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优秀教案两篇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启发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邓颖超、周恩来。
邓颖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1913年至1920年,先后在北京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在北平师大附小、天津达仁女校任教。她具有聪明、活跃、雄辩、开朗、坦诚和开诚布公的性格。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1)把课文中的生字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2)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解释,选其中一个造句。
2、 理清课文线索和层次结构
本文以 海棠花 为线索,84岁高龄的邓颖超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 相识、相知 、相爱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表现作者与周恩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全文共 11 个自然段,可分为 4 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三、探究课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作者追忆了什么,与海棠花有什么联系?
学法指导:抓住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点拨与解析: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喜爱,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友情。
活动二、读文,体会作者运用了怎样抒情方式?
学法指导: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
点拨与解析:一是融情于事。在叙事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的色彩。如第四段写花寄日内瓦,“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挚爱深情,浸透字里行间。二是直接抒情。往事如昨,萦绕心间,挥之不去,说到动情处,又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为了便于直抒胸臆,从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将第三人称“他”转换成第二人称“你”。以下的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活动三、探究发现: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点拨与解析:文章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物生情,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事件的回忆,展现已逝去的情景,饱含对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文章第二段人称由第一段的“他”改为“你”,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3、第三段描写了海棠花的漂亮和海棠果实的味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矛盾吗?
表达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
不矛盾,因为深爱对方,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4、第五段抒情属于哪一种方式?与第四段有什么区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属于直接抒情,第四段是在叙事中抒发情感。这段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
5、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四、语言品析(本文朴素的语言,感受融情于事的手法)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五、小结
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了作者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六、作业
查阅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向同学讲一讲。
周恩来如何称呼邓颖超
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眼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一类的称谓。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访南。周恩来在这次接见中,称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妻子为“夫人”,而三次称邓颖超为“我的妻子”。因为洋人分不清“爱人”与“情人”的区别,只有“妻子”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优秀教案【二】
一、总体构思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触物(海棠花)生情,唤醒了已逝去的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使过去的情景再现在读者面前,课文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感情色彩。要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多层次朗读,在阅读体验中激活思维和情感,读中获得语感,读中得到启迪;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透过文中朴实的话语去获得心灵的沟通和共鸣,提升人生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要相信学生能够读懂这篇浅显易懂的课内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去体验。当然,还要引导学生品赏朴实自然、真挚动情的语言,欣赏文章精彩的抒情语段,理解课文蕴涵情感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情真意切的感情。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课内略读课文,教法上应该选择“弃讲就读”的原则。宜以默读和朗读相结合,辅之以点拨。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于字面上,而是隐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因而要指导学生饱含感情,读出其情趣,这样,情感就会在和谐的情趣中升华,与文中表达的高洁情趣产生共鸣,自我身心品行在氛围中熏陶感染。在此基础上,对于文中两位伟人相识、相知、相爱的经历过程,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应作重点点拨,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拨正辨析思路,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抒情表达方式、朴素情真的语言,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一)、导入课题,了解背景
1、共享人物事迹资源:在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肯定或多或少地对周恩来有所了解。可以“我所知道的周恩来”为话题,在“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广泛发言,告诉同学们自己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了解到周恩来的哪些情况。
2、播放电视记录片《邓颖超》主题歌,导入课文。
主题歌歌词:你走进永远,把海棠留在庭院,那伟岸的温馨,那朴实的浪漫/你走进深秋,让海棠开在春天,那平易的灿烂,那亲切的悠远/一段情愫,在你我之间/一片厚爱,在天地之间/
(把具有提挈课文内容的电视记录片《邓颖超》主题歌词作为课文导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二)、初读(默读)课文,了解文意
1、默读要求:(1)、学会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动唇,不指读;
(2)、标出不懂的字词,查阅字典词典注音释义,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3)、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捕捉文中主要信息内容。
2、同桌交流,互补知识。
(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逐渐由模糊而到清晰,从肤浅而到深入,从看故事而被感动。)
(三)、理清结构,复述故事
1、边默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述各个部分的意思。
2、小组中交流阐述划分的理由。
3、小组代表发言互相补正。
4、复述课文第三部分。
(1)复述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2)自己理清复述思路—小组中复述并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复述
(3)教师评价补充复述的得失。
复述要点:欧亚大陆鸿雁传书立誓言;相识于“五四运动”;相知于“觉悟社”;相爱于三年分别通信间;结婚于“革命之花开放时”。
(四)、朗读课文,感悟感情
1、朗读全文(磁带录音朗读——学生散读)
2、全班齐读课文第二部分(2—6自然段)
3、饱满感情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1)朗读形式:个人朗读——小组齐读
(2)朗读评价:学生评—小组评—教师评
(3)朗读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入情入境。
(五)、迁移阅读,体验情感
教师提供节选自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歌,与课文第五自然段比较阅读,体会诗文中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与崇敬的深厚感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松涛阵阵:“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1、朗读诗歌(自读——齐读——配乐磁带朗读)。
2、体验领悟文段与诗歌抒情美、修辞美、情感美。
3、小组讨论交流二者的主题内涵、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比较阅读,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向课外能力迁移,实现语文学习的课内外衔接,是培养学生获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六)、质疑探究,合作释疑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说说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是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七)、欣赏朴素语言,感受融情于事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融情于事的语段。
教师点拨:融情于事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色彩。
2、品赏融情于事的语段的表达效果。
交流、明确:如第4自然段写花寄日内瓦,表达了他们挚`爱情深的感情。第七自然段回忆在欧亚大陆间鸿雁传书的一段往事,表达了他们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八)、切磋交流,探讨人生
探究性问题:联系课文,谈一谈我们如何学习两位伟人正确处理好现实与理想、学习与工作、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指导性意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文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抒发的深挚感情。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一定谈得深透,只要言之有理,看法也不必统一。)
(九)、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三题。
2、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记录片《邓颖超》(1)—(8)集。(网址:hh//www.cctv.com)
(资料显示:为纪念邓颖超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2004年2月2日起播出8集电视文献记录片《邓颖超》,为我们真实、生动地再现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展现她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无私奉献以及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人格力量。)
板书设计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1、欧亚大陆鸿雁传书立誓言;
2、相识于“五四运动”
一、周恩来夫妇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3、相知于“觉悟社”
4、相爱于三年分别通信间
5、结婚于“革命之花开放时”
二、品析语言的抒情美、修辞美、情感美
三、欣赏朴素情真的语言
四、抒情方式:1、融情于事;2、直接抒情。
五、真挚感情:感悟情感——体验真情——探究问题——探讨人生
教学探讨
伟人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革命史上是一个令人敬仰而又极富亲和力的一对夫妇。他们对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无私奉献以及个人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早已是家喻户晓。但对于青少年学生,可能以为是爷爷奶奶们口头上的“童话”,这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课前要求同学们查阅课文相关人物的资料,是理解文中作者对已逝十二年之久的周恩来挚爱感情依旧情深意切的关键,也是培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这又是一篇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的课内略读课文,文章内容学生可能是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许多“奇怪”的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疑惑不解或争论不休之处及时点拨,提供一些辅助性材料给学生“参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努力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中观摩人物形象片段,课后观看影视记录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积极性,加深领悟文中人物的深切感情。在学生反复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复述课文重要段落,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拓展课外诗歌阅读,加深文段情感理解;品析朴实情真语言,感受融情于事方式。让学生实在实在置身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之中,感受到教师的点拨,旨在点明要点所在,拨正辨析思路,启发积极思维。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04-24
初三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文07-05
九年级《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导学案07-05
九年级《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07-05
海棠花落的优秀散文04-18
海棠花落09-27
海棠花01-28
海棠花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