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时间:2024-05-20 22:15:26 蔼媚 八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1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3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4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的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实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走进马的.世界(搜集带“马”的成语的与马相关的文学作品)设计意图: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读文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了解“说”这种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1、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这样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中,便于让学生模仿录音从整体上感知课语文) 2、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准确、不读破句)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析(语速能够通过句子的节奏来处理;语气通过度析特殊句式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来读出作者的感受) 4、学生试着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展开“请让我来协助你”的活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水平及关心协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课件显示疑难句子(师生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水平,积累文言文的知识) 2、请三名同学串讲文意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解语感、语气实行朗读) (五)精品细读,品味意境1、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自己感悟出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课件显示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相印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本文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呢? 4、提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再次配乐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写法,读出意味和情趣来,要声情并茂,铿锵悦耳) (六)、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七)布置作业: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书信,抚慰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六、板书设计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5

  课文分析:《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朗读教学

  初读课文,正音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四)课文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2)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归纳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现象(屏幕显示)

  (五)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六)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6

  一、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八、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7

  知识目标: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缺乏文言积累,应注意引导并强调分析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反复论述的方法;理解通篇借喻说理的方法;感受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黑暗本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竟然不会教书,以至积忧成疾。厦门大学王亚南了解陈景润,认为这是用人不对路,便让他回厦门大学工作,专心致志致地研究数学。陈景润不久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异彩,提议把陈景涧选调到数学研究所。1956年,陈景润到了北京数学研究所。在老一辈数学家的指点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1973年春,他证明了(1+2),轰动了全球的数学界。人们赞誉说陈景润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更敬佩举贤荐才的王亚南和华罗庚。如果说陈景润是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疾驰向前的千里马,那么王亚南和华罗庚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了。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问题,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言杂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不平则鸣”,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教学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和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建构。为适应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成三个模块。模块一: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模块二: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模块三: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

  1、模块一:

  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学生对照注解,阅读字词句,自我寻疑,自我解答,弄准字读,朗读课文。

  2、模块二:

  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

  ⑴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⑵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⑶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提示:

  ⑴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⑵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喻指圣明的君主;说天下无马的人喻指封建守旧者。

  ⑶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3、模块三

  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小组合作探究三个问题:

  ⑴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人们对马的认识?怎样正确理解韩愈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足取的?面对韩愈你想说什么?

  ⑶细读全文,体会每段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边探究,教师边提示:

  ⑴按认识论来分析,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第二性的。因此,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是先有马,再有人们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还有一个发现、饲养的过程,如果不能把千里马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挑选出来,只是一般地对待,那么千里马就被埋没,人们也就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了。从这个意义说,识马是个关键。因此,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目的在于强调识马人的重要。

  ⑵就一般而论,提出要有伯乐来识别名马、培养千里马,即要有知贤识才的人来挑选、荐拔人才,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绪,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期待象伯乐那样的贤君来赏识、提拔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这是不足取的。

  ⑶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者对名马受屈,埋没的不幸遭遇无限惋惜、慨叹,语气极为低沉。第二段最后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反诘的句式,表达了满腔的愤激不平。第三段终了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后面用了感叹号,是对那些一无见识却又妄自论断者发出的悲叹。“其真无马邪?”是对上述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逼人之势。“其真不知马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的抨击与卑视,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六,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9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 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 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 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述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学生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 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及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探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思考与练习二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11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

  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二)

  “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初二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04-17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05-02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03-01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03-28

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试题及答案09-17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11-05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优秀05-18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11-04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11-05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作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