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册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04 16:29:29 八年级 我要投稿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初二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识记原文及翻译

  了解一些故事链接

  二、教学重点:

  《论读书》识记原文及翻译

  三、教学过程:

  一.读书三“有”

  有志:立远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识:须知学问无尽,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学不断则无不成之事.

  二.读书要“约”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会贯通。

  曾国藩:每日读背诵之书十页,看涉猎之书六十页。

  三、读书要“专”

  读书不“二”,“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一人之书,则目见、耳闻、天地之间无别书也。

  四、读书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五、读书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犹为重要,读书时圈点评注,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帮助记忆;读文以声调为本。刘大《论文偶记》曰: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六、读书须“看、温、习、思”

  以上四点必须并行。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温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于技术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专。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四、赏析:

  五、故事连接:

  六、拓展活动: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让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译全文进行自学,若有不会之处,小组内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合作探讨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4.全文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三、合作探讨

  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好。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若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现错误起来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五、研读赏析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题目。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六、梳理巩固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善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4

  一、导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n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n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n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n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三、完成练习题,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思路点拨:

  n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n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n关心集体: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柳州市;关心我们广西省;关心我们的国家……n关心社会:人和事……n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2、知识迁移,训练巩固

  (1)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2)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四、布置题目《和你在一起》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2、巡视,指导3、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5、读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听,思考和你在一起

  网络啊,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按说,和你在一起,我会收获知识和快乐,可是,你却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镜头一

  “爸爸,学校收资料费,要27块钱。”我对爸爸说。爸爸听了后,颇感不满的问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资料费吗?”

  我心里害怕起来,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骗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骗钱上网,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问题,但爸爸还是从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钱递给我,说:“到校就交给老师,可不要丢了啊!”……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诚实。

  镜头二

  英语课上了还不到十分钟,我就没有了一点精神。我清楚,这是我与A在网络玩了一整夜游戏的结果。心里面虽然强迫自己

  要拿出点精神,但却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将头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当然,英语老师没有忘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一番,外带罚

  站两节课的时间……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格尊严。

  镜头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顿,B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我们都非常气愤,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D说:“不如我们学学网络游戏中的办法,一伙人联合起来收拾收拾C。”这个建议获得了我们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学后,我们组织了六个人在路上截住了C,对他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将C打得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善良品格。

  网络啊,虽说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恳请你想一个良方,让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只收获知识和快乐,不要再失去所剩无几的财富!

  五、回去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5

  一、情景导入新课:

  1、钱氏家族出现了许多的伟人,诸如钱其琛、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钱穆、钱正英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三钱”,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他们是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引导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 学生介绍钱学森(可从科学成就、个人故事、钱学森语录等角度来说)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钱学森产生敬仰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资料的交流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以便随时调整上课内容。)

  (2) 读一读,写一写。。

  方法:各组请一名同学板书字词,其余学生补充自己没有查阅或书写的部分。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钱学森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仰。请用句式“事上,我看到了他,这值得我学习(或感动、钦佩、赞美等)”。

  学生默读或小组交流,使语言表述简练而准确。

  三、重点品读。

  1、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2、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3、老师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

  四、课堂检测

  1注音

  鉴jiàn定 应yìng景 出差chāi 应酬chóu 档dàng案

  弥mí补 颁bān发 荣誉yù

  2 、本文选自 ,作者 ,本文是一篇 。 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

  3、选词填空

  (1)连人员的住房 (配备,分配),食堂和幼儿园的建设等都要他亲自过问,这并非钱学森之所长。

  (2)他们接到钱学森的请辞报告后,果断决定, (配备,分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

  4、文中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这种安排”是指

  5、找出文中运用议论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6

  

  2、 小结

  本文赞美了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肯定了莲子以其“苦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勉励人们“苦心”争取工作和学习的成就

  3、 读《荷花飘香北海夜》

  第一部分(1——3段),描写雷雨后夏夜荷花的美。

  第二部分(4——6段),结实荷花的内在特点,呼唤新的荷花赞美诗。

  第三部分(7段),以猜度之笔,写静静地观赏荷花的青年男女正在构思一首关于荷花和明天的崭新的.诗,表示青年一代有新的理想、抱负和情怀,反映了作者对新时代青年的喜爱和厚望。

  4、 读〈爱藕说〉

  本文叙说了玉藕的优秀品质和卓著功勋,抒发了对莲花之母——玉藕的赞美之情。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总写藕是“藏在泥水深处的诗题”

  第二部分(4——6段),写藕的众多优秀品性和卓著功勋。

  第三部分(7段),倾诉对作为“荷花的母亲”——玉藕的赞美之情,并引申开去,赞美“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四、 总结

  从选材的角度看,能够找出三文章的共同之处:从形态、功用、品质等角度来写,即绘形、说用、赞品质。进而辨析不同之处:〈莲〉简洁地描绘了莲子的外形及所居住的莲蓬情况,详细介绍了莲子的“苦心”之用,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性和惊人的生命力”;〈荷〉具体描绘了荷花之美丽,赞美胡话“不孤傲”、“”不娇贵、“也不妖艳”的气质,实际功用则是约略介绍;〈藕〉侧重从它“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这一基本情况发开去,赞颂它的“贞洁操守”“”虚心“有节”“贫贱不屈”“柔中有刚”等特点,并介绍它的医药和营养功用。

  五、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和练习”

  2、 开拓题:

  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荷花、荷叶和藕。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把握不够熟悉,对诗作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学生发散性的问题回答。

  《浪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浪”的代表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奉献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8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同时,一反传统教学中以“背影”为切入点的规律,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按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发现,有自己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因此,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亲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样,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快乐天堂。

  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为牵动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孩子,思维竟如此敏捷、开阔,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想到的。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预设的探究过程,使我与孩子们一起回读文本,更加深刻地体味出文字间所蕴含的绵绵不尽之意。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却力透纸背。因此,在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一环节。从品词入手,可从中悟到“知微见著”的效果。此环节设计为纠正教师的错误,让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点,而品味人物描写也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品析人物描写,挖掘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在这两个环节中他们极尽能力,品出词语含义,具体再现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练习中学生受文章浓情的感染,动情地描述生活中无痕的真爱,沐浴在无疆的亲情中,将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体验。

  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因我缺乏灵活的引导而趋于肤浅。以此为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层楼。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一、导入

  1、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感知

  1、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品味

  三、品读感悟

  1、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2、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3、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

  5、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6、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总结

  1、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只要大站不错过)

  2、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拓展延伸

  1、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

  (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亮。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昨夜星辰》。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郭沫若的戏剧:《屈原》。一说起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对他多少也有些了解。下面请一个学生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2、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读了这段文字以后,你认为屈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2、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层次。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在呼唤中表现屈原什么样的感情?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呼唤与歌颂

  怒斥和愤懑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出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

  决心。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总结: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对自然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本课的艺术特色。

  2、展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学生运用句式说话:

  我认为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动人心)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作出如下总结: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此外,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创造一个想像的场域,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爱国人士的故事,及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

  附板书:

  教学反思: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5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02-21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03-26

初二下册语文春酒教案05-01

初二语文下册金岳霖先生教案设计05-01

初二下册语文《石榴》教案02-15

语文版初二下册语文《背影》教案03-30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吆喝》教案03-06

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口技》教案03-06

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海燕》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