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4 22:34:56 晶敏 八年级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5

  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诵读和语言的品味,积累语料,积淀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涵泳。美读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组织学生美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名家名品的精妙。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首先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字音读得最准,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5分钟后,比赛开始。8分钟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导入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

  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浓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五、总结归纳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六、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孙洪娟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抓住 “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很荣幸在朝阳升起时踏进了靖边八中的美丽校园,走上了八年级()班的这方讲台,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这只是开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我相信我们可以相处用愉快,你们相信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板书

  醉翁 太守

  乐

  欧阳修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9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习: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板书设计

  二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四季变幻之美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常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不幸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xxx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以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 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词句,如“环滁皆山也”“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等,体会作者的语言之美。

  学生齐读描写自然景色的语句,感受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4. 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醉”?他的“醉”与“乐”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与民同乐”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5. 拓展延伸

  介绍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如《秋声赋》《丰乐亭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与民同乐”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追求“与民同乐”的人生境界。

  7.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汇和重点词句的含义,还学习了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拓展延伸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3-1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精选16篇)06-1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2-2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02-25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04-08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12-27

语文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10-13

语文下册《蜘蛛开店》教学设计05-31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