读有关四合院的资料。

  2、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虽然······但是·······)关系的句式的句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

  一、 学会观察

  1、 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 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 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 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 学会表述

  1、 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 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 抽样评讲。

  (1) 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 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 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 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三、 实践运用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举动,并尝试进行表述。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3、能抓住游戏中的关键人物或关键环节,进行描写,体现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爱做的游戏种类,从中选择合适的引入课堂。

  【教学过程】

  一、游戏实践

  [设计意图: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观察同学、观察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习作素材。]

  1、 导入:同学们,大家一定爱做游戏吧?平时你们都爱做哪些游戏呢?

  2、 提出游戏中的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游戏之前,老师请大家注意三件事:

  1)、注意安全;

  2)注意观察身边同学在游戏中的表现;

  3)注意体会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3、 明确游戏内容及要求:

  1) 游戏名称老鹰捉小鸡

  2) 请学生简述游戏规则。

  3) 引导学生分组,分配任务。

  4、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穿插期间巡视或参与游戏活动。

  二、谈话引导选择习作内容及重点,梳理习作思路。

  5、 大家玩得开心吗?

  6、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7、 在游戏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环节是什么,为什么?

  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游戏场面,在学生的交流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机地围绕下列目标进行引导:

  1) 通过反馈,与学生一同回忆游戏三方在攻守之间的不同动作,并尝试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述。

  2)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不仅能说出游戏三方的不同动作,还要能回忆出当时是怎么做这些动作的,并能用恰当的语句进行描述,使得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3) 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内心变化,并尝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

  上述三点中,1、2为重点引导内容,3为对习作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的特别提醒。

  8、 如果老师要请你写写刚才的这个游戏,你打算怎么写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要体现游戏的快乐,你认为哪个内容可以多写几句的?

  引导学生理出习作的思路,分出思路来。

  三、佳作欣赏。

  1、 教师出示范文,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

  2、 我们可以从这篇习作中学到些什么?

  借助范文,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明确:

  1) 习作的答题思路

  2) 本次习作素材的详略安排

  四、学生当场完成习作

  五、讲评习作

  1、 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 以学生习作中比较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3、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设计者:xx小学 宋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2.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心,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

  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3)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2.练一练,学运用。

  ①读《后羿射日》,下面的答案正确的是:

  A.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愿意牺牲自己,为人民群众着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C.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②读了《精卫填海》我明白了:

  A.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坚地奋斗到底。

  B.精卫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海是一定可以填平的。

  C.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填不平大海的。

  3.我拓展,我积累。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课下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组交流,代表讲故事,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神话故事,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花圃、花卉、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第一组是用“花”扩词识字,第二组是认识花的名字识字。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课件出示9个生字: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7)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8)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9)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2.练一练,学运用。

  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花的词语还有很多。

  杜鹃山茶芍药荷花凤仙花莲花蝴蝶兰天竺葵虞美人迎春花睡莲鸡冠花槐花桂花马蹄莲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成语读正确。

  (3)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些成语的时候,我知道了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还有的成语包含着故事。

  2.练一练,学运用。

  (1)将下面的成语和对应的人物连线

  腾云驾雾诸葛亮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过海的.八仙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孙悟空

  (2)给成语编故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带枪不入

  3.我拓展,我积累。

  类似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说几个: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囊萤映雪——车胤

  负荆请罪——廉颇

  百步穿杨——养由基

  入木三分——王羲之

  破釜沉舟——项羽

  总结:希望同学们课下多阅读书籍,积累成语,并运能用成语,对人物外貌、性格、特征等进行概括。

  (二)句子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里出现的句子是神话故事里的句子,句子描写的情景非常的神奇。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要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2.读一读,学运用。

  (1)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夸父追日》

  (2)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

  3.我拓展,我积累

  我还知道其他一些神话故事,它们描写的故事都非常神奇。如:《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女娲造人》《后羿射箭》《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八仙过海》……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3.理解重点词语。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远远地看见,半透明的云母石屏风后面,烛光中,孤独的影子深且长;银河渐渐收敛了光芒,报晓的星星也将沉没.嫦娥应当正在后悔独自偷吃了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不死灵药,天天都在在碧海与青天之间思念以前与后羿在一起的日子。

  5.介绍创作背景: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6.赏析:

  《嫦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成就很高。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运用“深”、“渐落”、“沉”、”应悔“、”夜夜“几个词语,让读诗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感伤的美,感受到了嫦娥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以及作者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爱情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的观点。

  7.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延伸阅读。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句子“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掌握这种写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变幻多彩的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来源及其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的神奇、美丽和可爱。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深受启发。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①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③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联系课文内容探索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对气候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二、说教法、学法

  1.学生状况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地球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学生往往会被这种神秘感吸引住,学生对地球很感兴趣,学生对地球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真是遇到这样的文章却很少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在他们的概括中,抽象的本质特征增加不明显。特别是科普类文章理论性强,有的概念抽象难懂,学生不爱听。

  2.教学方法选择:今天在这里我要同大家一起探讨的就是新课改下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教学课型模式,我以《变幻多彩的地球》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请诸位老师批评指正。

  Ⅰ.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总共有七步:

  第一步:制定目标。

  第二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三步:声文结合,整体感知

  第四步:图文结合,渗透学法。

  第五步:质疑交流,点拨释疑。

  第六步:深入研讨,探究拓展。

  第七步:课后延伸,深化感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3.学习方法指导:

  (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本课教学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小学生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下面我就这七步的具体内容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制定目标。

  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精神的兴趣。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作者对地球和人类的思考,并启发自己的思考。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科学中的美,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任何一篇科普文,尤其是这样一篇有点难度的科普文,老师最难的就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导入文本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抓住对地球的好奇心及解说词的本身特点来设置情境导入。所以我就播放了地球向我们走来,既有画面又有声音,并有老师的激趣谈话,这样就在自然导入文本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又对激趣谈话在电脑画面中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

  3.声文结合,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所以在导入文本后就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通过回答课文写了地球哪几种颜色的衣服这个问题来梳理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4.图文结合,渗透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还仅仅停留在面上,还须进一步地去解读文本,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为此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在小组中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适时进行点拨释疑。同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讨论明确。

  5.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上一个环节深入到了文本的一些细节之处,但还略显散乱,对文本的精髓之处也未完善,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构建开放的课堂,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蓝色衣服的方法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找出衣服对气候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设计两道讨论题。

  问题一:找出有关于介绍地球其它颜色衣服指的是什么?这道问题的设置既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对地球有较深的了解。

  问题二:地球其它的衣服对气候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同时思考本文运用。这道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跳读关键段落,筛选信息,在了解地球知识的同时理解作者对地球与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深入研讨,探究拓展。让学生总的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并讲明喜欢它的原因,旨在唤起同学们对环保的认识。

  第七步:课后延伸,深化感情。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的动人事迹,感受人物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风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非典”战场上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准备歌曲《爱的奉献》的磁带。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围绕“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虽朴素却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讲述了发生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场上的动人故事。主人公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在战斗过程中,面对患者,她对其他医务人员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她自己被传染了,她在纸条上写道:“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叶欣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她朴实的话语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无不被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操打动。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热流,耳边都回响着那首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叶欣的高尚品德。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一段紧扣课题,引出了叶欣生前留下的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教学时注意抓住“刻骨铭心”一词,引起学生的思考:叶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令人刻骨铭心?

  第2段:这一段写了叶欣生前经常对护士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惯有的工作作风就是迎难而上。第3段:重点讲了叶欣在一次抢救过程中的表现。如果说第2段只是概括性地介绍,那么第3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位病人病情的“危急”,从“危急”之中还要感悟到情况的“危险”。而此时叶欣是“毅然”走进手术台,“积极配合”医生。她再一次“轻轻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反复引导学生读叶欣这句话,从这句话中感悟人物当时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第4段:当已经有一名护士感染,叶欣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危险重重的时候,她不仅没有退缩,却“冥思苦想”,“亲自”做消毒工作。这里可结合叶欣作为“护士长”的身份来理解,她完全可以行使权力,安排护士们去做这些具体工作,不用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但她却把这种护士长的权力理解为一种责任,一种身先士卒的义务,可敬可佩。

  第5段:在叶欣病倒以后,她心里想的仍然是病人,是同事。可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在患病早期,普通的人一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而叶欣她又在做些什么。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叶欣的行为已超越了普通人,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对“救死扶伤”的理解。

  第6段:叶欣的病情已非常严重,她只能靠写纸条和大家交流了。可请学生反复地读叶欣写的纸条,从这只言片语中体会叶欣面对死亡的坚强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胸怀。在最需要治疗的时候,她反复强调:“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在最需要人关心的时候,她再三交代:“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学生可以边读边体会叶欣当时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伟大。

  第7、8段:这两段写了叶欣去世时的情景。段落篇幅不长,但情感蕴涵很深。

  这句话在教学时值得细细体会:“在与‘非典’病魔的斗争中,她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她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教学时,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像叶欣一样为抗击“非典”而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们的事迹。从而真正了解这段话中“千千万万”和“责任”的含义。

  第9段: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结尾。叶欣冒死抢救的病人出院了,而最有条件自救的叶欣却倒下了。对比之下,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可以请学生在整体感知时在文中勾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谈感受。

  一、交代背景,引入课文

  1.请学生回忆“非典”时期,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

  2.引出“抗非”战线上的英雄——叶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是谁说的?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直奔重点,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学习。

  (1)研读第3段时,抓住关键句子:“这里危险,让我来。”着重体会叶欣面对危险,毫无惧色,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2)研读第4段时,抓住关键词语“亲自”,体会叶欣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3)研读第5~7段时,仍然要抓住关键句子“不要靠近我”“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体会叶欣对同事们的关心,她心中装的是别人,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谈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要有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20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的《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04-0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5

语文四年级的上册教案03-2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7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8-26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3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5-12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