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屈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名人故事:屈原

时间:2024-05-27 15:25:2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屈原

名人故事:屈原1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名人故事:屈原

名人故事:屈原2

  楚怀王死在秦国以后,他的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是顷襄王。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百姓们都非常怨恨子兰,因为当时秦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的时候,就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的秦国。

  屈原虽然被楚王流放在外,但是他却仍然一心眷恋着楚国,怀念着怀王,从来就没有放弃回到朝廷、重新服侍怀王的希望。他一心希望楚王能够觉悟过来,改正以前的错误。他还一心想着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楚国重新强大起来。

  在他的作品里面,他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这些思想。一个国君,不管他是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不贤明,都希望有忠臣来帮自己。但是历史上却总是发生国破家亡的事,几代也见不到一个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这是因为那些国君们所说的忠臣其实并不忠心,他们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能。楚怀王在宫殿里面被郑袖迷惑,在朝廷上又被张仪欺骗,最后疏远了屈原,反而去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最后落了个兵败割地、客死他乡的结果,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带来的祸害。《易经》说:“井里的水已经淘干净了,却还没有人喝,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本来是给人饮用的。国君英明,天下就都能得福。”国王不英明,又怎么会有幸福呢?

  楚国令尹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对他心怀怨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卿罗唆唆,就听信了上官大夫说的坏话,又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无比抑郁的屈原披头散发,来到了江边。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再想起国君的不肖,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暗自伤神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吟诵着自己的辞作,一边沿着水边走去。他的脸色是那么憔悴,身体是那么干瘦,但是在那瘦小的身躯里,却有着对楚国和楚国百姓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江边有一个渔父在悠闲地钓鱼。渔父看见一个人远远地走了过来,心里就想:这不是三阁大夫屈大人吗?等到走近了,渔父就问他:“您不是三i}大夫吗?怎么不在都城啊,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其他的人都醉了,唯独我一个人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我听说只要是圣人,就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来自我调节。现在既然世上都混浊了,那大人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其他人都醉了,您又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呢?却还要保持美玉一样的节操,自取被逐?”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又有哪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到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在鱼腹之中,也不愿意让我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

  愤怒和忧郁充斥于胸,屈原写下了著名的《怀沙》一赋。此文里面说:

  “阳光灿烂的初夏呀,草木茂盛。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匆匆来到南方。眼前一片茫茫啊,没有一点儿声响。我是这么的忧郁啊,这样的日子实在太长了。我自我反省,但是却总感觉自己没有过错,却总是蒙受冤屈。

  “事情竟然黑白混淆,上下颠倒。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啊,野鸡也在外面飞翔。美玉劣石掺杂在一起啊,人们竟然认为差不多。小人嫉妒我啊,不了解我的情操。

  “任重道远啊,不能向前。身怀美玉品德啊,又可以向谁倾诉?外拙内秀啊,大家不知道我的异彩。蹼玉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的才智品德。我秉持仁义啊,注重恭候。虞舜不可再求啊,谁能知道我的志向?古代的圣贤也不在啊,又有谁能了解?商汤夏禹多么久远啊,实在难以追述。强忍不平啊,更加坚强。经历磨难而不改变初衷啊,只盼我的志向成为后人的榜样。我顺路向北啊,迎着昏暗的阳光。强颜欢笑啊,迎接前方的死亡。”

  屈原写了《怀沙》之后,就抱住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楚国国君和百姓。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也都以善于作赋而闻名。他们和屈原的风格一样,委婉含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却没有屈原的铮铮铁骨,不敢直言规劝楚王。从此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被削减,仅仅过了几十年,就被秦国灭亡。

  屈原投江100多年以后,汉代有个叫贾谊的人,做了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的时候,写文章投进江水里,凭吊屈原。

名人故事:屈原3

  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名人故事:屈原4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教育。由于他的哥哥身有残疾,不能入朝做官,父亲便寄厚望于他这个小儿子的身上,三岁时教他识字,五岁时向他灌输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资聪颖且很有志气,下决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刚刚八岁的时候,就成为学宫中的高材生了,有时连老师也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从小喜欢读文学,尤喜读民歌、民谣。可是在他那个年代,民歌民谣被作为野书看待,在学宫里是决不允许读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学后回家读。

  有一天,学宫放学,屈原见时间尚早,便拿出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读了起来。时间过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会儿,老师走来,见他还在读书,心中十分高兴,笑吟吟地对他说:“孩子,已过中午了,快回家吃饭吧!”

  屈原一抬头,见是老师,急忙拿起书就走了。老师有点不高兴,心想:屈原平时是很有礼貌的,怎么今日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许是一见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记了打招呼;况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资聪明,学习用功,别人要学一天的内容,他两个时辰就学会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没有在意。

  第二天下学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见屈原一个人又在读书,便走了过去,笑着对屈原说:“怎么了?课堂上不是都会了吗?这两天为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饭?有什么不明白的,给我说说,我再给你讲讲!”

  说着,老师便顺手把书从屈原手中拿了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变了:“我以为你在看课本,原来你是看课外书!”

  屈原辩解说:“课本上的我已经全背熟了。”

  老师越发生气说:“背过了,不等于理解了;再说,你看的是什么书?这些都是野书,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决不允许带进学宫的!”

  屈原见老师气得脸色发青,心中不忍,只好认错说:“老师,我错了,今后再不带到学宫就是了。”

  老师这是平生第一次对他的得意门生大发脾气,又见他认了错,便把书还了他,并且缓了缓口气说:“知错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后像这类书,不许再看,快回家吧!”

  老师不让把这些书带到学宫,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读,在放学的路上读。不料,后来又被老师发现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亲面前告了一状。父亲大怒,不仅将屈原大加训斥,还强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课外书。

  自从书被收走后,屈原心急火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饭也吃得越来越少。对此屈原的姐姐女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女媭对读书、写字也十分喜欢,只是因为她是个女子,念到十一二岁,就被父亲逼着辍学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处境,她也在想:老师和父亲所认为的坏书,究竟坏在哪里?难道只有那些读了能做官的书才是好书吗?但天下做官的人毕竟不多,难道大多数人因为做不了官就不能念书了吗?况且弟弟对那些仕途之经已读得滚瓜烂熟,他另外多学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基于这种想法,屈原的姐姐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又把被父亲收走的那些书悄悄弄到手,还给了弟弟。

  屈原一见,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过,姐姐又给弟弟规定:看课外书可以,不能影响学宫的功课,并且不能再让老师和父亲发现。屈原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在课堂上,他学得十分认真,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没有不会回答的。几天后,老师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亲的面前将他大加赞扬了一番。父亲听了,心中自然高兴,对屈原就放松了看管。不过,姐姐却发现,屈原近来每天放学,都比过去晚回来两个时辰,是在学宫学习呢,还是下学后玩去了?姐姐开始留神。

  这一天,在快放学的时候,姐姐去了学宫,刚刚赶到,正巧放学,只见屈原第一个跑了出来。姐姐见屈原没有看到她,就跟在后边,看看屈原到底放学后去干什么。她跟着跟着,发现屈原拐弯向后山走去。姐姐更加怀疑了,紧追不舍。

  当来到山脚下,姐姐见屈原一拐弯就没影了,于是四下寻找,可仍不见弟弟的影子,便高声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间回响。

  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发现在一棵树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洞,洞口刚好能进去一个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进山洞里。开始,里面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惊异地发现,里边是个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借着从洞顶射进来的阳光,聚精会神地读书。

  直到姐姐来到跟前,屈原才发现,不由得惊问道:“姐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姐姐笑着说:“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屈原得意地指着洞中说:“你看,这里不但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而且毫无干扰,清静幽雅,不正是读书的好地方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里是不错,不过,老师课堂上讲的你都学会了吗?”

  屈原说:“姐姐的话我从不敢忘记。不信,随便让你考问。”说着,便把课本递给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马虎,真的接过课本,一课一课地提问起来。屈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姐姐非常高兴,一把将屈原揽在怀中,很是欣慰地说:“好聪明的弟弟,这样,姐姐就放心了。”

  据说,屈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山洞里学习两个时辰。节假日,姐姐为了让屈原多一点时间学习,把饭给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屈原没有一天不来洞中学习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洞里,屈原不仅熟读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三百篇,还从民歌、民谣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写诗作词,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划时代的大诗人。

  据说,在他刚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吟赋作诗了,而且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十五岁那年,屈原就被楚怀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一到朝中,便竭尽全力,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修明法度,选任贤能,联齐制秦,富国强兵;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惊人的口才,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尊重。楚怀王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才华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渐被不明真相的楚怀王疏远了,以至被贬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间,他因忧伤国事,发愤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离骚》。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终因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名人故事:屈原5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验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够取得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就与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屈原诗的总体介绍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着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这一文体在屈原的笔下得以创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

  如果说屈原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但是脱离了政局,他的爱国愤慨之情还会如此般激昂吗,还能创作出《离骚》吗?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屈原的传说

  屈原是一位历史名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位楚国贵族,与当时的.楚王是有着亲戚关系的。因为屈原太优秀了,所以楚王非常忌惮屈原,再加上楚王身边的人总是在说屈原的坏话,所以楚王就更加的讨厌屈原了。楚王讨厌屈原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屈原外放到了非常偏僻的地方。

  屈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以无效告终。最后的屈原感觉走投无路了,于是跳江自杀。屈原的死,成全了一条江的名字,那条江叫做汨罗江。

  在屈原跳江之前,和一个渔人有了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屈原觉得人们都错了,都是黑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是白的。渔人和他讨厌尘世的想法不同,渔人喜欢的是随波逐流,觉得顺其自然活的会更好。屈原不认同渔人的想法,觉得高贵不能和低俗共存,因此更觉得自己不能在这世界生活下去了。关于屈原和渔人的对话,至今人们还是分成两派,各自为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百姓很爱戴屈原,传说中江里有吃人的大鱼,百姓们不想看到自己爱戴的人被吃掉。于是在屈原跳江的这一天,想尽办法给大鱼喂食物。江南地区的稻米多,百姓倒到江里的稻米也多,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外面有竹叶或者竹筒,里面就是稻米。因为人们是划着船到江上的,今后的每一年都有划船,后来就演变成了传说中的赛龙舟。

名人故事:屈原6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九章·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懑的情绪,写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使诗歌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名人故事:屈原7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名人故事:屈原8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其中,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一、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二、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名人故事:屈原9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惟庚寅吾以降”则说明屈原出生那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魏晋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名人故事:屈原】相关文章:

名人屈原爱国的故事10-07

屈原名人故事03-24

名人故事:屈原洞中苦读09-14

爱国名人屈原的故事介绍09-07

历史名人屈原投江的故事07-16

古代名人屈原的爱国故事07-02

屈原爱国的故事07-16

屈原的爱国故事08-10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