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通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2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第二个板块“与造物者游”。本文的内容是:作者发现并宴游西山,感慨西山的怪特,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和心凝形释的解脱之情。本文的特点是:在内容、语言、情感上都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具有变化之美。在内容选择上,从游它山的经历入手,转而描写游西山的经历;在语言运用上,采用顶真、比喻、对比、比照映衬等多种手法描写游山经历;在情感表达上,从开始的“恒惴栗”到最后的“心凝形释”;在知识积累上,“始”等文言实词和“而”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具有典型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从“恒惴栗”到“心凝形释”的心情转变,以及在景情交融中比照映衬等写作方法,并学习“始”、“而”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怀才不遇等感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泳法、查阅字典法、质疑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任务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始”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解释本文比照映衬、比喻、对比、顶真的方法和效果;
(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提问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2)能体会作者心凝形释的解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始”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比照映衬、比喻、对比、顶真的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各位,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永州八记”中的哪一篇课文?那如果按照《小石潭记》这一标题的写法,游西山写下的文章应该叫做?但作者写下的是?为什么作者说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在朗读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已学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字词,初读“西山”
(过渡语: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应当先“言”后“文”,只有把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语言和情感。)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圈画,对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进行注音。最后,教师检测——
僇人lù 恒惴栗héng zhuì lì
斫榛莽zhuó zhēn mǎng 焚茅茷fén fá
箕踞而遨jī jù 衽席rèn
岈然洼然xiā wā 若垤若穴dié
攒蹙累积cuán cù 莫得遁隐dùn
萦青缭白yíng liáo 不与培塿为类pǒulǒu
颢气hào 引觞满酌shāng zhuó
颓然就醉tuí 与万化冥合 míng
学生先自主研习。研习前教师先引导:请每人先独立探究,梳理字词的意义(重点字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词典》及参考书;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检测——
1.重点实词
(1)恒惴栗 恒,常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2)施施而行 缓慢行走的样子。
(3)漫漫而游 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4)穷回溪 穷,穷尽。 回溪,萦回曲折的溪涧。
(5)到则披草而坐 用手拨开。
(6)醉则更相枕以卧 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7)意有所极 到。
(8)因坐法华西亭 由于。
(9)缘染溪 沿着。
(10)斫榛莽 砍伐丛生的草木。
(11)焚茅茷 茂盛的茅草。
(12)箕踞而遨, 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遨,观赏。
(13)衽席之下 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14)岈然洼然 岈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15)若垤若穴 垤,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6)攒蹙累积 攒,聚集。蹙,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17)萦青缭白 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18)外与天际 交会。
(19)颓然 醉倒的样子。
(20)心凝形释 解除束缚。
2.重点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
披草而坐(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
(2)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3)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3.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
(2)梦亦所趣 通“趋”,往。
4.词类活用
(1)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
(2)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意动,意思是“认为奇特”
(3)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
(4)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
(5)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6)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7)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8)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异)
(9)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 顶点)
(10)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1)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5.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在理解全文字词的音和义后,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理解每一个字义。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的字音字义进行梳理,学生一一掌握知识点,正确理解字词。)
(三)知句意,再读“西山”
(过渡语:在理解了全文的字音字义后,要学会翻译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先自主研习。研习前教师先引导:请以句子为对象,试着将全文翻译一遍;要逐字逐词依次翻译过来,不要漏译或跳译;语句不通顺或意思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出;典故等内容无法直译时才可意译;遇上不能正确翻译的先用铅笔做记号留着。同时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梳理结束后,每人将自己无法准确翻译的句子提出来,让小组帮助解决。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检测——
1.重点句翻译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 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 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定语后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省略句
居(于)是州(省略介词 “于”)
(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在理解全文内容后,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对全文语言的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的句意和句式进行梳理,进一步理解全文。)
(四)探内容,三读“西山”
(过渡语:掌握了文言文的“言”,下面让我们走进“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
学生齐读全文,进入西山美景。教师提出问题:第一,本文的第一段写的是游其它山水,能否删去?为什么?第二,作者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为什么他会感叹“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基本评价。其次,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不能删,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在游“是州之山水”前的心情是“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故作轻松,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游“是州之山水”后的心情仍无法排解,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第二,作者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游西山“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可见“路险”;看到“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见“山高”;“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作者游西山后的心情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可以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
在理解本文内容后,学生齐声朗读,想象体会,进一步理解全文。
(设计意图:从字到词再到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赏语言,四读“西山”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在诵读中体验文章精妙的语言。读完后说说文中哪些句子最为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同时也说说朗读时的注意点。要求赏析得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为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基本评价。其次,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作者用八个字来形容游它山时的情景, “施施”“漫漫”意思虽然相近,但不能删去任意一个词语,突出作者的随意和无趣。朗读这一句话时要将语速放得缓慢一些,语气随意一些。
2.“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运用顶真的手法,看起来具有形式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几句中虚词“而”大量使用,让作者的情感更加饱满。作者在游它山时是随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朗读时要抓住句子特点,读出作者游览时的颓废与无趣。
3.“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多个三字短语连用,描写作者游西山的经历,突出西山的路险。因此朗读时突出各个短语的动词,放快语速,读出西山的路险和作者的坚持。
4.“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突出西山的高峻。朗读时关注大小的对比。
5.“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想象视野的开阔、境界的宏大,朗读时关注“乎”“而”,读出西山带给作者的震撼。
6.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多角度写登西山的所见所感,突出高峻峭拔之貌。
在赏析本文语言后,学生齐声朗读,想象体会,进一步感受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赏析、小组讨论和深入讨论等环节,层层深入文本,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悟情感,五读“西山”
自主诵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情感。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评判,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两个小组回答,通过评价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基本评价。其次,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教师趁势综合写作背景的资料,深化学习,提升认识: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对于此篇,古往今来多位名家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对于“始得”二字最多。教师补充课外名家评价。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前后将‘始得’二字,极力翻剔。盖不尔,则为‘西山宴游记’五字题也。可见作文,凡题中虚处,必不可轻易放过。其笔力矫拔,故是河东本来能事。”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九:“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此篇领起后诸小记。”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全在‘始得’二字着笔。语语指划如画。千载以下,读之如置身于其际。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题眼法也。”
紧接着教师回到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始得”“宴”的涵义?学生自主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评判,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两个小组回答,通过评价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基本评价。其次,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1.始得
①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
②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才真正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
③对作者有特殊的意义。从心境上,破解了作者被贬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受;从游历本身上,开始心情压抑而无趣,从这儿开始真正的游览。
2.宴
快乐的意思。对于作者来说,游西山是一场宴会,更是快乐的开始。
在感受本文情感后,学生齐声朗读,想象体会,进一步感受全文。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情感。通过介绍背景,进一步领悟本文的写作意义和目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掌握游记类散文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描写西山景色的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游山经历和心路历程,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寂、愤懑之情以及在游览西山过程中获得的精神解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如“僇人”“恒惴栗”“施施”等,准确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分析西山景色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西山景色描写的独特之处。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游览西山而产生的独特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由古代文人被贬谪后的创作引出课题。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有被贬谪的经历,如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赤壁赋》,他们在仕途不顺时往往寄情山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也处于被贬谪的境遇,他笔下的山水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2.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写作背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永州。永州的山水成为他排遣内心苦闷的寄托,在永州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圈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重点字词,如“僇(lù)人”“惴栗(zhuì lì)”“施施(yí yí)”等,让学生准确认读并解释。
请学生尝试翻译几个较难的句子,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教师进行订正和补充讲解。
(三)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 梳理游踪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其先后顺序。明确作者先遍游永州诸山,然后才始得西山宴游。
提问:作者之前游览永州山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到“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等语句,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
2. 分析西山景色描写
让学生找出描写西山景色的段落(第2段),仔细研读。
问题引导: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西山景色的?(从山势高峻、气象阔大等方面,如“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描写西山的高,“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描写西山的气势。)
这些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运用了夸张、比喻等手法,如“尺寸千里”是夸张,生动地表现出西山视野的开阔。)
这样描写西山景色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西山景色的描写,突出西山的高峻、独特,为下文作者的感悟作铺垫。)
3. 探究作者感悟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提问:作者在游览西山后有了怎样的感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心灵得到解脱,与自然融为一体。)
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在游览西山后有这样的感悟?(结合作者被贬谪的遭遇,西山的高峻、独特让作者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从而忘却了自己的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描写西山的高峻景色以及作者游览西山后的感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寂、愤懑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自然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境。
2.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之中,如前面描写遍游永州山水时的忧惧苦闷,与描写西山时的超脱形成鲜明对比。
善用对比。将西山与之前游览的山水作对比,突出西山的独特。
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描写西山景色的语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西山的神韵。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其他古代文人被贬谪后寄情山水的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境。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以“我眼中的西山”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表达自己对西山景色及作者感悟的理解。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含义与用法,如“僇人”“穷回溪”“披草而坐”中的重点字词,以及“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这样的定语后置句。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古代游记散文的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描写西山景色的语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作者游览西山前后的心态变化,学习作者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被贬谪的境遇中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寻求解脱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分析西山景色的特点以及作者游览西山时的心境变化。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哲理境界及其文化内涵。
体会作者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山水游记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等美景,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山水游记作品,谈谈对山水游记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2. 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被贬永州的遭遇,引出他在永州期间创作的一系列山水游记作品,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
1. 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愤懑和哀怨。
2. 写作背景
详细阐述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心境。他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充满了苦闷、抑郁和悲愤。永州山水成为他寻求慰藉、解脱的对象。在游览山水的过程中,他逐渐从自然山水的美景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在范读过程中,对一些难读的字词,如“僇(lù)人”“施(yǐ)施(yǐ)而行”等进行重点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自己被贬永州后游览山水的经历,强调“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描写游览西山的经过和西山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段):抒发游览西山后的感受,表达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四)研读课文,分析文本
1. 分析第1段
学生齐读第1段,思考:这一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以往游览山水的情况的?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等词句,分析作者被贬后的心态。“恒惴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惧不安,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则表现出他游览山水时那种漫无目的、消极的状态。
提问: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未发现西山之前,自认为已经游览了永州所有的山水,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领略到山水的独特之处,为后文发现西山的“怪特”做铺垫。
2. 分析第2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西山景色的?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西山景色的句子,如“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分析这些句子的描写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西山的'高峻、奇特。
讨论:在描写西山景色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发现西山景色后的惊叹、震撼的心情变化。
3. 分析第3段
学生默读第3段,思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境界?
教师讲解这一境界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游览西山之后,心灵得到了净化,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感受。这种境界既是对西山景色的高度赞美,也是作者在被贬谪的困境中寻求到的一种精神解脱。
提问: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之前的游览只是一种表面的、带有消极情绪的游览,而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览,因为这次游览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对山水有了全新的感悟。
(五)讨论与探究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怎样的关系?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强调柳宗元被贬永州的遭遇对他创作这篇游记的影响。他在困境中通过游览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同时在山水之中感悟人生哲理,表达自己对自由、解脱的向往。
2.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艺术特色。
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景物描写上,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西山的景色;情感表达上,将个人情感与山水之美相融合,含蓄而深沉;结构布局上,先抑后扬,前后呼应,层次分明。
(六)拓展延伸
1.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比较它们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在景物描写、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2. 推荐学生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永州期间的思想变化。
(七)课堂小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结构、作者的情感变化、艺术特色等。
2. 强调《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永州西山的壮美景色,更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以“我眼中的西山”为题,写一篇300 - 500字的短文,要求能够体现出西山景色的特点和自己对西山的独特理解。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西山景色的语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游览西山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受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穷”“披”“缘”等的含义。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始得西山后的精神感悟。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独特心境,理解西山之游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山水风景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山水景色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览山水,并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2. 简单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强调他在仕途不顺时寄情山水的创作背景。
(二)知识讲解
1.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读音错误。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重点强调以下字音:僇(lù)人、施施(yíyí)而行、斫(zhuó)榛莽等。
2. 文言字词积累
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
穷:
例句“穷回溪”,解释为“穷尽,走遍”。
披:
例句“披草而坐”,解释为“拨开”。
缘:
例句“缘染溪”,解释为“沿着”。
让学生找出文中其他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进行巩固练习。
(三)文本解读
1. 整体感知
提问学生:“文章标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始得’西山的?”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的生活,这是“未得西山”时的游览情况;第二部分写作者发现并游览西山的经过以及游览后的感悟,这是“始得西山”的内容。
2. 分析描写西山景色的语句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西山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西山景色的?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通过对西山高低起伏的山势、视野的辽阔以及山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描写,展现了西山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些描写既有视觉上的`直接描写,也有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的间接描写。
3. 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提问学生:“在游览西山之前,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游览西山之后,心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得出:在游览西山之前,作者虽然寄情山水,但内心仍然充满了苦闷、抑郁。而在游览西山之后,作者被西山的雄伟景色所震撼,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而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内心的苦闷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产生了一种超脱之感。
(四)探究讨论
1.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西山之游对作者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西山之游对作者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从被贬的苦闷中暂时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2. 拓展延伸
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看待古人寄情山水的行为?这种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人们也需要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地,通过亲近自然来缓解压力、陶冶情操。
(五)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字词的积累、文章的结构、描写西山景色的手法以及作者心境的变化等。
2. 强调《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中描写西山景色的段落。
2. 以“我眼中的西山”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西山景色及作者心境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包含山水风景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2. 柳宗元生平资料的相关文档。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诵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文言字词的教学上,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梳理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作者心境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更多的古代游记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学习并借鉴文章的写景抒情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鉴赏文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手法,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寄托。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古文学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自然界的壮丽山川为引子,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独自探索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经历,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2. 集体诵读:教师领读,注意节奏、停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律美。
3. 字词疏通: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教师适时补充讲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文意。
三、精读分析
1. 结构梳理:引导学生分段,概括每段大意,形成文章的'整体框架。
2. 情感探索:
分析作者初识西山前的心理状态,以及遇见西山后的情感转变。
讨论西山之景为何能触动作者心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关键词句,如“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等,体会其意境。
3. 写作技巧鉴赏:
探讨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西山景色,如何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怀。
分析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如由近及远、由外及内的写景顺序,以及由抑到扬的情感推进。
四、拓展延伸
1. 情境模拟:假设学生身处西山之中,请学生用现代语言或诗歌形式,描绘自己想象中的西山景色,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意表达。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方式有何异同,探讨古代文学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影响。
五、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强调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
强调自然之美对于人类心灵的滋养作用,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默写文中经典段落。
2. 阅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比较其风格特点,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与自然情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高二语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相关文章:
辞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译文12-12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翻译09-17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通用10篇)09-18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01-16
高二语文教案03-25
高二语文《师说》教案11-14
高二语文《看社戏》教案09-29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10-26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05-23
高二语文《书愤》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