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的办报资料:修于内,形于外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论礼的著作,占据了儒家“十三经”中的一席重地。可见“礼”之举足轻重。
礼,是中华文明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首先,在古人眼中,“礼”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如果不懂礼,那便是禽兽不如。
礼,又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男女渴望爱恋是何等炽热,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慕妄想,会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但是不管多么渴望,表现出来的求爱行为,仍然是“琴瑟有之”的斯文,乃至男女恋爱成婚,仍然要“钟鼓乐之”的规范,就是必须用礼乐的方式、文明的方式去追求爱情。同时,礼又是一种形式,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声地表达着文明的意义。比如参加晚宴时,同事朋友之间相互敬酒,那些修养深厚、平静谦和的人,往往会把酒杯端得比对方低些,为什么?其实这种现代礼仪,正是传承了《礼记》中说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的思想。通过谦恭地降低自己,以尊高对方。虽然身体不能低,但可以用酒杯代表自己比对方低一些,用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尊重。
文明礼仪的黑板报图
再比如说,饭桌上的座位排序,都很有讲究。一般而言,领导者、长者、尊贵的客人,要坐在正对门口最里边的正位,而年轻的晚辈要坐在距离上菜口最近的地方。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个规矩,给领导和长辈心中留下了“无礼”的印象。古人曾说过,青少年要“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别说参加酒席不能坐在正中,就连走路时也不能走在领导、长辈的中间或前面,要走在靠边且稍后的位置。
所以《礼记》中说“礼者,理也”,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的有形的“礼”,是在表达着形而上的无形的“理”。礼仪的背后是道理,抽象的道理由形象的礼仪展示。而这些道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和积累的习俗、规矩、理念、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