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语典故(精选3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典故

时间:2022-10-21 11:56:2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典故(精选30篇)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典故(精选3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典故 篇1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並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成语典故 篇2

  有备无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 篇3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成语典故 篇4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语典故 篇5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 篇6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成语典故 篇7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成语典故 篇8

  成语解释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成语简拼

  CQWS

  成语用法

  才气无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能。

  成语例子

  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宋·苏泂《雨中花》词)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成语典故 篇9

  典源出处

  《周易·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释义用法

  豹子的皮毛越变花纹越丰富美丽。后以此典指君子修身养德,迁善去恶;或指地位改变,事业发达。

  用典形式

  【豹变】唐·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清·黄景仁:“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看豹变】元·乃贤:“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豹变真君子】唐·张祜:“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

  【豹望因文变】唐·张祜:“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

  成语典故 篇10

  典源出处

  唐·白居易《双鹦鹉》诗自注:“谚云: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

  释义用法

  后汉郑玄,为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师,学问渊深,家中奴婢皆读书,古代俗谚,郑玄家的牛,触墙都可以成‘八’字。后用此典形容人有学者家风。

  用典形式

  【八字墙】清·丘逢甲:“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

  【郑玄牛】宋·陈与义:“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郑牛识字】唐·白居易:“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

  成语典故 篇11

  【拼音】huǐ chē shā mǎ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冯良30岁时担任尉从佐,他讨厌为官被人驱使。一次,他奉命去迎接督邮,一路感慨万千,因路不好,车子颠坏了,他干脆抛弃车子,连马也杀掉,脱下官袍,从此隐遁到犍为,从杜抚学,过着隐士的生活。

  【出处】毁车杀马,逝从此以径归;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陆游《谢曾侍郎启》元晦虽有毁车杀马之说,然势恐不容不一出也。宋·陆九渊《与陈倅书》

  【解释】废弃车马。喻归隐意志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相近词】杀马毁车

  【成语示列】毁车杀马,逝从此以经归;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己。宋·陆游《谢曾侍郎启》

  成语典故 篇12

  成语名称:铁杵成针

  成语拼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语来源: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成语造句:

  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铁字开头的成语

  铁杵成针、铁棒磨成

  包含有铁字的成语

  恨铁不成、拼得工夫、铁棒磨成、铁杵成针、只要功夫

  成语典故 篇13

  成语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造句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近义词

  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反义词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击

  成语故事

  西汉诸侯吴王刘濞对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领地,导致刘濞联合楚等七国诸侯以“清君侧”名义举兵反叛。吴王府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劝谏,希望改变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成语典故 篇14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成语典故 篇15

  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成语典故 篇16

  【释义】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

  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成语典故 篇17

  纣王死了,商朝灭了,周武王仍忧心忡忡,问:“进了殷都,对商朝的旧部怎么处置呢?”

  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喜欢他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篱笆。应该杀尽那些敌对分子。”武王认为不行。

  召公说:“杀了那些有罪的;放了那些无罪的。”武王认为不好。

  周公说:“释放所有的人,用仁德来感化他们。”

  周武王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和这个人相关的东西。

  (出自《尚书·大传》)

  成语典故 篇18

  典源出处

  《南齐书·周颙传》:周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释义用法

  南朝齐周颙清贫寡欲,独居山中,以蔬食为生,人问他,他说吃的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即粗米、盐和一些蔬菜。后用此典指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

  用典形式

  【周颙蓼】清·孙枝蔚:“田足邵平瓜,山多周颙蓼。”

  【白盐赤米】宋·陆游:“白盐赤米已过足,早韭晚菘犹恐奢。”

  【赤米白盐】清·顾炎武:“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水故何求?”

  成语典故 篇19

  【拼音】jī shān guà piáo

  【成语故事】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典故】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示列】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挂瓢,缑山弄箫,幽怀尽付闲花草。明·王錂《春芜记·访友》

  成语典故 篇20

  典源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释文:“熊,音雄,兽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能,三足鳖也。”《国语·晋语》亦载。

  释义用法

  古代神话传说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成功,被尧在羽山的地方处死,神灵化作黄熊,跳进羽渊。后以此典指臣子被害或被斥逐;或咏有关洪水事。

  用典形式

  【黄熊】清·黄景仁:“黄熊怒气余咆哮,鳖躯鹿足驱银泡。”

  【羽渊魄】宋·苏轼:“初囚羽渊魄,尽返湘江魂。”

  【啼黄熊】明·陈子龙:“朝随山鬼啼黄熊,暮逐江妃乘赤鲤。”

  【鲧死羽】唐·韩愈:“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

  成语典故 篇21

  典源出处

  《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刘渊林注引《越绝书》:“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释义用法

  传说舜死后葬在苍梧,有象为他耕田;禹死后葬在会稽,有鸟为他耘地。后以此典形容仁爱化人。

  用典形式

  【鸟耘】唐·宋之问:“未游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象鸟】唐·李商隐:“万方同象鸟,辇动满秋尘。”

  【象耕】唐·李商隐:“大卤思龙跃,苍梧失象耕。”

  【舜耕】宋·苏轼:“忆昔舜耕历山鸟为耘,如今老鸦种麦更辛勤。”

  成语典故 篇22

  典源出处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进士张(chan),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宋·王镋《唐语林》卷四亦载。其中进士姓名记为“张倬”。

  释义用法千佛名经为佛经名,张在当初落第时,非常羡慕那些得中者,曾把登科名榜顶在头上,认为它与千佛名经一般神圣。后用此典借指科举登科的名榜。

  用典形式

  【千佛名】清·钱谦益:“三条烛际升平候,千佛名标浩劫余。”

  【千佛名经】宋·范成大:“当年千佛名经里,又见西游第二人。”

  【选佛科名录】清·黄遵宪:“一编选佛科名录,便是司空城旦书。”

  成语典故 篇23

  典源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 (zhu) 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新序·杂事》亦载,“费人”作“郑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曾参本是贤人,有与其同名者杀人,结果三次“曾参杀人”的传言竟使最了解他的母亲也相信了,乃至越墙逃走。后用此典形容流言可畏。

  用典形式

  【投杼】 唐·李白:“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清·陈梦雷:“君思本自同慈母,投杼何堪众口传。”

  【投梭】 明 ·徐渭:“投梭贤母误,避杖走儿狷。”

  【曾家机】 唐·白居易:“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慈母疑】 唐·李端:“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谗言三及】 唐·李白:“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谗言三至】 三国·曹植:“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三言移曾母】 宋·陈师道:“三 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曾参不杀人】 唐·元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成语典故 篇24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晋书·王徽之传》亦载。

  释义用法

  晋王徽之 (字子猷) 作桓冲的骑兵参军,不理官事,桓冲提醒他,他却不答,用手版(也称笏) 拄着面颊远望,说西山早晨有爽气。后用此典形容人放任不羁,不以俗事为念。

  用典形式

  【拄笏】 宋·黄庭坚:“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清·王士禛:“马曹自矜能拄笏,不知落汝芒鞋底。”

  【爽气】 唐·钱起:“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宋·辛弃疾:“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西山爽】 唐·王维:“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看西山】 清·高其倬:“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看西爽】 清·钱谦益:“马曹官好看西爽,酒郡封移带宿酣。”

  【看爽气】 明 ·高启:“拄笏朝吟看爽气,登临谁有晋风流?”

  【笏挂颊】 宋·苏轼:“困穷谁要卿料理,举头看山笏拄颊。”

  【望爽气】 宋 ·张元干:“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

  【西山爽气】 宋·朱熹:“西山爽气看犹在,北阙精诚直自深。”宋 ·范成大:“东轩只有云千 顷,不似西山爽气高。”

  【西山朝爽】 清·秦松龄:“自别帝城多岁月,西山朝爽尚晖晖。”

  【拄笏西山】 金·元好问:“拄笏西山老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拄笏看山】 宋·陆游:“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宋 ·陈与义:“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清·钱谦益:“环滁官舍琴台畔,拄笏知谁解看山。”

  【参军拄笏】 宋·黄庭坚:“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爽气西山】 清·徐作肃:“爽气西山玉麈柄,荣名北阙锦盘陀。”

  【爽气朝来】 唐·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愁轻。”

  【朝来爽气】 宋·辛弃疾:“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元 ·郭麟孙:“朝来有爽气,此意独谁领。”

  【朝来清气】 宋·张炎:“遥岑寸碧,有谁看朝来清气?”

  【骑曹知爱山】 宋·范成大:“南邻范叔骨相寒,不如骑曹知爱山。”

  成语典故 篇25

  阪: 同“坂”,斜坡。在斜坡上滚泥丸。语出《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蒯通是汉初范阳(今属河北定兴县)人。一天,蒯通去见范阳县令徐公,对徐说:“听人说,你就要死了,我来吊唁你。不过,还要祝贺你因为我来而能使你活下来。”徐公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蒯通答道:“你身为县令十几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得罪了很多人。以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杀你,是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行不通了,这些人就会合起来杀你报仇。”

  徐公又问:“那么为什么又祝贺我呢?”蒯通接着说:“武臣要派人来我这儿请安,我想告诉他,我有妙计可使他不战而得地,不攻而占城。这时他就会问我什么计策,我就说范阳令想守城而战,但怕死贪富贵,所以想投降你。如果他投降了你而你不能给他好处,那么其他城的守将就会相互转告说‘范阳令投降而身死’。所以便会坚守城池,而这些城都是难以攻下的。依我所见,不如用厚礼迎范阳令,让众人看到。这样,那些守将们就会转告说‘范阳令投降后得到了富贵’,因此便会相继前来归顺,如同‘阪上走丸’一般快速。这就是我说的一纸公文定天下之计。”

  徐公听了蒯通这一席话,非常高兴,便备车马把蒯通送到了武臣的地方。以后一切都同蒯通预料的一样。

  后“阪上走丸”用以比喻时事发展迅速。

  成语典故 篇26

  成语名称:鲁阳麾戈

  成语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鲁阳:鲁阳公;麾:同“挥”。鲁阳公挥戈回日。指力挽危局。

  成语来源:唐·杨炯《浑天赋》:“鲁阳麾戈兮转于西日,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

  鲁阳麾戈的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鲁字开头的成语

  鲁阳麾戈

  包含有鲁字的成语

  庆父不死 鲁阳麾戈

  成语典故 篇27

  成语名称:李代桃僵

  成语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同甘共苦。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成语来源: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在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成语造句:郭沫若《集外·从典型说起》:“甚至把作者的姓名任意改换,李代桃僵,偷梁换柱。”

  李代桃僵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

  李字开头的成语

  李代桃僵

  包含有李字的成语

  李代桃僵 瓜皮搭李 瓜田李下 瓜田不纳 桃李遍天 桃李不言 桃李满天

  成语典故 篇28

  纣王死了,商朝灭了,周武王仍忧心忡忡,问:“进了殷都,对商朝的旧部怎么处置呢?”

  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喜欢他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篱笆。应该杀尽那些敌对分子。”武王认为不行。

  召公说:“杀了那些有罪的;放了那些无罪的。”武王认为不好。

  周公说:“释放所有的人,用仁德来感化他们。”

  周武王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和这个人相关的东西。

  (出自《尚书 大传》)

  成语典故 篇29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陶公 (侃) 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县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外出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 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释义用法

  晋陶侃少时家中极贫,来客人后,陶侃母亲剪发卖掉,得米,又砍屋柱作柴禾,剁草荐为马草,尽力款待客人。后以此典称誉他人母贤。

  用典形式

  【陶家客】 宋·苏轼:“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断发人】 宋·陈师道:“断发人何在,捐金事已空。”

  【剪髻鬟】 唐·杜甫:“自陈剪髻鬟,市鬻充杯酒。”

  【待宾截发】 元·谭处端:“东里死生俱忘,待宾截发,陶母款贤友。”

  【剪髻事客】 宋·陈师道:“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成语典故 篇30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排调》:“孙子荆 (楚) 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 (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 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晋书·孙楚列传》亦载此事。”枕石漱流,起源则早。《宋书 ·乐志三》 中有曹操 《秋胡行·晨上》:“名山历观,遨游北极。枕石漱流饮泉。” 《三国志·彭传》中有:“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缊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

  释义用法

  孙楚年轻时欲归隐山林,与人谈论,把“枕石漱流”误说成“枕流漱石”。他随即解释说,枕流以洗耳,除去俗尘; 漱石以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此典形容隐居生活。

  用典形式

  【枕漱】 清·赵执信:“故溪堪枕漱,仙路莫轻攀。”

  【枕流耳】 宋·陆游:“聊将枕流 耳,静听属私蛙。”

  【枕流意】 唐·薛涛:“感君识我枕流意,重示瞿塘峡口图。”

  【孙公漱石】 明 ·汤显祖:“童子春年戏,孙公漱石情。”

  【枕石漱流】 宋·陆游:“枕石何妨更漱流,一凉之外岂他求。”

  【枕流漱石】 元·耶律楚材:“枕流漱石轻轩车,吟烟啸月甘藜藿。”

  【漱石先生】 宋·苏轼:“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5-22

先忧后乐成语典故09-20

曳尾涂中成语典故03-31

趋炎附势成语典故04-27

杯弓蛇影成语典故06-03

安步当车成语典故04-07

南辕北辙成语典故06-05

江郎才尽成语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