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碱的名人故事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碱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碱的名人故事 篇1
1911年是侯德榜刚入清华学堂的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因为入学成绩特优,他只需要在清华学一年就可以去美国留学)。入学之前,他在符离集(出烧鸡的地方)铁路上工作了三年,1910年考上的清华,1911年去的。没办法,他家穷,侯家世代务农,他爷爷出于为未来的期望,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富清华、穷北大”那时候清华学堂的人还是比较看不起这个比较穷而且大一点的插班生的,别人可是在这个英文授课的学校里学了好多年了(清华学堂学制十年,第十年正常毕业就可以直接留学美国)。在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再没有看不起他了。就在这次考试上,他拿了十个满分。1913年,他去了MIT学化学。
河里在讨论皮革,其实最早的化学家颇有学制革出身的。刘楚青便是,侯德榜也学过制革,原因很简单,看到中国的原料就这么白白溜走,别人拿走钱就这么简单,心有不甘。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制革,而不是制碱。
侯德榜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对那段日子他从未忘过。幼年家贫不能上学,就在私塾外面听。他天资甚高,学堂里面还没记住,他在外面过耳不忘,被教书先生视为奇才,原意免费收他这个学生。同样的故事还有一个人,是邢其毅的父亲刑端。我是在查邢其毅这个贵阳人和蔡智诚这个老乡的关系中了解到这段轶事的。邢其毅和蔡智诚没什么关系。因为刑端家贫且务农出身、属于寒门士子,二十一岁即中进士离开了贵州入翰林院(最后一批)并再没有回去过,这时候邢其毅最多刚出生。回到侯德榜上来,他彻底突破了苏尔维法的秘密之后,用英文写了《制碱工业》这本书,书的封面上,就是一个在南方稻田里,留着长辫子,脚蹬水车,手捧书本的英俊少年。这本书把苏尔维法从原理到工艺再到设备以及参数的设置写了个底掉,从此中国人,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价。如果这是山寨货,那么我希望中国这样的山寨货越多越好。
干化学和化工实际上是两个方向,化学要考虑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出来,化工要考虑的就多多了。比如能不能做大、做大了安不安全、成本合适不、哪条路线最合适、外交也要懂、经济也要懂、机械也要懂、建筑也要懂、烦也要烦死了。
说道侯德榜,那不可能不说“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怎么来的呢?和我们的很多技术一样,被别人卡脖子逼出来的。
最早的纯碱,是英国人的苏尔维法在中国卖,因为只有一家,他可以随意定价。前面说了,最高的时候一盎司黄金一磅纯碱。这简直就是把纯碱当银子卖。1924年永利开车,把纯碱做成了普通原料。当时第一次开车,出来的'纯碱竟然是红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失败了。不过学化学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从一闪而过的现象去探求本质。他意识到红色必定来源于设备中的铁,而中国人的原料纯度太高了,不像英国人用的那么差。于是他就在原料里面添加了一点点杂质(大家猜猜是什么?),雪白的纯碱便出来了。后来,他把这个秘密给了印度阿三,就是那个非常NB的塔塔集团。这个故事后面讲。他还去过南非,大家逼问一下橡树村,看看有没有故事。
苏尔维法对食盐的用量很大,产生的氯化钙又很多,氯化钙还没什么用处。开始的时候永利在南京,靠着长江和浙江的盐场,而且盐场用的多是范旭东(永利老板)的技术,这个缺点不明显。抗战以后,到了西南,就不行了。这里是井盐,比海盐贵多了,产量也跟不上要求。这时候德国人搞出了察安法,效率要高得多。于是当时范旭东派侯德榜带了一个团去德国商讨引进察安法的事情。没想到德国人连门都不想让他们进,并且提出生产的纯碱不能在“满洲国”销售。不让进门还没什么,这个销售要求太欺负人了。代表团立刻离开德国,去了美国,手里只有两份专利说明书。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就这样侯德榜在美国研究,手下人在香港做实验,另外的人在上海(租界)搞中试,靠着战争时期的通信,一点一点数百次的失败换来的。
说到这里,我们真是很幸运的,侯氏制碱法的中试是在1940年完成于上海租界,如果再晚一点,真不知道会再晚多少年。
侯德榜对中国化工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制碱法,他几乎搭起了整个三酸两碱的底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他作为中国人聪明和勤劳的一方面。
侯德榜组织了一个精干的技术班子赴美国考察采购和学习。在此期间,他们购到了制酸设备,以中国人特有的忍耐力,通过软磨硬泡的办法,学到了制酸的关键技术。还在购买硫酸设备时,“顺便”在该厂索要到与制酸无关的硫酸铵生产工艺图。然后掉过头,从另一厂家以废钢的价格买下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这一点,美国人的评价比较权威“他们太精明了”。设备运回中国,安装又没有大型设备,买设备只用一次显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侯德榜带人自己设计了一套。后来四个厂,硫酸、硝酸、硫酸铵、合成氨全部一次开车成功。
不幸的是,不久,日本人就来了。日本人被打回去了,造成的破坏却一时半会恢复不了。首先要出面讨要被抢走的工厂设备,KMT嫌麻烦、拖着不办。侯德榜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造舆论;交涉好了,运回设备的时候,美国人要把日本人换上的零件卸下来,侯德榜说“强盗抢走的是一辆好汽车,还回来至少是能开的汽车,不能把强盗用坏而更换的零件再卸走呀”;争回来了,美国人要在日本口岸交割,侯德榜不同意,强盗抢走的东西要还就要还到家里来;对日本赔偿的工厂,要求“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八年抗战的成果,我们不能宽大到这种地步,留给他们作为报复的资本。即使是破铜烂铁,只要回到了中国,就是我们的收获”。
制碱的名人故事 篇2
1921年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17年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20年,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