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时间:2021-08-12 16:49:58 八年级 我要投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教学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 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 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 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 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 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 课时:一节课。

  2、 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 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 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 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 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 三答 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 三比(类比) 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 进谏--三种情况 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 间进 期年 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 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 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 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 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 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 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 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 兴利除弊

  3、 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本文属于这一种)。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 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 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 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 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考评课」】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05-0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06-30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03-25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04-16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精选04-07

短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05-03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03-28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赏析03-26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