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声声慢》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1
学习目标:
1、 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 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 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 诵读感知:
1、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 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 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 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 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 “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 闲愁 私愁 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 相思之愁 有盼头 少妇时期 细腻深婉 闺情离愁 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 深愁 大爱 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 死别之愁 没盼头 万年寡居 凄凉孤寂 怀旧悼亡 凄婉哀愁
六、 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七、 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2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①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③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④
色调明丽清新
⑦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②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⑤
雁、黄花、
梧桐、细雨
⑥
色调灰暗阴沉
⑧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
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5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教学反思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6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 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 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 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
1. 叠字运用的妙处。
2. 用韵的特点。
3. 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 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第三句则直抒愁怀。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征雁“却是旧时相识”,这之中饱含复杂的情味:一则古时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一剪梅》词中便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二则南渡之后,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她曾在词中沉痛地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而今望见大雁,想到这雁正是从北方沦陷区飞来,不禁生出浓重的思旧怀乡之情。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现天涯沦落的悲伤。
词的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下片紧承上文,依然就主人公之愁铺叙开去。“憔悴损”即是写花,又是自喻,比兴之中,倾注着一腔悲情。“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更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心理感觉,又暗示了即使熬到天黑,那漫漫长夜亦不知怎样捱过的忧愁。这两句用语平易,但作为韵脚的“黑”字属于极难押的险韵,故诗家罕用。而李清照功力深厚,押得既稳妥又自然,赢得评论家赞赏。“梧桐”二句与上片“晓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同时点出这首词描述的是一整天的情状。自汉代枚乘《七发》中写过“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后,人们常用“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而今,梧桐已使词人忧伤,再加上连绵秋雨,使人越加烦闷难耐。“更兼”二字,点出不堪听闻之意,“到”字诉说时间之长,“点点滴滴”则既写声音、状态,也写主人公感受。
作品结尾,词人在以上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一系列镜头组成一幅天然的悲凄画面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之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处的“愁”,实为全篇总旨,从而将人物的情感推向高峰。而反诘的语式,既收束全词,又辟出新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就艺术性来看,这首词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首先,叠字的运用,突现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叠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加重语气,增强情感,突现事物特征,同时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不过,在李清照之前,诗词中叠字的运用多以四字、六字、八字为限,而李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且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后来有些作家曾着意仿效,如元代乔吉连用二十八叠字作成的《天净沙》(见课本“平行阅读”),但雕琢之痕十分明显,无法与之媲美。
在韵律方面,词作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造诣。《声声慢》的词牌历来多平韵格,李清照却选择了入声韵。入声短促幽咽,创造出一种饮咽吞声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词中又配以众多的齐齿音字和舌音字。九十七个字中,这类字竟占五十七个,如寻、觅、凄、息、积等齐齿音字,点、滴、得、第等舌音字,交相重叠,造成一种啮齿切语的音调,仿佛女主人公在哀哀自诉。
在章法上,《声声慢》不是一般融情于景,而是把握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采用一情一景的手法,愈写愈深。同时,词作在结构上打破前后片界限,层层铺开,一气贯注,在心境与物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将愁绪聚结到难以遏止的地步,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分析这首词如何使物境与心境相互契合,从而使悲愁描写步步深入。
如作者抬眼空中“雁过也,”内心感触悲凉,“却是旧时相识”;又如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情触景生。
2. 你所读过的古典诗词中,还有哪些也是借助声调韵律来抒情写意?
如李颀的《送陈章甫》,李贺的《送沈亚之歌》、《浩歌》及《罗浮山人与葛篇》。
3. 你从本词能体会到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有气质吗?
伤感和惆怅,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情感,它不是强烈的生活失意的直觉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孤寂感。通常它总是发生在气质敏感、感情细腻、学养天分较高的诗人词人身上,李清照即是如此。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清照(1084一?),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省)人,出生于一个注重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熏陶。她的丈夫赵明诚历任知州一类的地方官。他们两人都喜欢收藏和研究金石书画,著有《金石录》。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记述了她的婚后生活和她大半生的重要经历。
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女作家,诗和散文都有较高成就,而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多是写她在赵明诚离家外出时所感受的离愁别恨,以及一些描写闺中生活和咏物之作,一般都是局限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里。
她在后期避难到南方,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写了一些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悲痛祖国的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指斥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萎靡不振,屈膝言和。词中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抒写她所经历的乱离生活的痛苦和寄托她的'故国之思。和她的诗比起来,词显得委婉细腻。
李清照词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她的词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秾丽,而是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情,常常写得鲜明生动,感情色彩很浓。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过去有人称赞她的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或者说“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宋张端义:《贵耳集》),这都说出了李清照词语言的特色。
李清照写有一篇《词论》,从词的兴起谈到词的写作问题,其中对北宋一些重要的词家都有所评论,谈了他们词作的优点和缺点。她提出写词要“协音律”,认为“词别是一家”,不能和诗一样。这些主张对于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存词四十七首。
2.李清照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禛《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当代学界对“易安体”也有所研讨。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是倾掳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纸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怀;日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是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是善用白描法。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是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辛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调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且长于四六骄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愫。绝不拘囿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据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诗、词、文、赋悉有独诣,在艺术风调上阴柔美臻于极致,而阳刚气一脉贯通。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9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10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 。
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掌握寓情于景的分析方法。
2、感受《声声慢》的意境美,体会婉约词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
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教学过程:
1、“背”词:(全班齐声背诵)
2、“解”词:根据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归类:关注字、词;关注感情;关注创作背景及词人生平;关注开头叠词的'用法。
3、“读”词:(配乐朗诵)重现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4、“品”词:教师由学生的质疑,提出学生关注的内容:
何情?
何由?
如何鉴赏?
教师引出意境一词,诠释之后再指出分析意境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师提问:
l此词写了哪些景?
l这些景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5、能力迁移
w 《踏莎行》王国维称秦观《踏莎行》中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词境凄厉”,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总结本课学过的《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三首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提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作业:
1、自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课外拓展:查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婉约词的特点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1.结合注释,翻译本词。
2.了解作者,并熟练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板书)。 首先让我们先回忆背诵一下以前接触过的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很好,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举项羽的不肯南渡来讽刺懦弱无能、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在背诵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慷慨激愤的形象。但她反映同类题材的词却不同,我们今天要学的《声声慢》也表达了李清照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慨,但却表达的含蓄委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本词所蕴涵的情感。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
二、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口
生:(略)
师:很好,从大家的朗诵中,我知道大多数同学能够把握住本词的基调,说明大家作了很好的预习,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听录音随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老师是怎么读的,看看我们对词的把握是否恰当,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那些缺陷。
(一起听录音)
师: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读时的“愁苦”基调,而且好像正听到作者在向我们诉说心中的愁苦之情。
生2:在他的朗读中,我感觉作者所看到的景色是“灰色”的。
生3:我觉得我们跟录音比起来,对词中情景的阅读把握的不是很好。
(别的同学点头赞同)
师:(面对大家)说的有道理吗?
生:(一起回答)有。
师:(故作疑惑)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一步一步看,首先词中到底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深入探讨,揭示方法
生:描写了这样几个场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大家说的好,可以说引用原词把作者描述的几个场景表达出来了,但这样听起来、看起来似乎有点累赘,我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让人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一下。
(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跟着一起帮助指导)
师:好,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成果展现到黑板上:
“淡酒浇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独首窗儿”“雨打梧桐”。
(继续与生的对话)
师:景物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你们认为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呢?为什么?
生:心情很忧愁,从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就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些感伤之景。
师:难道仅仅是“忧愁”吗?
(生看词,后恍然大悟。)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老师板书,并作总结。)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师:对,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从本词的鉴赏中我们可窥见一斑。
(板书:意象 情感 )
四、查漏补缺,消除盲点
师:可以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词的核心,但老师还有个疑问: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之前,心境怎么样呢?面对此情此景之时,有人陪同吗?
(部分同学开始疑惑并陷入沉思,有的同学开始举手。)
生:词人无人陪同,心情凄惨、悲戚。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可知。
师:很好,“寻寻觅觅”是写独自一人在屋里东寻西觅,“冷冷清清”是写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引起了词人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感伤,这七组叠词很好的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境,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这也促使词人的眼睛变成了灰色的了。
(以上边讲边板书)
结果
引 发
表 现
淡酒浇愁 秋风劲吹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意象 情感
五、总结方法,学会运用
师:好,通过阅读、朗诵,在把握整词基调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抓意象,终于分析出了词人当时的情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词中到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自我评析】: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理念。《声声慢》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重点有四: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上,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既显语文科学的逻辑,又有融融其乐的自由课堂。
②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一首词作为载体,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 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以强化他们运用这一方法的意识。
③注意联系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构思。在对本词的设计中,我注重阅读朗诵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朗诵为起点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
④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把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他们解读文字时难免有盲区甚至误区,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在解读中,有一些粗心的同学忽视甚至误读“寻寻觅觅”一句,这时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进行准备,在教学中发挥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后来的结果证明,学生基本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对诗词进行初步的鉴赏。当然,这堂课的设计中也有一些问题。在诗词的教学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以意境的再现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但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单一,为了让学生对诗词鉴赏有一个“鉴之有效”的方法,只能进行有选择的放弃,但这样的放弃似乎割断了诗词鉴赏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 13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
走进作者,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
1.齐读下阙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一滴滴、一声声,滴进她的心坎,敲击震撼着她的心扉,不得安宁,无法解脱。秋风带来寒意,秋雨带来惆怅,落叶让人更感失落。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伤心。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时放,自然而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研读探究]: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学习总结】
鉴赏诗词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身世背景解读。
2、研读关键词句,如诗眼、抒情句、意象。
3、发挥联想,还原画面,揣摩作者意图。
【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全词。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优秀教案(通用16篇)09-25
声声慢作文05-28
《声声慢》李清照05-20
声声慢教学设计01-25
幼儿园优质课教案12-12
《声声慢》教学设计09-23
声声慢古诗原文10-11
《声声慢》原文与赏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