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2、技能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 点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 点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析
学生对下棋比较感兴趣,但对场景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预习检测:
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三、同质交流,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四、师生合作,拓展升华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荐读1、2、3段,范读4段。(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6、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7、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师小结
六、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3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xx看到xx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七年级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七年级语文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复习检测
1、给下列加线的字词注音:
萤火虫()冷漠()遗憾()辛辣()
停滞()威慑()锡兵()荣耀()
尴尬()宽宏大量()
须臾()笑面佛()皱纹()屏息()绰号()高涨()cáo( )杂mí( )勒轮fān( )
三、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马及时,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四、课堂问题:
问题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写上课前,同学们对几何老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第二部分(3-28段):写王老师上的一堂别具特色的几何课。
第三部分(29段):补充交代王老师和"我"父亲的关系。
问题2、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问题二:研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文中用多个段落来记叙和描写王老师的哑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王老师的哑笑是他上课时的`一个教学策略,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好奇与渴望,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下充足的铺垫。对该部分的细致描写,也有助于读者对王老师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问题2、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有特色,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到学习的“痛快”。对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做法。他胖而身手敏捷,胖而思维活跃,胖而思想睿智。他要告诉学生热爱知识、持之以恒的道理,不直接说,却欲擒故纵,把几何课上成图画课,让同学们在“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明白了道理。非常敬佩王老师。
七年级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 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 “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七年级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简述老孙头的形象。
二、研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研读一下,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谁?他的思想品质如何?
郭全海。
分马前,他抓住时机教育群众,“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啊”,分马时,他虽然在最前分马,却“随随便便”牵一头;当老孙头马跑了,他立即“翻身骑上”自己的骡马去追,累得“人马都气喘吁吁”。当他发现老王太太不中意自己的马时,他就主动提出跟老王太太换马,并又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启发大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跟老王太太换马。当老王太太换走了老田太太的马,郭全海又做老田太太思想工作,决定“开春马驹归你”,使矛盾圆满解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郭全海是一个忠于党,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2.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分马换马的描写,反映了翻身农民分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先进农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3.体会本文写人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元茂屯参加分马的有三百来户人家,作者只写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
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 时间 作者见到了什么 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七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初一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刚上初中,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的学科,对于初中的学习生活可能还不大能够适应,引导他们如何学习那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和阅读的经验,可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学习和阅读。此文较简单,适合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面推荐的名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有关“读书”和有关“书”的格言。
设计理念: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阶段目标中又提出了“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冰心的一首小诗引入: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本诗通过比喻揭示:成功来自艰辛的奋斗的道理。(激励青年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二、课前准备:
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将它们拿出来交流。分小组,各小组先检查一下准备情况,然后讨论所摘录的是否符合“读书”“书”的范围。然后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
教师小结:其实这些名言正如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业: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3、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新课:(本环节由学生讨论整理)
1、本文的主要内容。(结尾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来让同学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
有关《红楼梦》中人物命运。
有关《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分类。等等。
四、让同学发问。
作业:
片段作文训练: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交谈,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仔细品读,你或许会有独特的读书体验,或许会产生一些感想,把你的感想或体验写下来,与人共享。
要求1、题材不限,题目自拟。
2、字数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第二节课时就比较难上。我就将该部分的内容转为请同学讲讲自己看过的,记忆深刻的书或一篇文章。这样一变学生的热情就来了,一改刚才死气沉沉的状态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来抢着向同学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内容。有描述樱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则描述蜡笔小新的调皮淘气,有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则描述自己家里的可爱的小猫小狗……我看了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高兴,不按已定的教案来上课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在另一个方面上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个目标。但课后还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著,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像中国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较多,学生看起来较难懂,可以先引导他们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著,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训练是为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做好准备的,有的同学就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学是有所思考的去读书,读过之后才有所得;没有完成的同学可能是没有去看什么书或者是看了却没有思考结果是写不出来。看来,不仅要引导同学去阅读,更要教他们如何阅读,读后应做什么。
不足之处:在课堂的导入方面相对来说较难,如第一课时的导入可以换成俗语或谜语来导入如: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而第二课时则可以用同学们没积累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来导入。
七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教案15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春,赏了春,这节课,我们要随着朱自清的笔墨,品味春天,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1、
二、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用"我认为_________这句美,因为________”的形式说话、
学生分小组读,说感受、
如:我认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这句美,因为写了草的动态和颜色、
我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美,因为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我认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美,因为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表达对春雨的喜爱。
我认为“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这句美,因为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尤其是特点抓得很准、今后同学们也要向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助学
品味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四、用学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
A、指引B、牵引
C、引申D、招引
②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的样子
C、这样D、对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
C、打算D、策略
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D、和悦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___,表现了它的________。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
五、评学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⑵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阅读。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⑴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⑵注音:窠巢()清脆()
⑶解词:卖弄:宛转:
⑷这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⑸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个字)。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4、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子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安要塞鼓》教案教案03-27
语文七年级教案01-1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02-03
七年级语文《于园》教案03-12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08-20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03-07
七年级语文教案03-01
七年级语文松鼠教案03-17
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03-23
七年级语文下棋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