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07 08:33:30 七年级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疏通文意。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文本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介绍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重难点)

  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重难点)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

  导语设计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小麻雀》,文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展示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和悲惨命运。小麻雀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1)识记下列汉字。

  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

  (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孱踏青垂垂暮老楚楚

  2.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_”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目标导学四:把握手法,拓展探究。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作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可采用指名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先在组内完成,再进行交流。

  【学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是极为关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就是扣住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

  2.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扣住”可怜”这个词,从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遭遇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到人的环节中,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棵小桃树》所有词语解释

  褪(tuì)忏悔(chànhuǐ)哆嗦(duōsuō)矜持(jīnchí)执着(zhízhuó)服侍(fúshì)猥琐(wěisuǒ)渺小(miǎoxiǎo)魂魄(húnpò)幼稚(yòuzhì)颤抖(chàndǒu)赤裸(chìluǒ)血气方刚(xuèqìfānggāng)轰轰烈烈(hōnghōnglièliè)祸不单行(huòbùdānxíng)

  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矜持:自鸣得意;自负。

  孱càn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猥wěi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就在寻常味道上下了功夫。没有特别精巧的问题,没有特别出奇的构思,平常的导入,常态的提问,家常的对话,为的就是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学语文,真真切切悟人生。

  一、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情,凸显阅读类别特点

  只有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没有花里胡哨,简洁导入,却是了解学情的最好方式。朱永新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多种回答,既是对贾平凹散文意韵的充分挖掘,又能对学生的`真实学情做出大致判定,使教师粗略知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据此可以调整预定的教学设计。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此举一石双鸟,一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更具体真切地感知学生的阅读状况;二是告诉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之道:关注编者的旁批和问题,学会自主阅读。

  当下,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教统学的大有人在。固然,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把教师所授之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之法,不一味依赖老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己读懂一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也是教学的终极意义。这堂课,我利用文本属于自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即课程资源),加以巧妙的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悟意义之深,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语文之旅。

  二、读散文应该注意什么——由点及面,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诗歌朦胧的意象指向和凝炼跳跃的非常态语言,戏剧跌荡起伏的情节设计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散文作为教学最为常见的文体角色,理应最被学生熟知。事实上,学生对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师相机调教。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利用第二个批注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细节描写的语言中,对学生强调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是在教读这类散文的一个方法。接着开始重锤敲打这一段落,先读后品。

  大凡经典散文名篇,无一不重视细节的构画。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的细节描写,是因为“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不断寻找小桃树的细节,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细节就是散文的生命力。而在具体品读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细节描写的两大方法:一是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面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很自然地渗透精当的写作知识。

  课堂尾声,我利用文中的资源,即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一句,问学生:“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爱”、“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在此处我再追问“你从哪些些句子中读出了梦(缘、怜……)”,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从抽象的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接着我让学生猜我所喜欢的字——“蓄”,并顺此托出散文的“蓄势”写法,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势而为,蓄情而作,不要开始就把感情达到高潮。

  此外,我给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双线结构(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条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出来了。又多次提及“读这类文章,要注意作者潜伏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的深义。

  这些都是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要义。这节课,能从文本固有的意蕴中沿坡讨源,自然引申出相关写作知识,这样的传授显然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这些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性质的,而是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展示自己。

  三、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情感——细琢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这节课,语言品析做得比较实在,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这堂课的高潮之一是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对于关键词语进行重锤敲打。我先让同学们朗读,在对文字有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主问题“你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进行探究品析。这个环节做得比较扎实,效果良好。比如对于“委屈”这个词的理解,我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几个学生“‘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不断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词语在这里运用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再如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我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又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对于“拱”这个字,我将这个词改成了“长”,是因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果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很有助于理解“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成长的艰辛。如此,通过对散文细节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等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体现了“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原则。

  大凡名家写作,都极其关注文本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的妙用。这堂课有一处语言品析细节,大家印象颇深。文中有一句“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奶奶也说”这个“说”字能不能换成“奶奶也笑话它”?这个“说”,多数老师会忽略,其实细细思考,我们能从中嗅出不一般的味道,品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即奶奶与其他人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倾向是不同的,用词自然也有差异。这样,会对学生以后咬文嚼字自读好文章打下好的基础。

  品析语言,就需要老师有一颗敏感的语言心,能透过文字洞察更多的内涵。在“委屈”一词的分析时,我课后想想一些老师提出的看法,觉得还是很有道理。“委屈”还应该是与其他事物对比才能体现出来,要是独自伫立在天地之间,没有对比,估计就不会有“委屈”可言了。对于“紧抱”着,有思考,但没有太析透。为什么“紧抱”?当然是胆怯、害怕,不太敢面对其他的物类啊。今后,在语言的品味上,我们还得更下功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理解文学作品的魅力,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6—11小节,体会每小节包含的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课文

  二、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最亮点

  五、语文活动

  好作品大家读

  六、读书习惯培养

  七、拓展练习

  八、小结作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6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使用媒体:

  多功能讲台。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展示图画)。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2、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嗔视、叱咤风云、颦蹙、尽态极妍、本色当行浑身解数、变换多姿。

  二、产生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3、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4、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五、当堂训练:

  1、《观舞记》选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献给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国,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员是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所填词的特点。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铃声,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解释词语:

  本色当行、颦蹙、粲然、叱咤风云、嗔视、尽态极妍、惊鸿。

  5、秒笔生花: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高山吗?请以“观海”或“观山”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而本课则是在学习过《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课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静穆”、“惆怅”、“颦蹙”、“粲然”等;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法学法]

  本课仍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法,利用电教媒体,根据设计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有效学习,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在课堂上又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把不太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解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的形式,给学生以清新直观的感受,在播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要求:

  细心地观察,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出本文。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对舞蹈艺术有初步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静穆”、“惆怅”、“颦蹙”、“粲然”等;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三、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

  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 )一shà(  )间chāi(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我背( )上的嫩( )芽

  (2)、理解词义

  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

  (3)、根据原文填空

  a、母亲x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xxx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x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x着,有的浓,有的'淡;

  e、小家伙突然x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xxx高大,xxx很瘦,xxx不算重;儿子xxx很

  胖,xxx幼小,xxx也轻。但我和都是xxx,xxx,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图片,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

  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阅读文本,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的: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验强烈的母子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要点:欣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带着感情读诗。

  困难: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细心而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花>描写了一个调皮的孩子在金花的帮助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荷叶妈妈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字词积累。

  并置:甜瓜、水果等与茎或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邯郸(h/d):莲花。

  帕伊哈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Q)倾斜。

  荫蔽:遮蔽。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荷花盛开后的花托。

  适意:舒适。

  展馆:1描述高耸;2花木造型优美,带有“丁亭”。

  闭塞:闭塞,闭塞。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作家,诗歌名作<方兴><泉水>等..给小读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心、自然三个方面。它以倡导爱的哲学而闻名,母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兼具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其篇幅一般较短,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现。

  外表是散文,本质是诗歌。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读后,要求学生总结大意)

  这篇散文用风景来书写人,以情送人,以花为人,引起对母爱、母女感情的自然赞颂。写荷花就是写“我”,写荷叶就是写妈妈,实现“我”就是风雨的荷花,而妈妈就是经得起风雨的荷叶。是的',即使是荷叶有意识地保护了莲花,更不用说母亲们对他们的孩子们都有了很好的照顾。当我们遇到风雨时,纯洁的母爱总是悄然而来,给我们安慰和力量;无私的母爱永远保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一生。

  2 、理清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集中在雨中的莲花上,并写到雨打红莲和他院子里的荷叶保护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遮住了荷花,抚摸着自己,于是联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爱孩子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保护孩子成长的感情。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唤起对家庭过去事件的回忆?

  用触摸现场的方法唤起对家庭事件的记忆。父亲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子里发光的莲花去看红莲,介绍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读

  一。为什么作者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欣赏?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4.在该段末尾,"妈妈!"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我心里的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个。花园里有许多莲花。他们中只有两人被选中写作。作者在这里采用的表达手法是什么?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6岁。”雨滴不停地跳动,只在勇敢仁慈的荷叶上,采集一些流动的水珠。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看到一大荷叶旁边的红莲,慢慢地侧身,是被上面的红莲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什么?

  分组讨论,展示,老师明确:

  一。为什么作者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欣赏?

  (1)雨打红莲,荷叶保护自己院子里的莲花,使莲花触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联想。“我”是雨下的莲花,母亲保护莲花不受风雨的侵袭。荷花是写“我”,荷叶是写母亲。它充满了爱。它自然地与母亲的关怀和爱联系在一起,温暖而感人。所以借此情景表达自己对母亲保护孩子成长的感受..

  (2)红莲是本文的重点。课文以你院子里的荷花开头,重点描写雨中的荷花..

  (3)在写《雨打红莲》和《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是在九年前和祖父一起写了《荷花鉴赏记》,做了一个平淡的床上用品,把这些花放在人们的背景下让人知道。《花里年乡》和《桑提莲》的开篇,展示了吉祥的符号,把花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们下面的花卉隐喻埋下伏笔。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绪从“无聊”到“不适”,从“不适”到“不安的情绪”,反映了作者对花儿命运的关注。

  在文章的最后,我直接表达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见的,但心里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母亲之外,还有谁能给它们遮荫呢?这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4、教学设计

  5、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6、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7、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8、正音、正字、释词

  9、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10、板书:

  历史意义、理想的意义、人格意义、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人生意义

  11、研讨与赏析(上)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12、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五、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

  (1)检查作业。

  (2)继续研讨与赏析。

  (3)语言运用。

  2、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2)识记字词。

  (3)朗读、背诵。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5

  思考、交流

  ①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

  ②结合作品的类别或各个时代的特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不同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如《西游记》中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思考、交流、发表见解

  学生谈收获:

  有差异,可从兴趣、爱好更关注电视、电影或者是球迷、粉丝等。

  交流,作适当记录

  1、字词:徘徊、迷醉、诠释、缩影、憧憬、裨益、潜移默化、广袤、肃穆、热泪沾襟、跌宕、真谛。

  2、朗读你在课前作旁注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由。

  a、如课题:

  这个比喻的生动形象性及其深刻的含义,b、如第四段中的五至十一句,四个“了解”排比句式强调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意义,c、如用了四个“积累”强调了文学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A、像预习课文要解决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思路,提炼文中主要信息及作者的意图、情感、文中的主题等。

  B、了解阅读文学的重要性。

  C、本文的语言精美、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语气亲切等。

  激发学生对门的'兴趣,调动情感,产生对门了解的愿望。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学知识。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不只停留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从欣赏别人转向对自己的认识,作出评价,起到扬长避短,比学赶帮的作用。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精美语言的学习习惯。

  学会欣赏,了解其作用

  学会归纳、总结、感受学习中的进步。

  ?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散文)

  议论大门(1、2)

  初识大门(3、4)文学之门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09-27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02-15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02-09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1篇)12-02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通用13篇)06-30

初中人教版下册七年级语文教案11-17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10-18

语文七年级教案01-17

语文七年级教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