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通用6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时间:2024-05-25 14:10:04 佩莹 二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通用6篇)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0个生字,学习部首“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声音的秘密的发现过程,学习帕斯卡细心观察、好动脑筋的品质。

  2、理解声学的震动原理。

  3、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1、声学的震动原理图。

  2、帕斯卡的照片。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利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想出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来吗?(学生动手敲打 摇 吹)

  刚才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实在我们周围可以随时听到各种声音,有美妙的'音乐,也有烦人的噪音。那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大科学家帕斯卡的身边,一起探索这声音的秘密。(出示课题:声音的秘密)

  1、读题思考:什么是秘密?

  2、声音的秘密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正字正音。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流利、通顺、有感情。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流利,有感情。

  4、用圆圈标出所有要求认写的生字、生词。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词。(生字加点)

  帕斯卡 按动 发麻 玩耍 震动 刀叉 停止 方式

  (2)指导学生自主归类识记汉字。

  熟字加偏旁法:帕 按 麻 式

  形近字区别法:耍———要 叉———又 止———正

  字义讲解法:震

  (3)小老师上台指名认读生字,并相应扩词。

  (4)根据本课认和写的字很多是相同的,所以趁热打铁直接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物—————“牛”字旁,加“勿”(指导书写)。大多跟动物有关。又是形声字。

  本课的形声字还有:帕 按 消 震(指导书写)

  字义上理解:脑———月字旁跟人身体有关。(指导右半部分笔顺)

  感———心字底跟人心情有关。(指导咸的笔顺)

  学生板演,自主书写:叉 止———此

  2、围绕重点问题,分组讨论;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是谁发现了声音的秘密?(帕斯卡)

  (2)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帕斯卡?(出示帕斯卡照片,简介帕斯卡。)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名介绍。

  小结:帕斯卡是法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从小就注意观察和动脑筋。早年提出帕斯卡定理,研究了代数中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还提出了帕斯卡定律,总之,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小帕斯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就注意观察和动脑筋)

  2、你从哪里知道的?(第二自然段)

  3、齐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4、思考;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音的秘密的?

  5、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帕斯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

  6、对!他不但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还善于动手实践,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第四段)

  7、齐读分析:他发现的是不是和现实生活中的一样呢?我们可以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试验一下。(同桌合作,感觉声音的秘密)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铜锣或小鼓,敲打,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声音的传送方式主要靠的是震动,而不是打击。让学生击打锣鼓,并触摸感受被击打的锣面、鼓面领悟声音里的秘密,学生通过多次试验,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8、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声音的传送方式,主要靠的是震动,而不是打击。打击停止了,只要震动不停止,还是能发出声音来。)

  9、实践应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秘密所在?

  (1)用手摸自己的喉咙,然后说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2)把文具盒里的物品掏出来,然后敲打文具盒,感觉这种声音是怎样传出来的?

  (3)把一根皮筋使劲撑开,然后用力弹它,你会听见什么?

  二、总结课文。

  帕斯卡为什么能发现声音的秘密呢?那是因为他从小就有注意观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正是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在他11岁那年,就发现了声学的震动原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科学探索。

  三、拓展创新。

  学完这课,你有何感想?你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做?

  四、板书设计

  声音的秘密

  帕斯卡 是震动不是打击

  (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善于观察、动脑、动手)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

  教学难重点:

  1、了解声音的秘密的发现过程。

  2、了解声学的震动原理。

  3、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声学原理示意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书指导。

  1.初读课文,正音识字。

  2.自读课文,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识字教学:

  出示生字,以开火车形势练读。

  学生组词并用词说话。

  二、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朗读展示,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

  3、围绕重点问题,分组讨论。

  (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乐()的秘密()的'噪音

  问:声音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三、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1、小组活动探究,体会帕斯卡善于观察、勇于时间。

  2、积累内化,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熟,读出感情。

  二、认识文中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1、学生自己试着认。

  2、师领读。

  3、生领读。

  三、会认,会写10个生字。

  1、先观察10个生字。

  2、认识10个生字。

  3、指导写10个生字。

  4、反复认、写、组词、说话等。

  5、练习:选词填空。

  关心关怀爱护

  (1)对我们的(),我们永记心间。

  (2)少先队员要()公共财产。

  (3)老师向妈妈一样()我们的健康成长。

  6、独立完成课后52页练习。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如何通过振动频率和振幅来体现。

  教学准备

  教具:音叉、鼓、橡皮筋、纸杯电话、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木块、金属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纸张、笔、尺子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有趣的关于声音的小故事,如“为什么山谷里会有回声”,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激疑:声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二、新知探索(约25分钟)

  1、声音的产生(约10分钟)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轻敲后放置水面,观察水面波纹;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的豆子跳动。

  结论引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小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如橡皮筋、纸张)制造声音,感受振动。

  声音的传播(约10分钟)

  讲解与演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展示真空铃实验视频(或解释原理)。

  实验探究:纸杯电话游戏,让学生体验声音如何通过固体(绳子)传播。

  声音的特性(约5分钟)

  高低音实验:使用不同长度的橡皮筋弹奏,观察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强弱音体验:轻敲与重敲鼓面,比较声音的强弱,引出振幅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约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声音的应用实例,如乐器、警报器等,以及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

  汇报分享:各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总结回顾(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条件及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其物理特性的关系。

  情感升华: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声音。

  五、作业布置

  观察并记录家庭中不同声音的来源及其特点,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准备一个小实验,下节课展示声音的某个特性。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参与度、理解程度及作业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后续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成长。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4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音叉、鼓、弦乐器(如小吉他)、橡皮筋、纸杯、线、铃铛、水槽、塑料薄膜、空瓶子、不同材质的物品(木块、金属片等)。

  多媒体资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视频、音频素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

  实验记录表:为学生准备实验观察记录表,包括实验物品、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等栏目。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约5分钟)

  1、情景创设: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鸟鸣、流水、雷声),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并讨论这些声音的来源。

  2、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来的?它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新知探索(约20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约10分钟)

  1、演示实验:使用音叉轻敲后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波纹;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的小纸屑跳动。

  2、学生操作:分组实验,用手指轻轻拨动橡皮筋或弹拨小吉他弦,观察现象并讨论。

  3、总结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约10分钟)

  1、演示实验:将手机置于密封的玻璃瓶内播放音乐,逐渐加水直至充满,观察声音变化。

  2、小组探究:使用两个纸杯和一根长线制作“电话”,尝试通话,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固体传播的。

  3、讲解与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深化理解(约15分钟)

  声音的特性

  1、高低音实验:使用不同长度的橡皮筋或调整弦乐器的松紧,比较产生的音高差异。

  2、强弱音体验:轻轻敲击与用力敲击鼓面,感受声音强度的变化。

  3、讨论总结: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强弱由振动幅度决定。

  巩固拓展(约10分钟)

  1、创意实验:利用塑料薄膜和橡皮筋制作简易“鼓”,探索不同材质覆盖在薄膜上对声音的影响。

  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声音秘密的思维导图,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方面。

  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奥秘。

  作业布置

  1、观察记录家庭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尝试分析它们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声音的某一特性,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评价建议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依据实验报告和思维导图的质量,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考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描述声音传播的基本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音叉、鼓、橡皮筋、纸杯、线、豆子等实验材料

  2、视频或音频资料展示不同声音的效果

  3、学生分组用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1、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为什么森林里没有声音”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和重要性。

  2、问题激趣:提问:“声音是怎么来的?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引出本课主题。

  二、新知学习(约20分钟)

  1、声音的产生(约10分钟)

  演示实验:教师使用音叉轻轻敲击,让学生观察并听声音,然后用手触摸感受音叉的振动。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分别用鼓、橡皮筋等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总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约10分钟)

  演示实验:用纸杯电话(两个纸杯底部相连,中间拉一根线)传递信息,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观看视频:播放简短的科普视频,辅助解释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声音的特性:简单介绍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性,并通过实际操作(如调整音叉敲击力度、改变橡皮筋的松紧)让学生体验。

  2、创意实验: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乐器或声音装置,探索如何改变声音的特性。

  四、总结归纳(约5分钟)

  1、回顾知识点: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声音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原理。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

  五、作业布置

  1、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的至少三种不同的声音,记录它们产生的物体和传播的方式,并尝试描述这些声音的特性(如高或低、强或弱)。

  2、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影响声音强弱或高低的因素,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教学反思

  本教案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主动探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师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简单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塑料尺、水槽、水、小石子等。

  多媒体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解

  声音的产生

  (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分子一起振动,形成声波,这就是声音。

  (2)演示实验:用音叉、小鼓、橡皮筋等器材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并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

  声音的传播

  (1)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当声源振动时,会带动周围的介质一起振动,形成声波,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直到遇到障碍物或达到远处而消失。

  (2)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三、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尺、水槽、水、小石子等器材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用塑料尺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和产生的声音。

  (2)将水槽中的水倒入一半,用小石子轻轻敲击水槽壁,观察水面的波动和产生的声音。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体会,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声音的应用和危害,如音乐、噪音等,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作业布置:

  回家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准备一个与声音相关的小实验或手工制作,下次上课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汇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声音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科版二下《声音的秘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小燕子学飞》教案10-25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七色光04-09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太阳,你是粉刷匠吗》教案(精选6篇)04-21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5

地毯下的秘密幼儿园托班教案03-05

《地毯下的秘密》幼儿园托班教案02-27

教科工作总结03-27

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做什么事最快乐》教案08-26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10-12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文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